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無錫市惠山區(qū)藕塘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中心,江蘇 無錫 214153
B超在肝臟血管瘤診斷中的應用
王惠娟
江蘇省無錫市惠山區(qū)藕塘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中心,江蘇 無錫 214153
目的:總結(jié)分析B超檢查在診斷肝臟血管瘤方面的應用效果。方法:選取80例肝臟血管瘤患者隨機分為試驗組與對照組。試驗組給予B超檢查進行診斷,對照組則實行CT診斷。比較兩種方式的診斷符合率及其影像表現(xiàn)特征。結(jié)果:試驗組38例(95%)診斷符合,2例不能作出定性診斷;CT平掃診斷符合31例(77.5%),實施增強掃描后增加至37例(92.5%),全部檢出病例均能作出定性診斷。B超診斷符合率明顯高于CT平掃(P<0.05),但與CT增強掃描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jié)論:B超、CT增強掃描在診斷肝臟血管瘤時,均有較高診斷符合率,但CT的特異性更高,臨床可綜合運用這兩種方法,可獲得更好的診斷效果。
B超;CT;肝臟血管瘤;診斷符合率
肝血管瘤(Hepatic hemangioma,HHE)是較為常見的肝臟良性腫瘤,發(fā)生率約為0.4%~7.3%。早期腫瘤直徑小,無典型的臨床癥狀,不易于診斷。目前,用于診斷肝臟血管瘤的影像檢查主要有CT、B超、MRI、肝血管造影等,這些影像檢查對HHE的診斷及鑒別HHE與其他占位性病變有重要的意義。其中CT與B超檢查費用相對較低,且能多次重復檢查,較適合基層醫(yī)院[1]。本次選擇80例肝臟血管瘤患者進行分組研究,試驗組與對照組分別實施B超、CT檢查,比較二者的診斷價值?,F(xiàn)報道如下。
1.1 研究對象 80例肝臟血管瘤患者均在2012年4月至2014年4月在我院接受治療。男46例,女34例,年齡29~72歲,中位年齡(43.6±4.1)歲。無癥狀者48例,均在健康體檢中檢出。有肝部疼痛者12例,上腹部不適20例。入院均經(jīng)影像學檢查確診為肝臟血管瘤。將全部患者隨機分為試驗組與對照組,定期分別給予B超檢查和CT檢查。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設備及檢查方法 試驗組采用日立EUB-2000 B型超聲診斷儀進行檢查,探頭頻率為3.5MHz。對照組采用PHIL-IPS 6層螺旋CT機進行檢查,增強掃描劑采用北京雙北碘海醇,35gI/100ml,增強掃描所用劑量約為80~98ml,注射速度是2.5~3ml/s,患者先實施平掃檢查,再進行三期增強掃描,層厚選7.5mm。
1.3 觀察指標 ①詳細記錄兩組診斷的符合例數(shù),并算出診斷符合率;②觀察影像表現(xiàn)特征。
2.1 兩組的診斷符合率比較 試驗組共有38例符合診斷,占95%,有2例不能作出定性診斷;對照組實施CT平掃檢查中,診斷符合31例,占77.5%,實施增強掃描后增加至37例(92.5%),全部檢出病例均能作出定性診斷。B超診斷符合率與CT平掃診斷符合率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4.38,P<0.05),但B超診斷符合率與CT增強掃描診斷符合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 0.98,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診斷結(jié)果對照
注:與試驗組比較,*P<0.05。
2.2 影像表現(xiàn)特征 試驗組B超圖像表現(xiàn):33例圖像表現(xiàn)為強回聲團,16例多發(fā),17例單發(fā),回聲團呈不規(guī)則狀或圓形,輪廓較清晰,內(nèi)部分布均勻,四周無聲暈,部分病例內(nèi)部呈現(xiàn)篩網(wǎng)狀回聲,病灶后方?jīng)]有明顯的增強效應;7例圖像表現(xiàn)為低回聲團?;芈晥F輪廓清晰,但內(nèi)部不均勻,2例聲團四周有明顯聲暈,有類似牛眼征改變[2],這類聲像圖難以做出定性診斷。
對照組的CT平掃圖像表現(xiàn)特征:平掃表現(xiàn)出低密度影(排除脂肪肝患者),密度較均勻,病灶的邊緣清晰光滑,超過4cm血管瘤內(nèi)部密度更低;增強CT掃描時,可見早期病灶的邊緣表現(xiàn)為高密度強化,繼續(xù)進行增強掃描,延遲掃描可見病灶呈等密度充填,病灶位置的增強密度逐漸減退,3cm以下病灶無明顯增強效果。
肝臟血管瘤屬于良性腫瘤,發(fā)病率較高,血管瘤多呈現(xiàn)海綿狀[3]。大部分病例早期無明顯的自覺癥狀,多在健康體檢中發(fā)現(xiàn)。超聲、CT血管造影、MRI都是可靠的診斷方法,但B超因簡便、費用低、可持續(xù)檢查等特點,臨床應用更普遍。然而,B超對于不典型的聲像圖,例如肝臟疾病較嚴重者或表現(xiàn)出低回聲團的病灶時,很難作出定性診斷。CT掃描則能夠根據(jù)血管瘤的特殊結(jié)構(gòu),在增強掃描的條件下,可對病灶的血供情況進行明確區(qū)分,對疾病能作出定性診斷,診斷特異性較高[4]。但CT檢查的費用相對更高,輻射也較大,不適宜多次反復檢查[5]。
本組對試驗組和對照組分別實施B超、CT檢查,結(jié)果B超診斷的符合率比CT平掃要高,二者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CT增強掃描的診斷符合率也明顯高于CT平掃檢出率(P<0.05),B超與CT增強掃描的診斷符合率比較接近,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有2例無法做出定性診斷,對照組全部檢出病例均能做出定性診斷,表明B超與CT增強掃描對肝臟血管瘤的檢出率均較高,但是CT更具特異性,鑒于二者的優(yōu)缺點,B超適合普查,CT適合確診,二者綜合應用,可獲得更可靠的診斷效果。
[1]吳青山.72例不典型肝血管瘤的CT表現(xiàn)[J].黑龍江醫(yī)學,2010,34(4):288-290.
[2]陳曉陽.肝血管瘤超聲圖像特征的臨床觀察[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2,10(20):98-99.
[3]馮海玲,郝娟.56例肝血管瘤的B超診斷分析[J].內(nèi)蒙古中醫(yī)藥,2010,(6):87.
[4]康龍山,楊昆,盧榮靖.肝血管瘤的CT影像學分析[J].現(xiàn)代診斷與治療,2012,23(6):829-830.
[5]賴智敏,溫書泉.B超與CT對肝臟血管瘤的診斷價值比較[J].海南醫(yī)學.2010,21(7):105-106.
王惠娟(1970-),女,漢族,大專,主治醫(yī)師。
R445.1
A
1007-8517(2014)23-0084-02
2014.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