曉嬌
江西省分宜縣人民醫(yī)院,江西 分宜 336600
尿激酶聯(lián)合低分子肝素鈣治療急性心肌梗死40例臨床觀察
李凱1黃誠2黃曉嬌3
江西省分宜縣人民醫(yī)院,江西 分宜 336600
目的:研究尿激酶聯(lián)合低分子肝素鈣治療急性心肌梗死的臨床療效。方法:選取8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將其按照入院的時間順序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40例。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guī)的藥物治療,包括口服降壓、血管擴張、抗凝血、促進心肌代謝藥物等;觀察組在此基礎上給予患者尿激酶靜脈滴注,并進行皮下低分子肝素鈣注射。觀察兩組患者治療效果以及并發(fā)癥情況。結果:觀察組患者的治療效果明顯好于對照組(P<0.05),兩組治療均無并發(fā)癥發(fā)生。結論:尿激酶聯(lián)合低分子肝素鈣治療急性心肌梗死具有顯著的效果,值得推廣應用。
尿激酶;低分子肝素鈣;聯(lián)合;急性心肌梗死
急性心肌梗死屬于臨床急癥,并且患者多為中老年人,據(jù)可靠資料顯示,急性心肌梗死男性患者多于女性[1]。對于這種病癥的治療,如果藥物選擇不當或治療不及時,容易導致死亡。本文研究尿激酶聯(lián)合低分子肝素鈣治療急性心肌梗死的療效,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從2011年2月到2013年4月收治的8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急性心肌梗死診斷標準[2],包括16例廣泛前壁梗死、17例前間壁梗死、15例高側壁梗死、14例下壁梗死、8例下壁加后壁梗死以及10例下壁加右室梗死。排除了溶栓禁忌患者。將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40例。其中對照組中男性患者31例,女性9例,年齡40~66歲,平均年齡(52.1±3.5)歲;觀察組中男性患者27例,女性13例,年齡42~68歲,平均年齡(55.3±4.8)歲。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發(fā)病癥狀、梗死部位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兩組患者在入院確診后均進行心電監(jiān)護以及常規(guī)吸氧。對照組口服阿司匹林腸溶片,治療初期口服劑量為300mg/d,第二天開始劑量改為100mg/d。并根據(jù)患者實際情況,給予患者β受體阻滯劑或者他汀類、ACEI類藥物,以及給予患者極化液、硝酸脂類藥物靜脈滴注。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患者治療基礎上,進行尿激酶+生理鹽水靜脈滴注,每次尿激酶計量150萬U、生理鹽水100ml,每次滴注時間需控制在30min內。尿激酶滴注6h后,給予患者進行低分子肝素鈣皮下注射,每次注射量為0.5ml,一天注射兩次。治療時間為一周。
兩組患者接受治療后溶栓效果對比 觀察組患者溶栓效果比對照組患者顯著提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觀察組、對照組患者溶栓效果對比[例(%)]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主要是由于冠狀動脈堵塞,心肌缺血導致的局部壞死,發(fā)病率高[3]。對于這種急癥的治療,需要及時的開通患者冠狀動脈,減少梗死面積,改善心室,降低患者死亡率以及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
尿激酶主要獲取途徑有兩種,一為健康人體尿液提取,二為在人類腎組織中培養(yǎng)獲得。尿激酶能夠直接作用于人體蛋白纖維溶解機制,對纖溶酶原具有良好的催化裂解作用,使其形成纖溶酶,對纖維蛋白凝塊、纖維蛋白原、凝血因子具有有效的降解作用。另外,尿激酶能夠提升血管ADP酶的活性,抑制血小板聚集,對血栓的形成起到良好的預防作用。肝素鈣是一種新型抗凝藥物,將普通的肝素分解鈍化形成,屬于低分子藥物的一種,對凝血因子具有很強的抑制作用,并能夠促進纖維蛋白的溶解,改變血液的粘度,增加血細胞表面的電荷,增強對血小板聚集以及血栓形成的抵抗能力[3]。并且,這種藥物生物利用度高達100%,能夠持續(xù)發(fā)揮作用。肝素鈣聯(lián)合尿激酶治療急性心肌梗死,能夠增強尿激酶抗血栓的能力,增強療效,并降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
本研究中,觀察組患者溶栓效果總有效率77.5%,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溶栓總有效率45.00%。尿激酶聯(lián)合低分子肝素鈣治療急性心肌梗死具有顯著的療效,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楊培文.尿激酶聯(lián)合低分子肝素鈣治療急性心肌梗死的臨床研究[J].吉林醫(yī)學.2012,33(34):7491-7492.
[2]周耀文.尿激酶與低分子肝素鈣聯(lián)用治療急性心肌梗死臨床研究[J].論著.臨床論壇.2012,24(8):190-191.
[3]唐忠平.尿激酶與低分子肝素鈣聯(lián)用治療急性心肌梗死臨床研究[J].臨床醫(yī)學工程.2013,20(9):1125-1126.
R542.2+2
A
1007-8517(2014)23-0118-01
2014.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