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娟
一、 活用教材知識系統(tǒng)化
教師要創(chuàng)造性地用教材,并在使用教材的過程中融入自己的智慧;要圍繞學生的成長與發(fā)展做文章,真正讓學生理解、掌握知識。如蘇教版四下第一單元有四篇課文:《走,我們去植樹》《第一朵杏花》《燕子》和古詩《江南春》《春日偶成》。學完了這幾課之后,我讓學生找它們的相同點,學生發(fā)現了這幾篇課文都跟“春”有關。我順勢提出,那么,每一篇文章又是怎么寫春天的?學生爽快地說出。于是我問道:同樣寫春天,在寫法上有什么不同?作者抓住了春天的那些特點?經教師一點撥,學生茅塞頓開。眼下正是春天,我配合書中整合后的教材,帶領學生到我們學校的油菜花地走一走,學生自然就能感受到春天的氣息。學用書中的方法去記載自己眼中的童趣和童真,學生有詩,有話,整個學習過程是活動的,愉悅的。
二、 循序漸進課堂精彩化
我校實行“三段一列式”的備課方法,其中的第一段我設計為每一課的難點段。在教案思路編寫之前,我從任教學生的實際出發(fā),以如何學好課文為出發(fā)點,最大限度地搜集有關資料,設計幾個有梯度的難點,讓學生循序漸進地突破,最終掌握難點。因為有梯度,課堂便會呈現精彩紛呈的畫面。例如,我在教學《永遠的白衣戰(zhàn)士》時,讓學生先讀課題,找一找課題中出現的難點?有的學生就會問:這個戰(zhàn)士為什么穿著白衣?為什么在白衣戰(zhàn)士的前面要加“永遠的”,這是從課題上發(fā)現的難點。那怎么突破呢?教師就可以讓學生走進課文,走進故事的主人公葉欣,初步了解她的事跡后,再去理解課題中“白衣戰(zhàn)士”,這個難點就好突破了。那么為什么是“永遠的”呢?學生從葉欣每個動作、每句話中去體悟葉欣的品質,體會到葉欣護士長的身先士卒、勇于擔當,舍已為人等。當葉欣被傳染后離開醫(yī)院,離開同事,離開親人時,她美好的形象已經定格在人們的心中。這一難點一突破,學生恍然大悟,知道了“永遠的”意思了。所以,我們教學每一課時,都精心研究教材、學生、教法,精心編寫教案,讓學生了解在每一次的課堂教學中知道了什么,掌握了什么,然后轉變成精彩的語言表達出來,讓教師的講變成學生的學,從教案中真正體現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訓練為主線的原則。
三、 分層推進方法靈活化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前人已經給我們總結了許多寶貴的教學經驗,值得我們借鑒。在教學中,我的任務就是要創(chuàng)造性地設計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教學活動,靈活運用教學方法,把學生吸引到學習活動中來,主動參與學習,這樣才能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提高學生素質。面對學生這一鮮活的個體,我努力啟發(fā)、誘導,采用分層教,分層學。所以,同一班的學生坐在同一個教室里,同樣是我上的課,一堂課下來,學生的學習效果會不太一樣,他們有不同的思維,會發(fā)表不同的見解,甚至產生一些離奇的想法,究其原因是學習方法問題。學生的生活環(huán)境不同,閱歷不同,所以表現出不同的能力。我都要因人而異,分層善待,學生的個體表現得到了我的理解、尊重、支持,我們才可以進行合作對話交流,教學相長。教師對每篇課文進行相應的讀、思、議、練的分層訓練,長此以往,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才能得以提升。
四、 巧用激勵評價人性化
每一位學生都希望自己得到別人的鼓勵和贊賞,所以,在課堂上,我十分注重對學生的評價。我把班級的學生分成不同類別來進行評價,不局限于學習成績,還包括道德品質、學習愿望和能力、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個性與情感,以及創(chuàng)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等諸多方面,以促進學生的發(fā)展。評價時的方法也靈活多樣,例如有時看到字寫得工整的學生,我輕輕地摸一摸他的頭,他就能感受到我對他的表揚;對于那些想發(fā)言,站起來又說不出口的同學,一定不能否定他,可以給他思考的時間,用期盼等待的眼神對他說:“老師知道你在思考的路上,坐下來認真聽聽別人的意見,思考成熟了,老師還會給你機會的?!边@樣,就給了學生一份激勵,一份動力。所以,我在評價時總是盡量避免單一,讓每個學生都感受到自己在教師心目中的價值。
(作者單位:鹽城市濱海縣永寧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