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夢
1987年,我上小學一年級。入學不到兩個月,學校通知做校服。這是我第一次聽到校服這個詞匯。當時班主任煞有介事地說,穿上校服,走到哪里人們都知道你是我們一小的學生。再配上?;?,絕對是一種驕傲。
一小是瓢城第一小學的簡稱,是最好的小學。那時候沒有所謂施教區(qū)的概念,孩子上學全憑父母本事。有的人家擠破了頭,也未必能把孩子送進來。所以,孩子進一小,孩子穿一小的校服,孩子戴一小的校徽,那就是父母的臉面。
校服是白色的學生裝,立領、風紀扣,胸口和衣襟兩側各有一個沒蓋的口袋。瓢城人不認識學生裝,更想不到這其實源于日本。校服出來后,人們都很稀奇。這個衣服,既不像中山裝又不像唐裝,看著有些古怪。但說古怪吧,卻又透著一種精氣神。說來說去,只能說好。
對于我來說,這件校服是很有意義的。首先,它是我的第一套制服,穿出去,老遠就有人喊“一小學生”,真的很自豪;其次,這也是我第一件正經的衣服。上小學之前,穿的要么是反罩衣,要么是小軍裝。前者是兒童裝,后者是模仿秀,反正不正規(guī);但最重要的,是因為這件校服給了我男人的感受:校服的褲子上開了一個便于噓噓的門襟。
小學之前,褲子上也有門襟。但那頂多算是一個洞,講究的用一粒紐扣扣著,勉強遮掩一下。不講究的,就是拿剪刀開個口。大街小巷里,隨處可見這樣的男孩子,走著走著,小雞雞就跑出來了。
校服褲子的門襟是有疊門的,和爸爸的褲子一樣,疊門之下才是紐洞和紐扣。走出去,別人在你襠部只能看到疊門,無法窺見內中情形。那種中年婦女一看到小男孩,就把手往褲襠里伸的事情,很難在校服上發(fā)生。
按照學校的規(guī)定,校服的著裝標準應當是校服、校褲、紅領巾、?;?,腳上穿白色球鞋。校服下發(fā)后,學校組織了一次集體大會。操場上,同學們一片潔白英氣勃勃。兩個高年級的同學身著校服站在操場正中,升起的國旗迎風舒展,那場景令人極為震撼,就連校長讀稿子的聲音也禁不住飄起來。
大會之后,校服就被母親收了起來。母親認為,校服應該是最隆重的活動中才穿的,平時穿多少有些舍不得。但有些家境不好的同學,就把校服當做常服來穿了。大家都知道,白色的衣服不耐臟,七八歲的男孩最調皮。兩者相加就成了西洋景。有人校服成了萬國旗,沾滿了黑的、紅的、灰的,以及各種說不出來歷的東西;有人偏愛穿上衣,白校服配黑褲子、綠褲子甚至是紅褲子;也有人把校褲當成常褲的一種,穿著穿著襠部就裂開了。家長一著急,在褲襠上鑲了塊土黃布,老遠看去,就像內急忍不住大爆發(fā)了。
那時候,整個瓢城剛剛經歷了迪斯科的浪潮。時髦男女燙起頭發(fā),穿著牛仔褲,扛著“燕舞牌”收錄機羊癲瘋似的走街串巷。那些都是不正經的人,正經的人是不講究穿著打扮的。正經人穿中山裝,識字不識字的胸兜里都別支鋼筆;正經人穿西裝,袖口上的商標從來不剪;正經人穿大地牌風衣,里面一二三層毛衣清晰可見;也有正經人穿黃軍裝,但后來發(fā)現(xiàn)不正經的人也穿黃軍裝,還穿得不倫不類趕時髦,于是黃軍裝就徹底消失了。
白色學生裝只穿過一兩次,兒童時期個子長得快,很快就穿不上了。學校似乎也發(fā)現(xiàn)了這個問題,小學時期再也沒有重做校服。到了四年級,誰還穿這套校服,就說明他個子長得慢,營養(yǎng)不良,進而可以推導出他家境不好,沒有足夠的衣服替換。
沒有了校服,遇上集會活動怎么辦?這一點,全市的學校都形成共識:上身必須穿白襯衫,下身只要是深色褲子即可。
為什么上身必須統(tǒng)一,而下身就無所謂呢?在后來的一次集會中,我終于明白了。那天,大家坐在體育館的看臺上,正對著領導席。從領導的角度來看,對面坐著的都是白襯衫紅領巾的孩子,至于孩子們穿什么褲子,他看不到,他也管不著。
最好看的校服是初中校服。那身校服至今許多人還記得,上衣是淺灰色的小翻領西服,胸前四粒黃銅紐扣,上下四個西裝口袋,后腰有一條明緝腰帶,袖口各有三粒裝飾紐扣。與校服配發(fā)的還有一條紅色拉鏈領帶。
當時瓢城人也不知道什么是獵裝,大家唯一直觀的印象,是這套校服與電視劇里的國民黨軍裝太相似了。稍微有學問的,會說這是模仿二戰(zhàn)時的美國軍裝。有人批評說,模仿什么衣服不好,非要模仿國民黨軍裝,這不是大逆不道嗎?但沒人在意這些。瓢城中學是本城最好的中學,說這種閑話的人,孩子肯定沒出息,沒考上瓢城中學!
校服拿回家,試穿之后,父母都覺得滿意。我最滿意的是那條紅色領帶,雖然顏色有些土,而且是拉鏈領帶。但畢竟是人生第一條,意義非凡。父親一時高興,還專門找了個領帶夾贈給我。他說:“現(xiàn)在社會進步了,連校服都做出創(chuàng)意來,將來一定會更好!”
新校服上身,同學們彼此也互相欣賞一番。不過,這次大家的注意力已經轉移了,因為女生也新做了校服。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我問好幾個同學,誰也記不起小學女生校服的摸樣,但對初中女生校服卻記憶猶新,尤其是男生,絕對是印象深刻。
初中女生校服上衣是粉紅色的襯衫,胸前系著一個大的蝴蝶結,下身配一條藍色背帶裙。集會的時候,男生最關心的還是裙子的長度。裙擺恰好齊膝,發(fā)育快的女孩,走跳蹲跑中可以窺見大腿。
初中正是孩子發(fā)育突飛猛進的年頭。我們班的女班長個子高、發(fā)育快,臉上紅撲撲的很討喜。她有些標新立異,喜歡穿短裙,尤其是那種薄料子、裙擺處于大腿中段的裙子。男生幾乎迷死了這位女班長,她踮起腳在黑板上寫字、她轉過身搖擺著走到座位、她一路小跑沖進教室、她彎腰撿起地上的鉛筆,這些都成了急不可耐的瞬間。很長一段時間里,大家都在想,那裙子什么時候飄起來呢?
女班長的短裙很快傳遍整個年級。在一次年級大會上,年級主任氣急敗壞地說:“有些女生太不像話,裙子短得大腿都看見了!這是什么風氣!這樣的人居然還是班長!”
其實不必提班長,大家也知道說的是誰。年級大會結束之后,我們幾個男生匆匆趕回班級。女班長就在前邊,彩色的短裙一搖一擺飄飄欲飛。好色君長嘆一口氣,擔憂地說,這樣一來,女班長只怕不會穿短裙了,說不定連班長也做不成了。
短裙事件之后,女班長改穿長褲。她成績好,家庭有背景,她還是班長。但短裙終是不見了。好色君為首的一眾男生,依然緊盯穿裙子的女生。但言談舉止之間,多少有些落寞。到了初二,就沒人再提什么窺視女生裙子的事了,他們更愿意講赤裸裸的黃色笑話。
按照老規(guī)矩,高一年級又開始做校服了。這次的校服令人大失所望,居然是一套寬寬大大的運動服。上衣分兩色,上白下藍,毫無特色,背部印著大大的“瓢城中學”四個字。字是白色的,歪歪斜斜地寫在藍白兩色分界線處,導致上半截的字幾乎看不清楚。校褲就是一件藍色的運動褲,沒有褲兜沒有門襟,噓噓必須把褲子褪到屁股上。
那套校服最大的特點,是男女一致,沒有區(qū)別。對此男生女生罵成一條腔,不知是哪個豬腦子設計出來的。后來獲悉,運動服充當校服的想法,來源于北京。據說京城大大小小的中學早就如此穿著了。既然如此,大家也只能一聲嘆息。
高中時代,一切都是為了高考。小學那種校服集會的活動,從來沒組織過。既然上面沒要求,大家也就隨便穿了。校褲是首先被拋棄的,那條褲子不僅不方便,還極其肥大,腳踝處松緊帶收口,穿上去像燈籠褲。男生幾乎沒人穿校服,那會兒大家都忙著剃胡子、擠青春痘、對著鏡子搞發(fā)型,誰也不愿意被人看做高中生。女生偶然有人試一試校服,但下身總要搭上一條貼身的牛仔褲,把包得圓鼓鼓的屁股露出來。
也有少數人是穿成套校服的,那是家境不好的表現(xiàn)。我在理科班有位朋友,經常來我家看VCD影碟。他個子高高的,長得也很帥氣,唯一缺陷就是那套校服。每個星期,他至少要穿三天校服,沒過多久,上衣的肘部就開裂了。
有一天,朋友興奮地對我說,家里終于有VCD影碟機了。周日,我興沖沖地趕去觀摩,并租了一盤尚格·云頓的動作片。一見之下,卻大失所望。影碟機居然是本地產的,四個書本大小的盒子摞在一起,播放影片畫面鈍卡亂錯,音質猶如小孩亂嚎。
朋友家里的電器全是“燕舞牌”的。電視機、空調、電扇、暖風機,反正市場上流行什么,廠里就產什么,既沒有特點也沒有創(chuàng)新,只求勉強分杯羹,好發(fā)工人工資。他說,就在昨天,新上任的廠長買了一臺一萬多元的辦公桌。廠里正在改制搞下崗,這個消息激怒了所有的工人。當天他父母不在家,就是去廠里集會抗議去了。
臨別的時候,我在沙發(fā)一角看到了他的校褲。朋友說,褲襠壞了,晚上讓我媽補一補。
1999年,我上大學了。即將邁入新世紀,所有人都產生一種莫名其妙的興奮。人們都在談千禧年如何如何,新世紀如何如何。頗有那種一腳邁入新世紀,從此開始新生活的愿景。
在這種愿景下,學校開始給大家做校服。上幾屆師兄的校服我們見過,比高中的運動服還要差。大家有些不情愿。但學校管理層不斷通過各種渠道散播消息,一方面說這是校長的決定,另一方面也反復重申,這次校服肯定發(fā)揮創(chuàng)新意識,遠超往年各屆。
沒奈何,交完了服裝費,就等人來量體裁衣。小學、中學的校服,那都是有專人來量身定制的。沒想到,來的專人只是簡單目測一下,偶爾拉住兩個身材特異的同學比劃一番,登記入冊就完事了。
發(fā)下來的校服,已經很難用什么詞匯來形容了。衣服還是藍白兩色的運動服,式樣與高中的差不多,背后也是丑兮兮的四個字。與往屆相比,創(chuàng)新之處在于褲子兩側開了口袋,照樣沒有門襟男女不分。上衣兩側的插兜各有一條拉鏈,這也算是創(chuàng)新之舉了,但不少人校服到手拉鏈就是壞的。
校服穿到身上,大家明白了一個道理,原來校服都是按照統(tǒng)號定制的。當初量體的專人,不過是根據目測,將大家劃歸到某個型號中去。所以,校服上身,要么長了半寸,要么短了一截。只有那幾個身材特異的同學,衣服做得恰到好處。同學們氣不過,反映上去,卻遲遲不得回復。再反映,回復說,長了半寸可以把袖子卷起來,褲子短一截的可以穿個高幫球鞋。
反正也沒人穿,大家一起拍個合影,然后就扔了吧。大一下學期,樓道的垃圾桶里到處有丟棄的校服。保潔員終于看不下去了,人手挑了幾套。那一陣子,穿著校服的保潔員,拿著校服擦欄桿的景象隨處可見。后來,學校實在忍不住了,向物業(yè)發(fā)出通知,嚴禁保潔員穿校服。于是,校服就只能用來擦地板了。
這么說有些過分,其實還是有人穿校服的。98級一位師兄,專好收藏校服。校慶的日子里,穿著95級的校服四處晃,打籃球則套上99級的校服,談戀愛就穿97級的校服。這位師兄也算能人,畢業(yè)好幾年,都在學校周圍晃蕩。穿著低年級的校服,出入校園來去自由。
那幾年,創(chuàng)新這個詞匯叫得特別響。仿佛進入新世紀,就是為了創(chuàng)新而活的。導致師兄遲遲不能就業(yè)的原因之一,就是教育產業(yè)化。這也是個創(chuàng)新而來的東西。教育產業(yè)化直接導致高校擴招,招生人數、學費呈直線上升。幾年下來,人才市場里放眼看去,全是畢業(yè)生。
本科生不值錢了,研究生不值錢了,博士生也快不值錢了,??粕椭荒芴鴺橇恕D且魂囎?,省城媒體特別喜歡報道大學生跳樓,一聽說跳樓事件,立刻蜂擁而上。到后來,報的實在太多了,讀者也沒興趣看,大學生跳樓也不值錢了。
自然,也不是人人都找不到工作,人人都在校園周邊晃蕩。比如有位同學就很厲害。家中有人在省里做官,大學沒畢業(yè)就成了省委組織部調干生,很快下放基層鍛煉,兩年之后就提拔,現(xiàn)在已經是副處級干部,變成領導了。
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我忍不住查了一下百度,原來我們理解都錯了。所謂校服,是指學生上學必須穿的服裝。之所以這么做,是為了“避免學生之間因家庭的不同而產生尊卑貴賤之分”。如此看來,我們的校服恰好適得其反。
再看當年大學的校服合影,臉上滿是稚嫩,校服依然丑陋。只有那位副處級干部,校服穿得極為貼身。哦,他就是那個身材特異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