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云
摘要:在教育高度發(fā)展的現階段,人才培養(yǎng)的過程需要進一步加以完善。高等教育作為專業(yè)教育的高級階段,擔負著引導學生更好地進行專業(yè)學習,并使學生的專業(yè)潛能得到完全充分發(fā)揮的功能。在聲樂教育中各國各民族的民歌與聲樂教學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也是音樂藝術創(chuàng)作的基礎和源泉。本文重點論述烏克蘭民歌中適合聲樂訓練的元素,以期給聲樂學習者和聲樂教師帶來些許幫助。
關鍵詞:烏克蘭 民歌 聲樂 訓練
烏克蘭人民自古以來就擁有能歌善舞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從而積累了大量美妙動聽的民歌作品,構成了烏克蘭豐富的民間音樂寶藏。和大多數民族一樣,烏克蘭民歌最早也是由宗教祭祀歌曲產生的,多用來祭拜神明和祖先,是原始宗教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這種早期的民歌多半帶有一些戲劇表演的成分,音域狹窄,旋律進行較為平穩(wěn),多數為三度、四度內進行。隨著人類社會的逐步形成和發(fā)展,民歌經過民間藝人的創(chuàng)作以及口頭傳承和加工,形成了各種不同風格和題材的作品,如伴隨不同勞動形式產生的“勞動歌曲”,敘述古代英雄人物的“史詩歌曲”,反應人民生活的“生活歌曲”等等。烏克蘭民歌旋律優(yōu)美,直抒情懷,具有非凡的表現力,其聲樂套曲是世界文化遺產中閃亮的瑰寶。
打有鮮明烏克蘭民族特色印記的民歌是形成于16-17世紀的“悠長歌”。這種民歌多由婦女演唱,既有旋律優(yōu)美舒展的單聲部歌曲,也有含支聲或襯腔復調的多聲部合唱,其節(jié)奏自由徐緩,感情抒發(fā)的內在細膩。
烏克蘭民間歌曲蘊含了許多適合聲樂學習者初期階段學習的元素,非常有利于聲樂技巧的提高。它擁有非常美妙曲折的旋律,和適合人聲自然音區(qū)演唱的音域。烏克蘭民歌之所以適合對初學歌手進行專業(yè)訓練,主要由于它是在漫長的發(fā)展過程中聲樂精華的沉淀,是聲樂專業(yè)發(fā)展的根基。歷代民間歌手之間的取其精華取其糟粕的傳承,留下的不僅僅是優(yōu)美動聽的旋律,還有最適合歌手在自然狀態(tài)下發(fā)聲的聲樂演唱規(guī)則。
從民歌中研究相關的聲樂技巧問題,烏克蘭著名的聲樂教育家、民俗學家—— 伊萬尼詩根А.Иваницкий及其他國內民俗學專家是這方面的代表人物。二十世紀四十年代,匈牙利國家音樂教育制度的撰寫者饒丹.誥戴Золтан Кодай,發(fā)表了一篇關于“民歌是嗓音訓練的基礎”的文章。他的理念是堅持在所有的教育階段(從學前教育到高等教育)中引入民間歌曲的教育,即從民間歌曲中學習聲樂演唱技巧,又用先進的音樂技巧和教育方式,來展現古老的匈牙利原生態(tài)民間歌曲的特性。
如何借鑒民歌的精華培養(yǎng)聲樂人才,從而促進民歌的進一步發(fā)展,比較迫切的任務是拉近聲樂教學和民歌之間的關系。烏克蘭民歌作為聲樂教學初期階段的主要素材,可以很大程度的發(fā)揮聲樂技巧(聲音的力度、音準、節(jié)奏、語氣)及對提高對作品藝術性的處理。
一、烏克蘭民歌的特點
烏克蘭民歌旋律優(yōu)美、簡潔,歌詞中常用很直接的方式來表達情感,使音樂和自然的感情流露相融合,旋律進行大多配合歌詞中單詞的重音,以準確傳達歌詞的含義。歌曲篇幅不大,段落較多,相似的主題通常用反復的音樂動機來表達,形成分節(jié)歌的結構。
例如歌曲《Тече рiчка невеличка》(《小江春水》),具有烏克蘭民族色彩的旋律反復呈現形成了歌曲特有的風格。在這首分節(jié)歌中,歌詞很押韻,音樂主題動機被加以泛化,每一段的結尾部分重復歌曲的關鍵詞——命運:女孩的命運,(пшениченьки на каменi), 哥薩克的命運(сухого дуба при дорозi)等,使聽眾能夠更好地理解歌曲的內容和所抒發(fā)的情感。
這種類型的分節(jié)歌,對于聲樂初期階段的學習者是非常適合的。重復的旋律便于學生掌握聲樂技巧,但它又不同于聲樂課堂上僅僅用來訓練技巧的發(fā)聲練習。這種旋律短小的歌曲擁有優(yōu)美的旋律,情感豐富的歌詞,變換多彩的音樂情緒,深刻的思想內涵,且音域的寬窄和高低非常適合演唱。
聲樂教學中需要重點考慮兩個基本要素:呼吸和語音(咬字)。呼吸是聲音的支撐,沒有支撐的聲音也就沒有了生命力,充分的呼吸可以演唱寬廣動聽的樂句,給聽眾帶來美的享受。呼吸可以帶來旋律的連貫和完整,然而旋律連貫和口齒清晰是不可分割的,僅有旋律不能稱之為歌曲,必須把歌詞清晰地傳送給聽眾才能完成歌曲完美的表達。
二、關于呼吸因素
正確的呼吸方法是歌唱的基礎。作為烏克蘭著名的醫(yī)學博士兼歌唱家——維抱夫А. Вербов認為,腹肌和膈肌工作時從屬程度比例的調整是掌握聲樂呼吸方法的基礎,也就是說,呼吸最重要的一點可以理解為呼吸的支撐作用,就是空氣壓縮在肺部的張力和保持,歌唱時它的位置會有略微的移動,腹肌和膈肌的緊張程度可以根據歌唱的需要進行調節(jié)。
烏克蘭呼吸治療運動的創(chuàng)始者塞基尼М.Щетинин則把聲樂的呼吸稱為抗拒式呼吸,“什么是簡單的呼吸,就是呼吸到了一定的深度,氣團再不能往前走了。它停住的地方我們可以稱之為呼吸系統(tǒng)的”墻壁”。出現”墻壁”的時候,周圍的肌肉開始抵抗空氣的壓力,如果呼吸吸入得自然得當,會使人有一種歌唱的沖動。正確的呼吸方式將會帶來舒適的歌唱,值得我們注意的是肺部的擴張不是在胸部而是在背部,雖然,這種氣息比較容易被阻隔,但它能帶來宏大的音量和穿透力?!?/p>
為了能使學生能夠更好地學習和運用呼吸技巧,教師應該指導學生選擇什么樣的作品才合適呢?我們認為首選的作品是音樂表現的音區(qū)在人聲的自然音域范圍內,也就是說聲樂可以表現為人類一種自然發(fā)聲的過程。根據聲樂的表演特點,下面兩種情況更能幫助歌者學習和掌握正確的呼吸方法。
首先,旋律峰位于樂句的開始,或者樂句進行時多為下行的旋律。聲波的動力來源于空氣帶給韌帶的沖擊力,聲樂初學者往往不太能夠做到氣息熟練的調整和保持,如果樂句開始于整個旋律線的最高音,就是初學者剛剛開始歌唱時氣息最飽滿的位置,對于運用歌唱技巧非常有幫助。隨著樂句的進行形成逐漸下降的旋律線,音量減弱,氣息逐漸消耗的程度和正常的生理機能規(guī)律相符,可以使歌者不必勉強使用氣息支撐,造成一些無須關聯肌肉的相對緊張,從而影響正常的歌唱。endprint
其次,樂句比較短小,且旋律線起伏不大。如果歌唱的旋律和講話的頻率和語調相似,樂句的長短也和呼吸的頻率近乎相同,那么這種歌曲非常便于幫助聲樂學習者初步掌握呼吸技巧,為其他技巧的掌握和提高打下基礎。
事實上,大多數烏克蘭民歌,都遵循上述規(guī)則。從早期的民歌《Нiч яка мiсячна》(《月夜》),《В кiнцi греблi шумлять верби》(《垂柳壩頭沙沙響》), 《Ой ти, дiвчино зарученая》(《姑娘,你呀要嫁人了》),《Садок вишневий》(《櫻桃園》)等等。隨著民歌的發(fā)展,很多歌曲形成了另外一種類型。歌曲中的旋律線有一部分上下起伏,而另外一部分的旋律線由頂部往下進行。例如歌曲《Ой чий той кiнь сто ть》(《這是誰的馬》)。第一部分中每個樂句旋律起伏都會波動都到一個新的高度,第三個旋律線的頂峰位于歌曲第二部分的開始樂句,然后旋律進入下行部分。歌曲《 хав козак за Дунай》 (《奔赴多瑙河的哥薩克》) 的第一部分,旋律運行形成一個圓形周期,第二部分則在第一部分的基礎上循序遞減,循環(huán)時減少兩拍。其他相似類型的歌曲有《Тече рiчка невеличка》(《小江春水》), 《Ой за гаεм, гаεм》(《哦,小樹林,小樹林》), 《Ой спiваночки мо 》(《噢,我的歌聲》)等等。這類歌曲非常符合發(fā)聲規(guī)律,因而也便于提高聲樂技巧。
三、關于咬字
對于聲樂演唱者來說口齒清晰是非常重要的技巧。歌詞是表達聲樂作品思想內涵的重要載體,無可指責的口齒能夠表達出歌詞內在蘊含的美感,豐富的表現力和戲劇感。聲樂訓練中關于吐字發(fā)聲的一個比較常見的問題是,大多數地方的語言發(fā)聲習慣和聲樂所需要的正確的語音發(fā)聲習慣不同。比如在平時說話和演講的過程中常常會有元音合并的現象,而在歌唱中這種現象是要被杜絕的,因為幾乎每個元音都會有對應的一個音符或者連續(xù)的幾個音符,這些音符時值不同高低不同,要保持旋律的完整性,必須把所有的音符即所對應的元音清晰地演唱出來。烏克蘭語的發(fā)聲習慣非常幸運的成為少數幾個符合正確聲樂發(fā)聲習慣的語言之一,它在正常說話或演講時元音不可以減少或弱化,而且說話時元音會自然的化為圓形,對聲樂學習有著積極的幫助。
幾乎所有的聲樂教師都會贊同的一個觀點是,聲樂教學中正確的發(fā)聲位置和清晰的吐字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烏克蘭聲樂教育家密叔根А.Мишуга認為,強大而有穿透力的聲音,依賴的是聲音正確的位置點。這位杰出的聲樂大師特別強調意大利語語音,他認為,學生應該努力學習發(fā)出每個清澈的元音,然后才能和輔音相連,由此組成清晰的音節(jié)和單詞,演唱時輔音快速過渡到元音,并在氣息支撐下使元音與元音相連,組成旋律線形成歌曲。依據密叔根的觀點,正確的聲音落點應該在上顎的位置。這個位置的聲音,清晰洪亮,主要利用窄小的空氣支點帶來頭腔共鳴以增加聲音振幅的強度。人們在平時語言交流或演講中常常帶有一些固定的喉音,會使發(fā)聲器官快速疲勞,給嗓音器官帶來不同程度的傷害,而了解正確發(fā)聲方法的歌手發(fā)出的聲音則清脆明亮,可以長久的演唱而不感到嗓音疲憊。
烏克蘭語的特點是大量的元音穿插著輕濁輔音,和意大利語比較接近。烏克蘭著名民族歌唱演員、聲樂教育家涅日當那娃А.Нежданова為幫助學生能夠正確的演唱元音設計了各種各樣的練習,比如相同音高不同元音的替換練習;開口元音和閉口元音之間的轉化練習等。她認為元音的初具規(guī)模對于初學者的正確歌唱非常重要,歌手如果元音發(fā)音不清晰,往往造成輔音發(fā)音的準確度也很差。大多數的輔音和元音一樣,只有一些在高位置的時候才可以發(fā)出明亮的聲音。要得到充分飽滿的聲音,輔音和元音必須快速混合,準確的輔音發(fā)音帶來充滿活力的聲音,也使歌者更容易尋找到靠近頭腔位置共鳴點。
烏克蘭語輔音可以分為幾組:唏輔音、唇輔音、齒音、響輔音。這幾組輔音中常用的音節(jié)分別是,唇輔音中(б,п),齒音(з,с),舌尖音(濁輔音)(д,т),以及從舌尖和牙齒間送氣的唏輔音(ж,ч,ш,щ)等。涅日當那娃特別強調輔音的清晰傳送,她提醒學生要特別注意平時交流時語音上發(fā)生的錯誤和缺陷,以及舌部肌肉的緊張程度。在大多數情況下,學生語言交流沒有什么缺陷,僅僅是無意識的嘴唇爆破無力,造成對單詞的咬字比較草率,以至于學生演唱時口齒不夠清晰,影響了對歌曲內容的表達。一個嚴格的、好的聲樂教師可以利用學生日常的聲樂技巧學習,加強學生口齒清晰的練習,使學生嘴唇的爆破變得干凈有力,輔音清晰準確,恰當、自然地傳遞歌詞的內容,給聽者帶來完美的情感體驗。
用烏克蘭語歌曲作為聲樂訓練的基本材料是非常合適的。在學習聲樂的初期階段,使用音區(qū)跨度比較窄的歌曲進行練習,可以為后續(xù)學習中向其他音區(qū)的轉換和音域的擴展打下堅實的基礎。烏克蘭民間歌曲是烏克蘭風格的音樂和烏克蘭語詩歌的完美結合,對于聲樂教學方面的氣息支撐、口齒清晰也是非常好的訓練材料,它在音樂表達方面完全符合聲樂發(fā)聲的基本規(guī)范,有助于提高聲樂學習者的聲樂表演技巧。在聲樂教學和表演實踐中使用烏克蘭民歌,將為更多更好的汲取各國各民族的民歌精華和養(yǎng)分提供借鑒資料,并作為進一步研究音樂學民歌領域的材料,也會為促進烏克蘭民歌和聲樂表演藝術文化的進一步發(fā)展作出一定的貢獻。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