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偉健
敘利亞危機:政治解決,大勢所趨
李偉健
盡管敘利亞內戰(zhàn)依然在繼續(xù),各派分歧依舊,但是形勢比人強,政治解決已越來越成為國際社會的主流呼聲,這也讓人們對敘利亞最終實現和平充滿期待。
敘利亞危機演進到現在,政治解決已經成為大勢所趨。為什么這么說呢?首先,要從中東目前的大環(huán)境說起。當前,中東地區(qū)形勢和地緣政治環(huán)境正在發(fā)生深刻變化,并呈現兩大趨勢:一是由中東變局引發(fā)和激活的地區(qū)教俗、教派之爭以及其他各種政治和社會矛盾,正成為影響地區(qū)形勢發(fā)展的主要因素,各種政治力量為主導國家政權、引導國家發(fā)展方向而展開博弈甚至爆發(fā)沖突,成為一些國家現階段的主要特征。二是美國戰(zhàn)略東移正在對中東形勢和地緣政治格局產生潛在而深刻的影響。這兩大趨勢對于敘利亞危機的影響也在不斷顯現。
前者表現為,中東變局初期以推翻舊政府為特征的急風暴雨式的“革命”浪潮已經勢頭不再。突尼斯、埃及、利比亞等“后革命”國家現在不同程度地陷入了“亂后求治,治中生亂”的后續(xù)發(fā)展困境,這些國家“革命者”目前受困于國家重建,民眾甚至開始懷念“革命”前相對穩(wěn)定的社會秩序和生活保障,“革命”的溢出效應已經式微。盡管依然有人將敘利亞內戰(zhàn)描繪成“民主與專制”的斗爭,但更多人已經不以為然,他們對“敘利亞革命”的熱情已經大幅度下降。
后者的影響是,自奧巴馬政府明確要在亞太地區(qū)實施“再平衡戰(zhàn)略”之后,美國總體上對中東事務的關注度和實際投入都有所下降。美國一度將敘利亞問題置于大國博弈的層面,以顯示其在未來相當長的時期內依然是中東的主導力量,但其戰(zhàn)略重點東移已成定勢,它在包括中東在內的更多地區(qū)的影響力與控制力都在減弱,單邊行事的主觀愿望和實際能力都在下降也是不爭的事實。從美國與俄羅斯就銷毀敘利亞化學武器達成協議以及與伊朗達成核問題協議看,美國顯然已無意在中東全面糾纏,不愿單獨面對中東地區(qū)棘手問題,對中俄等國參與中東事務的心態(tài)趨于務實。
上述這些形勢的變化,促成了2014年1月22日第二次敘利亞問題日內瓦會議的召開。這次會議的一個亮點是,敘利亞政府和反對派都首次派團參加了會議,其他參會國家也有較大幅度增加。2012年6月30日舉行的第一次日內瓦會議僅有聯合國安理會五個常任理事國及土耳其、伊拉克、科威特和卡塔爾等部分敘利亞周邊國家外長參加,而這一次則有美、俄、中、法、德、英及沙特等30多個國家的外長參加了會議。這一變化表明,政治解決已越來越成為國際社會的一種共識,而敘利亞政府和反對派能在同一個房間里進行面對面會談,也讓各方看到了一線結束暴力、通過政治解決敘利亞危機的希望。
2月26日,聯合國難民救濟工程處呼吁敘利亞政府和反對派武裝,允許他們在敘利亞首都大馬士革Yarmouk區(qū)對ouk數千名民眾進行人道主義援助。圖為數百名民眾爭相領取食物包裹。
從會議情況看,雖然沖突雙方的對立情緒依然十分嚴重,各自訴求也相去甚遠,短期內要取得實質性突破很困難,但是政治解決敘利亞危機已是大勢所趨。除了國際社會對此已經有了基本共識之外,敘利亞政府和主要反對派也開始認識到談判可能是解決問題的唯一出路。雖然敘政府在談判中提出的關于合作打擊恐怖主義活動的建議遭到反對派的拒絕,但是敘利亞持續(xù)內戰(zhàn)正在給恐怖組織和極端勢力提供可乘之機,恐怖活動在敘利亞日益猖獗是雙方無法回避的事實,也是雙方遲早要共同面對的現實。談判雖未取得一致,但是雙方都已做出愿意保持談判勢頭的姿態(tài)。
因此,盡管敘利亞內戰(zhàn)依然在繼續(xù),各派分歧依舊,但是形勢比人強,政治解決已越來越成為國際社會的主流呼聲,這也讓人們對敘利亞最終實現和平充滿期待。
(作者為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外交政策研究所所長、中國中東學會副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