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奕
摘要:本文通過對中國歷朝農業(yè)發(fā)展中農業(yè)機械研究,將我國從古至今沿用的一些農業(yè)生產工具按照各自的用途分類,通過探究其中整地機械的發(fā)展及應用,對整地機械的發(fā)展進行了概述。
關鍵詞:古代 農業(yè) 機械
由于中國歷朝歷代都重視農業(yè)的發(fā)展,而農業(yè)機械又在農業(yè)生產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我們可以廣義的將一切可以用運于農業(yè)生產的用具都稱為農業(yè)機械,那么就可以將我國從古至今一切關于農業(yè)生產的用具按其各自的用途分成如下六大類:①整地機械;②播種機械;③除草機械;④澆灌機械;⑤收獲及加工機械;⑥交通運送機械,其中整地機械和收獲及加工機械的種類最為龐大,發(fā)展也最為豐富,本文就整地機械的發(fā)展進行概述。
1 整地機械必要性
早期人類先祖是將自然界的植物作為食物的來源之一,因此自然而然的就將可以食用的植物作為農作物來培育、種植。要想將農作物生長的更快更好,就要為其提供充足的養(yǎng)料與水分。只有在農作物種植前,將其生長的土地進行疏松與平整才會使農作物獲得更多的養(yǎng)分與水分,所以土地的整地機械就尤為重要。
2 整地機械的材質
任何自然界的土地在成為適合人類耕種農作物的耕地前都被樹叢所占據(jù),人類早期必須經過整地機械進行一些適當?shù)钠秸?、疏松才會使其成為可以利用的耕地。我國先民在這方面開展的勞作要早于其他民族,在《周禮秋官》、《詩經周頌》、《史記》等書中均有對焚火墾荒的記載。在開墾過后就可以種植適合當季生長的農作物,而要想在此片耕地繼續(xù)種植作物的話,就必須要用翻土機械對土地加以反整、疏松才可以進行下一步的播種工作。其中根據(jù)翻土機械制作材料的不同可分為:石制、骨制和木制三類。石制工具在制作上用打制的方法制作逐漸演變成磨制石器,我國河南、陜西出土的文物中發(fā)現(xiàn)了大量當時使用的石器用具,骨制工具的發(fā)展也與石制工具基本相同。木制工具的發(fā)展歷程雖然缺少出土文物的證實,但從古代文獻的描述中我們可以知道原始人類利用樹枝利用杠桿原理將樹枝、樹干用手力將其下掘到土里,一手擔任支點,一手下壓,將所掘土地翻轉出來。由于這種簡單的工具費時費力,木制的翻土機械進一步演變發(fā)展,具體方法就是將木棒的下端安裝一個方形的木板,或者使木板的尖端具有兩條長板形并具有薄刃,這樣不但可以使其更加容易入土,還可以使每次翻土的面積增大,從而減少勞動時間,這個木板被稱作耒。翻土工具的第三步變化,就是將方形的木板接觸土地的一側改進成齒狀,由最初的雙齒發(fā)展成多齒,這樣改進的好處就是減少阻力,減輕了勞動者的勞動強度。在耒的材料使用上,還有石制和骨制,到了青銅器大量使用的漢代,材料逐漸變?yōu)殍F。
3 間歇性的耦耕到連續(xù)性的人耕和牛耕
“耦耕”,根據(jù)《耒耜的起源及其發(fā)展》的解釋,“耦耕是兩人一組面對面一踩一拉共發(fā)耜的耕地方法”。在耦耕的基礎上,在翻整過去耕種過或者土質松軟的土地時,勞動人民就會將耜插入土壤,然后再將耜刃放平,并將耒柄扶穩(wěn),另一個人在前面用力拉著前行,這樣就可以較為輕松的耕開一條土地,如此往復就是人力拉梨耕地,此法可以將勞動效率提高。由間歇運動的耦耕發(fā)展為連續(xù)運動的人耕是人類耕地機械發(fā)展史上的一大進步,再到后來逐漸使用牛來代替人,將人從拉梨的工作中解放了出來。那究竟是何時開始利用畜力耕地的呢?根據(jù)學者陸懋德在其著的《中國發(fā)現(xiàn)之上古銅犁考》中所描述:“我國在銅器時代之內確已使用銅犁耕地”,“銅犁頭之年代,至遲應在西周以下戰(zhàn)國以上,最晚不過春秋時期”。郭沫若的《甲骨文字研究》一書中,也有做出了利用畜力耕地的時期為殷代。根據(jù)以上兩點我們可以推斷出利用畜力耕地的大體時間。
4 耦耕變?yōu)槔绺珩曜優(yōu)槔绲拈_始
4.1 耒耜變?yōu)槔?將耦耕變?yōu)槔绺?,由于要適應新的耕種方式,所以耕地工具也需要相應發(fā)生一些變化。第一是犁架結構的變化,為了讓人或牲畜更輕松的向前拉動,需要加上一個犁轅。為了使原來的耒耜刃部便于向前插入土壤,就要改變方向將其橫裝在一根橫木的前段,在橫木的后部再傾斜著裝上一個便于人扶的犁柄。這樣就使原來的耒耜在結構上變?yōu)椴煌睦绲氖綐印.斃缭诟貢r被拉著前進時,為了使其的破土部分更容易插入土壤,就將其尖端改造成兩等邊三角形。更進一步的改進,用鐵制的犁鏵就使它的中部向上突起,為了使向橫木的尖端裝緊,犁鏵的后部制成中空,便于橫木前段嵌入,也可在犁鏵底面后部開孔,可使其釘在橫木之上,這樣改變之后就會使前進時已破開的土壤向兩邊分開,同時也使犁鏵的力量更強。
4.2 犁壁的增加 將耒耜變?yōu)槔?,在經過上一小節(jié)的改變之后還有更重要的改進,那就是為使耕開的土地發(fā)生破碎和翻轉的功能又增加了一件犁壁。但一般耕地的重要意義就是一邊破碎一邊翻轉土壤,尤其是在收獲以后,由于耕地上生長了雜草,所以在耕地時將雜草壓在土下是很有必要的。如果是深耕的話,能達到以上作用的只有犁壁。
4.3 犁刀的產生 唐代以后,犁在結構上的變化就更近一步,最主要要數(shù)犁刀的發(fā)明,但犁刀在當時的應用卻非常有限。
5 其它整地及翻土機械
除了之前說明的兩種最為重要和常用的耒耜和犁之外,我國勞動人民還創(chuàng)造出其它一些整地及翻土機械。這些機械大體可以分為兩類:一類與犁樣式相似,工作情形也相似,但結構比較簡單,起土與翻土的效率差,有些耕土較淺或則只能松土不能翻土,在動力方面可以人拉也可用牲畜。另一類則大體保留了耒耜的樣式,直接用來掘土翻土。
參考文獻:
[1]劉仙洲.有關我國古代農業(yè)機械發(fā)明史的幾項新資料[J].農業(yè)機械學報,1964(03).
[2]荊三林,李趁有.中國古代農具史分期初探[J].中國農史,1985(01).
[3]荊三林.關于中國生產工具史階段的劃分[J].中國農史,198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