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林
光緒二十年,亞洲兩強大清與日本狹路相逢,“亮劍”之后,大清被打回原形。朝鮮陸戰(zhàn),大清勢力迅速被驅(qū)出朝鮮。黃海大戰(zhàn),北洋水師遭受重創(chuàng)。遼東半島陸戰(zhàn),旅順失守,清軍全線潰敗。
就在大清哀鴻遍野之際,迎來了慈禧太后的60歲壽慶。生日如何過?慈禧有自己的如意算盤:先在皇宮里接受朝賀,然后鑾駕出紫禁城,到頤和園去看大戲,開壽宴。
“國務(wù)委員”孫毓汶和“衛(wèi)戍司令”榮祿等后黨把壽慶大典作為壓倒一切的頭等大事來抓,提前兩年就開始抓“形象工程”了,從西華門至頤和園數(shù)十里路,凡有礙圣瞻的破棚爛屋都用臨時圍墻遮掩起來,并繪以粉飾太平的標語和圖案,沿途重要地點還搭建了戲臺、彩殿、牌樓等點綴性景觀。
為了修繕頤和園,海軍軍費不斷被挪用,甲午戰(zhàn)前連續(xù)六年,大清海軍未添置一艦、未更新一炮。本來大清財政已捉襟見肘,但為籌辦壽慶大典,先是關(guān)東鐵路筑路???00萬兩被“商借”,甲午戰(zhàn)前的關(guān)鍵時刻,這條有著重要軍事價值的鐵路只得停建。接著,海軍軍費200萬兩又被“商借”,以致艦艇的正常維護都無法保證。為掩人耳目,慈禧以光緒名義發(fā)布上諭,稱這是皇帝孝心,所花費用都是平時節(jié)省下來的,無傷國計。
大典籌辦過程中,帝黨不時出來攪局?!柏斦块L”翁同多次上奏,堅稱難以籌款,并想方設(shè)法拖欠工程款。中日開戰(zhàn)后,清軍不堪一擊,一潰千里,朝野無不為之嘩然。有大臣聯(lián)名上疏,堅決要求停辦壽慶大典,將這筆龐大的費用用作軍費。
眼看大臣們的萬壽貢品已應(yīng)詔備好,放棄這個搜刮的機會未免太可惜。但國難當頭,不做做樣子,情理上又掛不住。慈禧為此很糾結(jié)!
為虛應(yīng)輿論,慈禧發(fā)布懿旨,稱“王公大臣、將軍、督撫、都統(tǒng),副都統(tǒng)、提督、總兵無須上貢”。一度讓洶涌的輿情有所平緩。后慈禧又突然改變說辭,下令“王公大臣和各省大員于九月二十五日前呈上貢品,蒙古王公于九月二十六日呈上”。原來先前只是緩兵之計。按照慈禧的邏輯:就算是尋常百姓家老太太的60大壽,也會盡力辦得風光熱鬧,何況是“功高蓋世”的她?再說,辦壽哪有不收禮的?如果她的生日辦寒磣了,朝廷沒面子,洋人就瞧不起,就會欺負你,老百姓也瞧不起,就會不聽話!為了皇帝的面子、大清的社稷,辦壽收禮是不得已而為之。
在后黨的積極操持下,慈禧收足了壽禮,所得稀罕之物數(shù)目不可勝計、價值無法估量,大典也辦得豪華鋪張、排場非凡。
大典后不久,又發(fā)生了一連串事情:一是旅順陷落,日軍屠城,無數(shù)百姓縞衣綦巾,二是威海衛(wèi)、劉公島陷落,北洋水師全軍覆沒,三是“賠償”日本軍費兩億兩,大清只好對外高息舉債度日;四是慈禧秋后算賬,翁同被開缺回籍。
甲午戰(zhàn)前,日本因國庫歲入不足,明治天皇每年從內(nèi)庫中擠出30萬帑銀補貼軍用,皇族甚至帶頭節(jié)衣縮食,后方富家豪族競相效仿并紛紛捐款,各級公務(wù)員還獻出了四分之一薪水。對比此間中日不同國情,可以說:甲午戰(zhàn)前,中日的勝負就早已注定。
慈禧自以為是的“生日秀”深為國人所唾棄。大典后不久,一首《愛民歌》在全國各地廣泛傳唱:“天子萬年,百姓花錢。萬壽無疆,百姓遭殃?!?/p>
選自《傳奇故事·百家講壇》20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