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琳+邵英
王樹聲先生1949年畢業(yè)于北京師范大學地理系,之后赴蘭州市某中學短期任教,1954年開始在北京師范大學附中任教直至1988年退休。王先生是我國第一批地理特級教師,他的課堂教學生動形象、情理俱在、發(fā)人深省,他堅持行地理育人之路,在教壇上建功樹績、孜孜不倦。20世紀80年代,王先生走上中央電視臺,擔任“北京中學生智力競賽”、“偉大祖國地理講座”等專題節(jié)目主持人,播講效果顯著,獲社會觀眾一致好評。王先生發(fā)表論文和論著達千萬字,其中《中學地理教材教法》、《大百科全書·地理卷》、《特級教師教學思想錄》、《教海求索五十年》、《王樹聲教育理論與實踐研究》等為其代表作。由于對我國地理教育事業(yè)貢獻卓越,他曾先后被選為中國教育學會地理教學研究會常務理事、北京教育學會地理教學研究會常務理事、北京電化教育研究會常務理事及顧問,被聘為中國地理學會教育委員會委員、國家教委考試中心兼職研究員、北京市教育局教材編審部學科審查委員、北京教育學院及首都師范大學和北京師范大學兼職教授。2001年,王先生與志趣相投的十幾位年輕同行組成一個和諧相處的民間教研小組,謂之“王樹聲地理教學研究室”,實行“資源共享、成果共榮”。這一例當可謂為“自主創(chuàng)新”,現(xiàn)今,地理工作室已在全國遍地開花。
一、三尺講臺寫春秋
王樹聲先生高超的教學藝術和獨特的教學風格在我國中學地理教育戰(zhàn)線堪稱典范,為廣大中青年地理教師樹立了良好的榜樣。王先生的教學語言藝術、板書藝術、板圖板畫藝術、演示藝術、儀容動姿藝術和組織教學藝術均十分出色,形成獨特的教學風格和藝術特點,具有高效果、高激勵和高審美功能。這些功能全面體現(xiàn)了王樹聲先生的教學藝術是一個有機整體,反映出王先生的教學特色是“育人為本、不斷創(chuàng)新、突出能力、重視過程、方法靈活、務求實效”。
教學中認真鉆研是王先生的一大樂趣。文革時期即使不能正常上課,他也在抄寫“氣象學”以彌補知識的不足。王先生訂閱了多種雜志并關注地理學和教育學的新發(fā)展,1979年北京地理學會恢復活動召開年會時,王先生就提出“培養(yǎng)學生能力”的問題。1982年高中開設地理課,按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來講,人地協(xié)調、環(huán)境保護的理念被引入地理教學中,王先生認為這是突破“高原期”的極好機會,更新教學觀念、學習新知識,是他當時經常思考的問題。
教學創(chuàng)新是王先生的一貫主張,他認為這樣的課堂才有生命力?!安荒軆H僅滿足于按部就班地把課教下來,而應該考慮學生是否聽懂了、學會了、做對了、熟練了、能用了。當今的教學不是滿足于記憶、理解就夠了,而是要求會思考和應用。學會容易會學難,會學的關鍵在于會想會用,教師就要會教,會設計問題并給學生提供思路。告訴學生怎么想,大家可以討論從哪兒去想,先想什么后想什么?”
王先生對新事物的探索一直貫穿在其教學中。如在課堂上引進討論、競賽,設計靈活思考的問題,讓學生親自動手參與設計等。文革后王先生制作許多幻燈片,并寫出“論地理教學幻燈片的分類及其應用”等論文。同時有意識地將一些科普電影引入課堂,如利用《寶島臺灣》影片結合自繪幻燈片在北京電教館上大型公開課“臺灣”。學校建立了白晝放映室,將很多科普影片應用到教學中。
王先生對應用電教手段非常感興趣,并熱衷于嘗試應用各種電教媒體,他曾說:“我深感通過聲像教學確實可起到黑板粉筆掛圖不易起到的作用?!?001年王先生被同方教育技術研究院聘為綜合所所長,有機會接觸電腦,于是向往已久的電腦學習開始改變其寫作習慣和工作方式、生活方式,那時他已73歲。王先生覺得每天將背誦的詩詞、對聯(lián)敲進鍵盤是一種享受,看到自己打印出來的“作品”,有一種成功的喜悅。以后逐漸敲得熟練了,又開始學做PPT,并用電子郵箱發(fā)信息和朋友進行交流,上網瀏覽信息,下載感興趣的資料,查閱記憶中缺失的漏洞。他外出做報告、錄像、講課,都是自己做PPT。
二、智慧精神潤無聲
王樹聲先生不僅是知識的傳播者,他還傾畢生精力,影響著時下的教育生態(tài),成就著地理教育的未來。無數(shù)學生與地理教學同行都聆聽過王先生的諄諄教誨,領教過王先生的嚴謹治學,欣賞過王先生的時尚思想,享受過王先生給予的思想智慧和精神營養(yǎng),時至今日,依然指導著地理教育和研究工作。
王先生教學中非常注意“人”,即學生,強調教書育人,強調人的全面發(fā)展和個性發(fā)展。他較早就系統(tǒng)地提出培養(yǎng)學生學習地理興趣的方法、訓練學生思維能力的方法、使學生建立地理知識結構的方法、培養(yǎng)學生使用地圖能力的方法,并且較系統(tǒng)地總結和闡述了中學生學習地理的方法與策略。在此基礎上,王先生提出“重視能力培養(yǎng)和思維訓練,使學生從學會到會學”、“重視給學生參與的機會,使學生真正做學習的主人”、“重視教學情境的創(chuàng)造,使學生思維更活躍”、“開展課外活動,使課堂從封閉走向開放”、“運用電化教學手段,使教學手段走向現(xiàn)代化”和“改革考試方法,著眼于靈活運用知識”等見解,不但有利于中學地理教育與教學任務的落實,而且也有利于廣大中學地理教師更新教育思想和教學觀念。
從王先生幾十年的教學實踐中可以看出,他很好地體現(xiàn)了“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在教學中起主導作用”的教學基本規(guī)律,每一節(jié)課都能把開發(fā)學生的智力和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以及緊密結合教學內容滲透德育教育放在突出地位。從他的總結和回憶中也可看出,20世紀80年代以來,先生一直對中學地理教學中的學生智能發(fā)展問題給予高度重視。
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后,王先生意識到,21世紀的地理教育如何發(fā)展,取決于如何轉變并確立新的地理教育思想和教學觀念。這種教育思想和教學觀念的擴展,反映出以王先生為代表的一些地理教育工作者對跨世紀社會、科學和教育發(fā)展的敏銳審視,以及經過反思后的地理教育思想和教學觀念的深化。
進入21世紀后,王先生對綜合能力培養(yǎng)和學生潛能挖掘進行了較深入的研究,提出:“高考考場是考生能力的較量,也是考生潛能的展示,潛能的積累決不只是高三年級一年的‘功勞,各年級都應為積累學生的潛能作出努力。良好的學習習慣、科學的思維方法、牢固的空間概念、嚴謹?shù)臅r間意識,以及遣詞用句、謀篇布局的表達能力,都是平時教學中應該注意的。”
王先生的教育語錄數(shù)不勝數(shù),感染與激勵著無數(shù)人。如他對“老與少”、“大與小”、“多與少”的認識:“年青時多向長者學習,成為長者時更要向年青人學習,這樣才能與時俱進,充滿活力”;“每人文明一小步,社會文明一大步。地理教育也是如此,地理教師教學每前進一小步,地理教育事業(yè)就會前進一大步”;“團隊一員每次帶來的一個點子、一個想法,融匯后,帶回的卻是多項思考與收獲”。
三、徐步亦如歌
86歲的王先生(1928年1月出生)正在做什么?他在為《地理教學新論》構思,為《區(qū)域地理》修編著筆,為“地理精品課堂”策劃,為“青年教師專業(yè)成長”點津……正如王先生所言“晚霞仍似火,徐步亦如歌”。
此生忙里過,難評苦樂多。
以情參世事,將壽補蹉跎。
履健思能靜,心安氣自和。
晚霞仍似火,徐步亦如歌。
——自題小像
這是王先生在80歲時寫的一首小詩,“感謝這么美好的時代,給予我繼續(xù)發(fā)展的機遇,一定要抓住它、珍惜它。生命不息,工作不止,不斷發(fā)展,永葆教育青春?!蓖跸壬珟妆緯臅茧x不開理論、思考、實踐等字樣,說明王先生的教學生涯一直在探索、思考、實踐。探索正未有窮期,“征帆不落,再啟航程”曾是王先生過去的愿望,現(xiàn)在王先生仍然希望自己能再多做些事情、并做得更好。
王先生從未停止過在地理教育事業(yè)上奮斗的腳步。退休后,他離開了摯愛的講臺和學生,又成為對青年教師循循善誘、教導有方的良師益友。對于中青年地理教師的成長,王先生給予極大的關懷。他開放自己的課堂教學,不斷接待來自全國各地的中青年教師,言傳身教,諄諄教導,并積極擔任有關高等師范院校的實習指導教師,還毫無保留地對身邊的青年教師進行傳幫帶,使他們都能熱愛并勝任教學工作。經他培養(yǎng)的北京師大附中青年地理教師,都已成為中學地理骨干教師。為系統(tǒng)培養(yǎng)中青年地理教師,王先生先后在中央電視臺、中央電大和中央電視師范學院主講“中學地理教學”、“中師地理”、“中學地理教材教法”、“中師自然科學基礎”(地理部分)、“地理教育研究”和“高中地理復習”等課程,并在北京市教育局教研部舉辦的青年地理教師培訓班授課,曾為北京教育學院高級教師研討班、學科帶頭人培訓班、北師大研究生院碩士課程班等講授《地理教學論》等課程。2010年以來,王先生又在教育部、財政部主辦的“國培計劃”農村骨干教師培訓項目中多次擔任教學專家。
多年來,王先生應邀到全國31個省、市、區(qū)的115個市、縣進行講學和學術交流活動,足跡遍及大江南北和長城內外。從東北到西南、從沿海到內地,到處留下了他的身影。這些活動包括有關教材、教法、教學能力、教學基本功、學法指導、能力培養(yǎng)、電化教學的系列講座,有關教學法、教師素質、教學技能、教學藝術、教師成長之路的專題輔導,有關思想教育、師德教育、素質教育、學科教學改革的演講,有關更新教學觀念和優(yōu)化教學過程的學術報告。王先生一如既往地顯現(xiàn)出執(zhí)著追求、謙虛謹慎、誨人不倦、樂于奉獻的高尚品德,繼續(xù)贏得了人們的普遍尊敬。
2001年恢復地理高考,為讓年輕教師了解改革后的高考,掌握復習指導的理念和方法,王先生帶領一批年輕地理教師,成立“地理備課組”。后來與天域北斗圖書公司合作,撰寫圖書,編制地圖,成立“王樹聲地理教學研究室”民間學習型組織。其中的地圖系列、高考研究系列和備考指導系列書籍,都成為中學地理教師的重要用書,深受歡迎。同時,研究室對課程改革、提高教學質量問題也作出探討。每年的年會是很多教師向往參與的活動。目前在全國成立了一些分支機構,如河北唐山“728工作室”、云南昆明“星云”工作室、浙江杭州“七星”工作室、湖北武漢“忽悠”工作室、新疆烏魯木齊“綠洲”工作室、安徽蚌埠“平臺”工作室等。
生活中有一個偶像,一生溫暖;事業(yè)上有一面旗幟,終生受益。王樹聲先生,一位受人尊敬的成功師者,帶著對地理教育的熱愛用盡畢生的精力在中學地理教育界勤懇耕作。王先生超越了知識的傳播者與思維的啟發(fā)者,他稱得上是我們的偶像與旗幟。
王先生的教育語錄數(shù)不勝數(shù),感染與激勵著無數(shù)人。如他對“老與少”、“大與小”、“多與少”的認識:“年青時多向長者學習,成為長者時更要向年青人學習,這樣才能與時俱進,充滿活力”;“每人文明一小步,社會文明一大步。地理教育也是如此,地理教師教學每前進一小步,地理教育事業(yè)就會前進一大步”;“團隊一員每次帶來的一個點子、一個想法,融匯后,帶回的卻是多項思考與收獲”。
三、徐步亦如歌
86歲的王先生(1928年1月出生)正在做什么?他在為《地理教學新論》構思,為《區(qū)域地理》修編著筆,為“地理精品課堂”策劃,為“青年教師專業(yè)成長”點津……正如王先生所言“晚霞仍似火,徐步亦如歌”。
此生忙里過,難評苦樂多。
以情參世事,將壽補蹉跎。
履健思能靜,心安氣自和。
晚霞仍似火,徐步亦如歌。
——自題小像
這是王先生在80歲時寫的一首小詩,“感謝這么美好的時代,給予我繼續(xù)發(fā)展的機遇,一定要抓住它、珍惜它。生命不息,工作不止,不斷發(fā)展,永葆教育青春?!蓖跸壬珟妆緯臅茧x不開理論、思考、實踐等字樣,說明王先生的教學生涯一直在探索、思考、實踐。探索正未有窮期,“征帆不落,再啟航程”曾是王先生過去的愿望,現(xiàn)在王先生仍然希望自己能再多做些事情、并做得更好。
王先生從未停止過在地理教育事業(yè)上奮斗的腳步。退休后,他離開了摯愛的講臺和學生,又成為對青年教師循循善誘、教導有方的良師益友。對于中青年地理教師的成長,王先生給予極大的關懷。他開放自己的課堂教學,不斷接待來自全國各地的中青年教師,言傳身教,諄諄教導,并積極擔任有關高等師范院校的實習指導教師,還毫無保留地對身邊的青年教師進行傳幫帶,使他們都能熱愛并勝任教學工作。經他培養(yǎng)的北京師大附中青年地理教師,都已成為中學地理骨干教師。為系統(tǒng)培養(yǎng)中青年地理教師,王先生先后在中央電視臺、中央電大和中央電視師范學院主講“中學地理教學”、“中師地理”、“中學地理教材教法”、“中師自然科學基礎”(地理部分)、“地理教育研究”和“高中地理復習”等課程,并在北京市教育局教研部舉辦的青年地理教師培訓班授課,曾為北京教育學院高級教師研討班、學科帶頭人培訓班、北師大研究生院碩士課程班等講授《地理教學論》等課程。2010年以來,王先生又在教育部、財政部主辦的“國培計劃”農村骨干教師培訓項目中多次擔任教學專家。
多年來,王先生應邀到全國31個省、市、區(qū)的115個市、縣進行講學和學術交流活動,足跡遍及大江南北和長城內外。從東北到西南、從沿海到內地,到處留下了他的身影。這些活動包括有關教材、教法、教學能力、教學基本功、學法指導、能力培養(yǎng)、電化教學的系列講座,有關教學法、教師素質、教學技能、教學藝術、教師成長之路的專題輔導,有關思想教育、師德教育、素質教育、學科教學改革的演講,有關更新教學觀念和優(yōu)化教學過程的學術報告。王先生一如既往地顯現(xiàn)出執(zhí)著追求、謙虛謹慎、誨人不倦、樂于奉獻的高尚品德,繼續(xù)贏得了人們的普遍尊敬。
2001年恢復地理高考,為讓年輕教師了解改革后的高考,掌握復習指導的理念和方法,王先生帶領一批年輕地理教師,成立“地理備課組”。后來與天域北斗圖書公司合作,撰寫圖書,編制地圖,成立“王樹聲地理教學研究室”民間學習型組織。其中的地圖系列、高考研究系列和備考指導系列書籍,都成為中學地理教師的重要用書,深受歡迎。同時,研究室對課程改革、提高教學質量問題也作出探討。每年的年會是很多教師向往參與的活動。目前在全國成立了一些分支機構,如河北唐山“728工作室”、云南昆明“星云”工作室、浙江杭州“七星”工作室、湖北武漢“忽悠”工作室、新疆烏魯木齊“綠洲”工作室、安徽蚌埠“平臺”工作室等。
生活中有一個偶像,一生溫暖;事業(yè)上有一面旗幟,終生受益。王樹聲先生,一位受人尊敬的成功師者,帶著對地理教育的熱愛用盡畢生的精力在中學地理教育界勤懇耕作。王先生超越了知識的傳播者與思維的啟發(fā)者,他稱得上是我們的偶像與旗幟。
王先生的教育語錄數(shù)不勝數(shù),感染與激勵著無數(shù)人。如他對“老與少”、“大與小”、“多與少”的認識:“年青時多向長者學習,成為長者時更要向年青人學習,這樣才能與時俱進,充滿活力”;“每人文明一小步,社會文明一大步。地理教育也是如此,地理教師教學每前進一小步,地理教育事業(yè)就會前進一大步”;“團隊一員每次帶來的一個點子、一個想法,融匯后,帶回的卻是多項思考與收獲”。
三、徐步亦如歌
86歲的王先生(1928年1月出生)正在做什么?他在為《地理教學新論》構思,為《區(qū)域地理》修編著筆,為“地理精品課堂”策劃,為“青年教師專業(yè)成長”點津……正如王先生所言“晚霞仍似火,徐步亦如歌”。
此生忙里過,難評苦樂多。
以情參世事,將壽補蹉跎。
履健思能靜,心安氣自和。
晚霞仍似火,徐步亦如歌。
——自題小像
這是王先生在80歲時寫的一首小詩,“感謝這么美好的時代,給予我繼續(xù)發(fā)展的機遇,一定要抓住它、珍惜它。生命不息,工作不止,不斷發(fā)展,永葆教育青春。”王先生所撰幾本書的書名都離不開理論、思考、實踐等字樣,說明王先生的教學生涯一直在探索、思考、實踐。探索正未有窮期,“征帆不落,再啟航程”曾是王先生過去的愿望,現(xiàn)在王先生仍然希望自己能再多做些事情、并做得更好。
王先生從未停止過在地理教育事業(yè)上奮斗的腳步。退休后,他離開了摯愛的講臺和學生,又成為對青年教師循循善誘、教導有方的良師益友。對于中青年地理教師的成長,王先生給予極大的關懷。他開放自己的課堂教學,不斷接待來自全國各地的中青年教師,言傳身教,諄諄教導,并積極擔任有關高等師范院校的實習指導教師,還毫無保留地對身邊的青年教師進行傳幫帶,使他們都能熱愛并勝任教學工作。經他培養(yǎng)的北京師大附中青年地理教師,都已成為中學地理骨干教師。為系統(tǒng)培養(yǎng)中青年地理教師,王先生先后在中央電視臺、中央電大和中央電視師范學院主講“中學地理教學”、“中師地理”、“中學地理教材教法”、“中師自然科學基礎”(地理部分)、“地理教育研究”和“高中地理復習”等課程,并在北京市教育局教研部舉辦的青年地理教師培訓班授課,曾為北京教育學院高級教師研討班、學科帶頭人培訓班、北師大研究生院碩士課程班等講授《地理教學論》等課程。2010年以來,王先生又在教育部、財政部主辦的“國培計劃”農村骨干教師培訓項目中多次擔任教學專家。
多年來,王先生應邀到全國31個省、市、區(qū)的115個市、縣進行講學和學術交流活動,足跡遍及大江南北和長城內外。從東北到西南、從沿海到內地,到處留下了他的身影。這些活動包括有關教材、教法、教學能力、教學基本功、學法指導、能力培養(yǎng)、電化教學的系列講座,有關教學法、教師素質、教學技能、教學藝術、教師成長之路的專題輔導,有關思想教育、師德教育、素質教育、學科教學改革的演講,有關更新教學觀念和優(yōu)化教學過程的學術報告。王先生一如既往地顯現(xiàn)出執(zhí)著追求、謙虛謹慎、誨人不倦、樂于奉獻的高尚品德,繼續(xù)贏得了人們的普遍尊敬。
2001年恢復地理高考,為讓年輕教師了解改革后的高考,掌握復習指導的理念和方法,王先生帶領一批年輕地理教師,成立“地理備課組”。后來與天域北斗圖書公司合作,撰寫圖書,編制地圖,成立“王樹聲地理教學研究室”民間學習型組織。其中的地圖系列、高考研究系列和備考指導系列書籍,都成為中學地理教師的重要用書,深受歡迎。同時,研究室對課程改革、提高教學質量問題也作出探討。每年的年會是很多教師向往參與的活動。目前在全國成立了一些分支機構,如河北唐山“728工作室”、云南昆明“星云”工作室、浙江杭州“七星”工作室、湖北武漢“忽悠”工作室、新疆烏魯木齊“綠洲”工作室、安徽蚌埠“平臺”工作室等。
生活中有一個偶像,一生溫暖;事業(yè)上有一面旗幟,終生受益。王樹聲先生,一位受人尊敬的成功師者,帶著對地理教育的熱愛用盡畢生的精力在中學地理教育界勤懇耕作。王先生超越了知識的傳播者與思維的啟發(fā)者,他稱得上是我們的偶像與旗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