徐永好+徐春金
摘要對葉菜型甘薯常見害蟲甘薯大象蟲、斜紋夜蛾、甘薯天蛾、甘薯麥蛾、甘薯小綠龜甲識別的主要特征及發(fā)生特點進行闡述,并提出了綜合防治建議,以供參考。
關(guān)鍵詞葉菜型甘薯;蟲害;發(fā)生特點;防治技術(shù)
中圖分類號S531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 1007-5739(2014)11-0151-01
葉菜型甘薯以甘薯莖尖作為一種新型葉菜,營養(yǎng)價值高,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以及豐富的蛋白質(zhì)、胡蘿卜素、維生素C和鈣、鐵、磷等;食口性好,入口嫩滑、無苦澀味、清甜略帶香氣等野菜風味,目前特別受到人們的歡迎。種植面積不大但分布廣,往往與蕹菜相鄰種植,因此易受到害蟲的為害,影響甘薯莖尖產(chǎn)量和品質(zhì)。在寧化縣葉菜型甘薯常見的害蟲有甘薯大象蟲、斜紋夜蛾、甘薯天蛾、甘薯麥蛾及甘薯小綠龜甲等。現(xiàn)將其發(fā)生特點進行闡述,并提出綜合防治意見。
1發(fā)生特點
葉菜型甘薯在當?shù)匾话阌?月扦插,6月中下旬發(fā)生甘薯大象蟲,7—10月,甘薯生長茂盛,易發(fā)生斜紋夜蛾、甘薯天蛾、甘薯麥蛾、甘薯小綠龜甲,但以7—9月發(fā)生較重。
1.1甘薯大象蟲
屬鞘翅目,象甲科,別名甘薯長足象。成蟲黑褐色,頭小,管狀喙,微彎曲,鞘翅具有縱溝。幼蟲乳白色、皺折多肉、向腹面彎曲。蛹淡黃褐色。于6月中下旬以幼蟲在基部或葉柄里向內(nèi)向下蛀食進入莖內(nèi)鉆蛀為害。每莖內(nèi)一般有蟲1~2頭,幼蟲可在莖內(nèi)上下移動,3~5 d向外咬1個小孔排泄糞便和纖維碎屑,繼續(xù)向下蛀入,直達莖節(jié)中心為止。幼蟲定居后,被害莖部組織逐漸膨大形成蟲癭,蟲癭中間大兩端小,表面頗光滑或略有凸凹,由于成蟲產(chǎn)卵位置以及幼蟲在莖內(nèi)向下蛀的緣故,蟲癭多在莖的基端。莖基部受害,蟲癭以上的莖葉,因水分、養(yǎng)料的輸送受阻,不能正常的生長,對植株生長危害大,損失較重。幼蟲在蟲癭內(nèi)化蛹。主要以成蟲在土壤裂縫、樹皮間隙、藤本、野牽牛等植物上越冬[1-2]。
1.2斜紋夜蛾
屬于鱗翅目,夜蛾科。幼蟲頭部淡褐至黑褐色,胸腹多為土黃色,背面有三角形黑斑,高齡后體線明顯,背線及亞背線黃色,胸足近黑色,腹足深褐色??蔀楹Χ喾N作物,食性廣。以幼蟲為害甘薯的葉片。低齡幼蟲群集甘薯葉背,取食下表皮和葉肉,僅留上表皮及葉脈成窗紗狀,最終葉片變成枯黃色的半透明薄膜。高齡后食量增大,晴天白天躲在葉背等陰暗處很少活動,早晚出來咬食,可將葉片食成孔洞或缺刻,甚至將葉片吃光只剩主脈,然后遷移至其他田塊繼續(xù)為害,嚴重影響莖葉產(chǎn)量和品質(zhì)。一般在7—10月為害甘薯,但以7月中下旬、8月下旬至9月上中旬為主。幼蟲老熟后入土或在土表枯枝落葉下化蛹。無滯育現(xiàn)象。
1.3甘薯天蛾
屬鱗翅目,天蛾科。別名甘薯葉天蛾、旋花天蛾、蝦殼天蛾。幼蟲體形粗大,背面有光滑而末端下垂呈弧形的尾角。也取食牽?;ǖ刃浦参铩8适硖於暧紫x取食甘薯的葉和嫩莖,造成小孔或缺刻,食量很大,為害嚴重時能把甘薯葉吃光,嚴重影響甘薯莖葉的產(chǎn)量和品質(zhì)。食量缺乏時,幼蟲能成群遷往鄰近田塊為害。以7月中下旬、8月下旬至9月上中旬為害為主。老熟幼蟲入土化蛹。以蛹在土下10 cm左右深處越冬。
1.4甘薯麥蛾
屬鱗翅目,麥蛾科,別名甘薯卷葉蛾、甘薯卷葉蟲。幼蟲頭黑褐色,前胸背板褐色,全體生有稀疏的長剛毛,著生于黑色的圓形小毛片上。幼蟲特別活潑,善跳躍,葉片遇擾動或稍受驚擾,即跳躍逃盾、吐絲滑落而下掉或迅速后退躲避等方式逃逸。甘薯麥蛾以幼蟲吐絲卷葉,在卷葉內(nèi)取食葉肉,留下白色表皮、脈絡(luò),狀似薄膜。也取食嫩莖和嫩梢。發(fā)生嚴重時大部分薯葉被卷食,葉肉幾乎盡失,整片呈“火燒”現(xiàn)象,并可轉(zhuǎn)葉為害,常常一葉未食盡又轉(zhuǎn)移他葉為害,嚴重影響植株正常生長,降低莖葉產(chǎn)量和品質(zhì)。主要在7—10月為害。老熟幼蟲在卷葉或土縫里化蛹。以成蟲或蛹在田間雜草或殘株和落葉上中越冬[3]。
1.5甘薯小綠龜甲
屬鞘翅目,龜甲科。別名甘薯小龜甲、青龜甲。成蟲體扁圓形,背面隆起,中央有黑色紋,其余部分為金綠色。幼蟲長橢圓形,淡綠色,體側(cè)列生棘刺,尾須1對,為體長的4/5。末端常附著黑褐色的脫皮殼。成蟲和幼蟲取食葉片,低齡時僅食去表皮和綠色組織,留下薄膜。高齡后造成孔洞或缺刻,嚴重時食盡全葉。主要在6—9月為害。老熟幼蟲在葉背化蛹。以成蟲在田邊雜草、枯葉、石隙或土縫中越冬。
2綜合防治對策
由于葉菜型甘薯是以采摘莖尖食用,屬蔬菜類,因此在防治上應以農(nóng)業(yè)防治、物理防治為主,輔以必要的化學藥劑防治。
2.1農(nóng)業(yè)防治
破壞越冬環(huán)境,消滅越冬蟲源。甘薯收獲后,燒毀清除薯田里的遺株和殘株、落葉、薯蔓以及田邊雜草等。并在冬季通過中耕翻土、多犁多耙等方式,破壞越冬環(huán)境,促進越冬蛹死亡。也可通過灌水,淹田3~5 d,淹死越冬蟲源,或?qū)嵭兴递喿?,減少越冬蟲口基數(shù),減少翌年蟲源。
2.2人工捕殺
結(jié)合采摘莖尖、田間管理時采摘卵塊,捕捉、捏死、消滅各種幼蟲及甘薯大象蟲、甘薯小綠龜甲成蟲,特別是在清晨日出前后、傍晚前后或陰天,幼蟲大量出來取食,此時是捕捉的最好時期。也可結(jié)合人工中耕、除草、施肥等措施,破壞化蛹環(huán)境,鏟除蟲蛹并及時撿除或捏死,以減少下一代的蟲源。
2.3藥劑防治
由于葉菜型甘薯是采摘莖尖食用,每隔幾天要采摘1次,因此必須采用低毒、低殘留、無公害農(nóng)藥,最好是采用生物農(nóng)藥。用藥前先徹底采摘1次莖尖,用藥后需等農(nóng)藥安全間隔期后方可采摘。于幼蟲發(fā)生高峰期,且處于低齡,及時采取藥劑防治,因為此時幼蟲抗藥性弱,隨著齡期增大,抗藥性增強。一般在7月中下旬和8月下旬至9月上旬,斜紋夜蛾、甘薯天蛾、甘薯麥蛾同時發(fā)生時各用藥1次,盡量減少用藥次數(shù)。可選用的農(nóng)藥有:20%米滿懸浮劑1 500~2 000倍液、2.5%菜喜懸浮劑1 000~1 500倍液、10%除盡懸浮劑1 500倍液、5%抑太保乳油1 000~1 500倍液、10%醚菊酯懸浮劑1 500倍液、5%卡死克乳油2 000~2 500倍液、2.5%功夫乳油1 000~2 000倍液、20%殺滅菊酯乳油1 000~2 000倍液、4.5%氯氰菊酯乳油1 000~2 000倍液,于晴天16:00—17:00后對水噴霧防治[4]。
3參考文獻
[1] 蔡南通,黃華康,邱永祥,等.葉菜型甘薯新品種福薯7—6選育及其配套栽培技術(shù)[J].福建農(nóng)業(yè)學報,2006,21(1):12-15.
[2] 宋付平,黃潔,劉國道,等.8份葉菜型甘薯種質(zhì)在海南的試驗評價[J].中國農(nóng)學通報,2008(9):431-434.
[3] 李彥青,盧森權(quán),黃詠梅.2006 年葉菜型甘薯新品種國家區(qū)試廣西試點的分析[J].安徽農(nóng)業(yè)科學,2007,35(25):7819-7820.
[4] 歐行奇,任秀娟,李新華.葉菜型甘薯新品種‘百薯1號[J].園藝學報,2007,34(1):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