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曉霞
專版要目
●高考加分歷史沿革
●31個省份高考新政出爐
●專家圈點高考加分瘦身
●2014年部分省市自治區(qū)高考加分政策匯總
高考加分政策主要是為了彌補高校招生制度的某些缺陷而制定的,本質上是對德才兼?zhèn)涞膬?yōu)秀者的一種鼓勵,彰顯教育公平。但多年來,由于加分制度設計本身不夠嚴密,運作過程的不透明不公開,致使高考加分政策在一些地方嚴重異化,加分項目五花八門、分值高低不同、范圍互有差異,產生一定的不公平性,甚至成了一部分人以權謀私的工具,曾有網民說“會彈鋼琴加分,會養(yǎng)豬不給加分”。鑒于此,教育部于2010年再一次發(fā)布了調整高考加分的通知,要求各地于2014年實施。因此,2014年參加高考的考生面對“全國聯(lián)動”的加分瘦身,以維護教育的公平公正。
我國的高考加分政策以1978年為界分為兩個階段。1978年前主要實行“優(yōu)先錄取”政策,1978年后則主要實行“加分錄取”政策。
1950年,國家教育主管部門規(guī)定,高校招生對于“參加工作3年以上的革命干部和革命軍人、兄弟民族學生以及華僑學生,考試成績雖差,得從寬錄取”。這一政策體現了照顧性與鼓勵性兼顧的原則,符合當時的人才選拔環(huán)境和制度。
1956年,教育部學生管理司發(fā)布的《全國高等學校1956年暑期招生錄取、分配辦法》,則進一步規(guī)定了優(yōu)先錄取的分數控制幅度,要求“在與一般考生成績相同或相近(指總分少20分左右)時,就應該優(yōu)先錄取”。
1978年以后,國家加大了人才選拔的力度,不再對工農成分學生及革命干部子女進行照顧,而是對三好學生、學科競賽獲獎者、體育藝術特長生等實行高考分數優(yōu)惠政策。從1983年開始,更是規(guī)定對獲得地區(qū)以上表彰的應屆高中畢業(yè)生中的三好學生和優(yōu)秀學生干部,以及高中階段參加地區(qū)級以上體育競賽獲單項前5名的隊員,或集體前3名的主力隊員,考分達到規(guī)定分數線的,可提高一個分數段投檔。
1986年,國家教委又規(guī)定,獲得國家二級運動員稱號的考生可降低20分投檔。
1987年4月27日,國家教委出臺《普通高等學校招生暫行條例》,其中第35條至第39條,詳盡規(guī)定了可以享受加分政策優(yōu)惠的項目和分值。這一條例奠定了我國高考加分政策的基礎。從此,我國高考加分政策成為一項穩(wěn)定的政策延續(xù)下來,但對于加分的項目和分值卻多有調整,而且調整的幅度很大。
2010年底,教育部會同其他部門,聯(lián)合發(fā)布了《關于調整部分高考加分項目和進一步加強管理工作的通知》,明確要求各地調整兩類加分項目,即學科競賽和體育特長生,并指出調整政策“從2011年秋季進入高中階段一年級的學生開始適用”,即從2014年高考開始實施。
(本刊編輯部整理自百度網)
自2013年9月中下旬以來,全國各省份招生考試部門就開始陸續(xù)發(fā)布2014年高考信息。截至本文發(fā)稿,31個省份均已正式出臺高考新政。其中,各地加分大瘦身最引人關注。8省份奧賽獲獎取消加分,體育特長篩選更嚴苛。多地奧賽獲獎者被剔出保送行列甚至加分名單。
與此形成強烈反差的是,13個省份加分項目中提及思想品德及見義勇為,北京、浙江、四川三省市甚至獎勵加20分。
總體看來,一是縮減加分項目,二是降低加分分值。
范圍——體育減項品德加分占比高
與往年相比,此次調整涉及奧數、科技類、體育項目、少數民族等傳統(tǒng)加分領域,不少省份既減項又縮水分值。
例如今年四川省高考加分項目大瘦身,和去年相比共刪除29個加分項目,另外還有17個項目縮減了加分分值。
北京市公布的高考加分調整方案也提出,在2014年高考中,體育特長生加分項目有所減少,由原來的15項縮減到10項。少數民族考生由增加10分投檔調整為增加5分投檔。市優(yōu)秀學生干部由增加20分投檔調整為增加10分投檔。
按照規(guī)定,2014年體育特長生加分項目限定為田徑、籃球、足球、排球、乒乓球、武術、游泳、羽毛球8項,各省市還可根據本地情況,增加一般不超過2個強身健體項目。內蒙古自治區(qū)甚至提出更加嚴苛的方案,即從2014年開始,對高水平運動員、高考體育加分者需要統(tǒng)一實施全區(qū)體育測試,不合格則不予加分。
以往盛行的音樂、美術、書法、舞蹈等藝術特長加分,這次幾近“覆沒”。在已公布調整政策的省份中,僅上海市和湖南省仍保留對藝術特長生的加分政策。
雖然競賽、體育接連縮水,但有13個省市的高考加分項目中,提到了思想品德及見義勇為。其中,10地提出為見義勇為者加10分獎勵,北京、浙江、四川三省市獎勵加20分,山東省甚至在自選項目里僅保留了“見義勇為”這一項加分。安徽省直接將“思想品德方面有突出事跡者”限定為“獲市級以上表彰見義勇為者”。
另外,在鼓勵性加分中,優(yōu)秀學生(三好生、優(yōu)秀學生干部)等因為其評價主觀性強備受爭議,此次改革也有意降低其含金量。例如,北京市規(guī)定,“高級中等教育階段被評為北京市優(yōu)秀學生干部的應屆畢業(yè)生”由增加20分投檔調整為增加10分投檔。據不完全統(tǒng)計,共有8省市做出調整,取消這類加分或降低分值。
在高考加分中,還有一類屬于照顧性加分。如少數民族、烈士、華僑子女等,很大程度上由身份決定,帶有一定的補償性質。對于國家政策規(guī)定的照顧性加分,各地均予以保留,但是條件限制更為嚴格。例如,遼寧省將一些蒙古族和滿族自治縣的少數民族考生享受的10分加分優(yōu)惠降為5分。從2014年起,廣西壯族自治區(qū)要求少數民族聚居地區(qū)的漢族考生戶籍必須在少數民族聚居地區(qū)滿5年(引進的優(yōu)秀人才子女和現役軍人子女的戶籍要求滿3年),考生本人高中階段在少數民族聚居地區(qū)就讀時間要求滿3年,報考區(qū)內高校時才可增加10分投檔。
力度——取消保送從奧賽科技開刀
早在2012年,教育部就曾經提出取消奧賽省級獲獎學生的保送資格,欲將奧賽與保送加分脫鉤。2014年保送大門正式關閉,多省份加分政策也有調整。
根據北京市高考加分方案,從2014年起,獲奧賽省級賽區(qū)一等獎的畢業(yè)生不再加分投檔,調整為同等條件下優(yōu)先錄取。其中力度最大的當屬廣東省,取消了所有學科競賽及先進獎勵加分項目,被網友形容為“下手極狠”,加分項目由原來的23項,“瘦身”為6項(其中本科3項),包括中學生各學科奧林匹克競賽、各類科技競賽及職業(yè)院校技能大賽項目和省級優(yōu)秀學生等17項獎項,均不能加分,總體加分項目減少74%。
31個省市2014年均取消了全國中學生奧賽省級賽區(qū)一等獎、全國青少年科技創(chuàng)新大賽、“明天小小科學家”獎勵活動、中小學電腦制作活動獲得一、二等獎或參加國際科學與工程大獎賽、國際環(huán)境科研項目奧林匹克競賽等科技類競賽獲獎學生高考保送資格。
全國中學生奧賽也未能幸免,由決賽獲得一二三等獎變?yōu)橐坏泉勄冶恢袊茖W技術協(xié)會遴選為參加奧賽國家隊集訓的應屆高中畢業(yè)生才可享有保送資格。
同時,有8個省份甚至明確提出,從2014年起奧賽獲獎不但不保送,而且不加分。湖北、陜西、江蘇三省僅表示“優(yōu)先錄取”,而遼寧、寧夏等地甚至表示2014年再無任何優(yōu)待。遼寧省高考照顧政策指出,從2014年起奧賽和部分科技競賽學生不再享受高考錄取加10分的政策。
此外,今年奧賽加分分值也較過去縮水不少。僅有6個省奧賽保持最高榮譽,即加20分,另外14個省份均下調到了10分。而吉林、河北在內的5省份最“小氣”,僅對這類考生予以5分獎勵。四川省今年高考加分新政也顯得“錙銖必較”:一等獎可獲得10分加分,而三等獎則只有5分??梢?,想依靠“奧賽”加分已非易事。
此外,除上述加分類型外,一些地方特色的加分項目也“瘦身”。比如,黑龍江省取消為招徠優(yōu)秀人才規(guī)定博士子女報考省內高??色@加分投檔的政策;河北省取消原來省授予“教育世家”稱號教師直系子女報考師范院??杉?0分的政策;山東省則統(tǒng)一劃定各批次的錄取控制分數線,取消濟青線;江西省取消了留學人才隨遷子女可獲得20分加分的照顧政策。
(摘自中國教育新聞網)
——加分瘦身有助于公平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稱,造成2014年各地高考加分政策普遍瘦身的主要原因是為規(guī)避這些政策與行政權力過度掛鉤的現象?!皩τ诩臃诌@一項,許多普通的孩子是加不到的,都讓一些官二代、富二代等鉆了空子。也就是說誰能加分、誰不能加分實際上都是由當地的行政部門直接說了算的,而且最終落實時都存在一些見不得‘陽光的部分?!?/p>
儲朝暉表示,加分政策的瘦身并不會使特長生的發(fā)展受到限制,反而有助于公平。因為原先很多以體育特長生身份獲得加分進入大學的學生,和普通學生相比并沒有特長,冒充或者造假的情況很多。一些高校也心知肚明,因此對某些地方行政部門的加分項目并不認同,也采取過一些具體措施。
針對目前通過偽造獲獎證書、冒充體育特長生、民族身份獲取高考加分的現象,儲朝暉提出:“首先要讓這個認定和評定程序是一個專業(yè)的程序。我國目前還沒有這樣專業(yè)的、獨立的、第三方評定機構,現存的評定機構或者是和某行政部門相關,或是和某個學校相關,這就容易導致評定結果和信譽等受到質疑。其次是整個過程要公開,讓大家都來監(jiān)督?!?/p>
儲朝暉補充道,目前最為關鍵的是將管理者和執(zhí)行者的關系分清楚,如果政府是管理者就不能再成為執(zhí)行者,需要把考試真正交給第三方,換句話說就是把招生的主體還給高校。高校招生依據學校自身定位,確定要招什么樣的學生進行什么樣的考試,形成由高校和考生雙向選擇的模式。如果做不到這一點,僅僅通過縮減高考加分項目、擴大農村招生比例、英語退出高考等政策實現教育公平是收效甚微的,這樣的改革反而貽誤時機。
——謹防道德加分“不道德”
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指出,德育加分被重視,其實只有象征意義,而且,通過政府認定的德育加分,會不會存在以前的“交易”、操作問題,還需要觀察,如果出現,德育加分就變成很不道德的事。
“另外,從落實學校自主權出發(fā),應該由學校認可是否接受這一加分,大學的招生首要考慮的是學術和教育標準,而非其他標準。”熊丙奇說。
對此,儲朝暉也認為,這雖然有積極的社會意義,但不夠專業(yè)化,“因為無論是思想品德還是見義勇為,都不是一個人穩(wěn)定性的品質,很難對其測定,另外,也很難保證他不是為了高考加分這樣做”。
“所以,即便有各種審核,但實施的時候一定要謹慎。如果實施不好,不光是對考生本人不利,還會對其他考生乃至整個社會造成負面影響?!眱Τ瘯熣f。
廈門大學教育研究院院長、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劉海峰也指出,人的道德品質不易客觀評定,在當今誠信體系尚未建立的情況下,以品德操行評判一個學生則很可能被異化。例如,“扶老攜幼”這一善舉,如果一次可以在操行表現上加0.5分,某個學生經常故意站在斑馬線旁扶老攜幼,出發(fā)點是功利的,如何對其加以量化評價?
另外,對“見義勇為”的加分,還需考慮到絕大部分中學生是未成年人,首要的是懂得自我保護,只有在保證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去見義勇為,才值得提倡。否則在加分的倡導下,許多中小學生不顧自身安全見義勇為,可能出現大家都不愿意看到的結果。因此,綜合評價是理想,思想品德獎勵加分要在一定范圍內進行試驗,實踐證明確實可行之后,才宜廣泛推行。
——呼吁建立多元評價體系
近年來,高考加分政策飽受詬病,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執(zhí)行過程中的種種亂象。于是,有必要下重錘清理或直接取消高考加分。
“這樣的調整有一定的積極意義,我國高考加分已經從當初為校正單一的分數評價的初衷,演變?yōu)榧臃纸逃图臃指瘮?,以至于國家教育?guī)劃綱要明確提出‘清理并規(guī)范升學加分政策?!毙鼙嬲f。
但,熊丙奇對此也表示,如果只清理高考加分,而不進行高考改革,并不能徹底消除加分腐敗問題,也對引導學生發(fā)展個性、特長不利。真正的高考新政,應是建立多元評價體系。
“我國高考加分之所以存在加分腐敗的問題,是因為加分由行政部門主導,而行政主導也就難以規(guī)避權錢交易和權勢交易等問題,要根本治理加分腐敗,應該防止行政干預招生,落實學校的招生自主權,并建立確保招生自主權被合法合理使用的機制?!?熊丙奇說。
其次,高考加分最初的目的是鼓勵學生特長發(fā)展,但由于高考錄取實行單一分數評價,加分演變?yōu)榧臃纸逃?,在取消加分之后,應該建立高校的多元評價體系,把加分項目納入多元評價。如美國名校的錄取指標大多有16項,是由大學自主認可、自主評價,而中國則由政府認定,學校必須接受。
“如果取消高考加分,卻不建立多元評價體系,我國高考錄取將重回分數評價,這是不利于鼓勵學生個性和特長發(fā)展的。”熊丙奇說,目前,這一問題看似通過高校自主招生得到一定程度的解決,但如果不全面探索多元評價體系的建立,中國的基礎教育難以有多元教育,也難以鼓勵有個性的學生成長。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則表示,“此次高考加分項目大幅‘瘦身,說明相關政策更趨于理性”。他認為,探索招生與考試相對分離的辦法,建立分類考試、綜合評價、多元錄取的考試招生制度,讓高考招生從行政主導向專業(yè)主導轉化,應是未來高考改革的方向。但在當前加總分的高考模式下,加分項目應是越少越好。
(摘自中國教育新聞網、作者博客)
●北京
1.取消兩項加分信息:市級以上科技發(fā)明創(chuàng)造獎獲得者和市級以上單學科競賽優(yōu)勝者。
2.體育特長生的加分項目從15項調整到10項。
●河南
1.加20分投檔由10項減少到3項:入選國家“千人計劃”和省“百人計劃”的海外高層次留學人才的中國籍子女;在服役期間榮立二等功(含)以上或被大軍區(qū)(含)以上單位授予榮譽稱號的退役軍人;烈士子女。
2.兩類考生不再具備保送資格:奧賽獲得全國決賽一、二、三等獎的學生,獲省級賽區(qū)一等獎的學生。
●山東
1.取消兩類考生保送資格:“奧賽生”“明天小小科學家”獎勵活動獎的考生。
2.體育三個加分項目“最高不超過20分”。
●湖南
1.降低體育各加分項目5分分值,取消二級(含)以上運動員證書加分。
2.取消藝術特長生可以降到二本線65%的錄取政策,改為一等獎的學生加10分。
●廣東
1.高考加分只保留6個項目(原來23項),總體加分項目減少74%。
2.加分分值統(tǒng)一規(guī)范為本科加5分,??萍?0分。
●內蒙古
三類考生可加20分,但不具備保送資格:參加全國中學生奧林匹克競賽獲得全國決賽一、二、三等獎的應屆考生;參加全國青少年科技創(chuàng)新大賽、“明天小小科學家”獎勵活動、中小學電腦制作等活動獲得一、二等獎,或參加國際科學與工程大獎賽、國際環(huán)境科研項目奧林匹克競賽獲獎的應屆考生。
●四川
1.取消奧賽“獲得省賽區(qū)一等獎者加5分”和省三好、省優(yōu)干的加分項目。
2.高考加分項目按優(yōu)先錄取、加5分、加10分、加15分、加20分投檔。其中加10分項目最多,涉及九大類別。
●河北
1.四類考生不再高考加分:高級中等教育階段受省級表彰的優(yōu)秀學生、優(yōu)秀學生干部和三好學生等。
2.參加重大國際體育比賽集體或個人項目取得前六名、全國性體育比賽個人項目取得前六名的應屆高中畢業(yè)生,由增加20分投檔改為增加10分;獲得國家二級運動員(含)以上稱號且在報考當年經省專項測試認定合格的應屆高中畢業(yè)生,由增加20分投檔改為10分。
●安徽
符合規(guī)定情形考生,最高可以加10分投檔。未完成招生計劃的院校及專業(yè)按考生填報的“降分征集志愿”降分進行投檔時,最大降分幅度為20分。
●山西
1.取消三類加分資格:省級三好學生、優(yōu)秀學生干部、全國中學生奧林匹克競賽數學、物理、化學、生物、計算機學科省級賽區(qū)一等獎。
2.歸僑、華僑子女、歸僑子女和臺灣省籍考生,自謀職業(yè)的城市退役士兵考生,在其高考成績基礎上增加10分。烈士子女,在服役期間榮立二等功(含)以上或被大軍區(qū)(含)以上單位授予榮譽稱號的退伍軍人考生,在其高考成績基礎上增加20分。
●黑龍江
1.取消博士學位人員子女優(yōu)先錄取等四項加分項目;削減俄語語種加分等三項加分幅度。
2.針對華僑子女、歸僑子女和臺灣省籍考生,將原有政策“在高等學校調檔分數線下降低10分投檔”,調整為“在高考文化課成績的基礎上增加5分投檔”。對于烈士子女考生,將原有“在高等學校調檔分數線下降低20分投檔”調整為“在高考文化課成績的基礎上增加20分投檔”。
●遼寧
所有加分項目限制在10分以內,高考奧賽不再加分。
●浙江
申請體育類加分的考生均須參加省級統(tǒng)一認定或測試。
●江西
取消兩條加分項目:奧賽賽區(qū)第一名;留學人才隨遷子女。
●湖北
繼續(xù)保留烈士子女高考成績可以加20分投檔的優(yōu)錄政策,不再保留烈士兄弟姐妹加分政策。
●廣西
融水、三江、龍勝、恭城等12個民族自治縣考生總分降20分。
●海南
1.照顧加分政策共17項,符合政策考生最高可加20分。
2.戶籍在少數民族聚居市縣,在少數民族聚居市縣學校畢業(yè),同時在少數民族聚居市縣報考的少數民族考生,報考省內外學??稍黾?0分投檔。
●甘肅
1.取消奧賽省級賽區(qū)一等獎照顧加分項目,保留全國奧賽決賽一、二、三等獎加分項目,分值10分。
2.體育競技類照顧加分項目(體育特長生)符合規(guī)定的考生錄取時文化課加10分。
●寧夏
回族考試享受文化課總分基礎上增加20分投檔。
(摘自搜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