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鶯
陽光從街角的幾棵樹冠上,金屑一般灑下來,不足三萬人口的高原小鎮(zhèn),顯得愈加寧謐、散漫。
“不接受采訪,但歡迎你來山上修行?!辈环琳f,我的采訪,是從被婉拒開始的。那日巴士抵達(dá)小鎮(zhèn)時,已是午后。沈來接我,她的車被淹沒在街角樹冠下熙攘的人叢中。
“老師已等待多時了。”她說,然后一邊將小車往一個規(guī)模不大的花崗石加工廠開。前些日她在那里訂了石材,今日順路取回。
幾張花崗石擬作廁所門外地面使用,她讓我在路旁的車上等,然后自己一轉(zhuǎn)身消失在廠房大門里。四塊長條狀的黑石上,飄著飛蛾般的金點,她一塊一塊往車后備箱里裝。之后,我們的車,拐彎,向著小鎮(zhèn)外的深山叢林駛?cè)ァ?/p>
正是出櫻桃的季節(jié),老人婦女將一籃一籃的櫻桃用葉子蓋著,列滿小徑。車行得難。過了那一段,天空明麗起來。
有一陣,山疑似已無路可走了,車向著一堆還未著染塵泥的碎石坡沖上去。一只車后輪吃力地懸空打著轉(zhuǎn),車底盤發(fā)出一陣摩擦至傷的嘶扯。細(xì)碎的山石就這樣一寸一寸地向前方延伸,驀地又延伸出一條路來。
我們的車下,是橫亙于瀾滄江與怒江之間的橫斷山脈,這條路,將通往橫斷山脈東麓深處的一個無人之境。在那里,一對臺灣夫妻、加上小沈在內(nèi)的幾位都市人,一群有著相當(dāng)學(xué)歷的紅塵中人在那里修行,已400多個日日夜夜。
一齋
我半蹲在齋房一角,雙手捧著引進(jìn)屋里的山泉水洗手。一位師妹遞給我一碗一箸?!斑@幾天,這一套歸你了?!蓖雱傆脻L水燙過,暖暖的余溫還在。箸的另一端,粉色的木質(zhì)上繪著爛漫的山花。
一張小木桌支在齋房外的空地上,桌下黃土松軟,山風(fēng)一吹,揚著微塵。先前在碎石路上遠(yuǎn)遠(yuǎn)看見一個人立在層巒疊嶂之中的一處山崗上遙望——仿佛立在舞臺邊緣、立在聚光燈下,此時這個人正坐在我對面,他便是自臺灣來的修行人——辛。儒雅的辛先生身旁坐著她的妻子潘老師,一桌子素筵出自潘老師這位素顏的阿里山女子之手。
還有一位呢?沈用眼神追問。她指剛剛一同于辛先生一起立于熾日下的那個人影兒。
大家環(huán)視,因為差不多都去那山崗上候過一陣。小沈曾飛過一眼,只是山上人影兒太小,辨不出模樣?;蛘咚皇请S口一問,活躍一下氣氛。修行人的眼中,十方天地,緣起緣落,萬谷虛空。
2006年以前,辛先生那時在哪里?那時的他有沒有想過,今天他會與妻從遙遠(yuǎn)的臺灣來到西南內(nèi)地,來到橫斷山脈東麓平均海撥在2000米以上的空谷中,成為一名現(xiàn)代隱士。
南投縣溪頭鄉(xiāng),臺灣名勝風(fēng)景區(qū)。南投縣也臺灣唯一不臨海的縣,阿里山下柳杉、檜木、楠木成林,但那時的辛先生眼底不留這些風(fēng)物。年輕的他喜歡車,那時的他開著跑車在延溪公路上狂奔。偶爾,他也去溪頭水寨、小半天、虎據(jù)亭,去“其水不知何來,潴而為潭”的日月潭附近,去更遠(yuǎn)一點的海邊飆車。
年少輕狂,是一個人長長一生中的某一個階段。他是什么時候倏然間醒來的?
那一年他猛然發(fā)現(xiàn)身邊有同齡人忽然安靜了下來。那種極靜,幾近于寂寞?!吧钜涣四敲炊唷?,這句話振聾發(fā)聵。從前總是替自己和別人規(guī)劃別墅的他,從那時起,開始規(guī)劃他自己人生的旅程。
人世哪些事是自己能做主的,而又有哪一些事注定是我們不能做主的?他開始靜靜觀心。他使用的“法”,是以一句佛號抵抗萬般的塵染。他只誦那一句佛號,誦得字字分明,句句不亂。那時節(jié),一些生僻的詞,人世本就初見,但一經(jīng)于耳卻也總令他心酸,譬如,無常、累生累世、背因果、回向、菩提心。不曾見過,卻分明又似累生累世之后的一次廓然重逢。
佛法的法門很多,臺灣也不例外,他最終選擇了承天禪寺廣欽老和尚的那一脈開始了正式的修持生涯。
2006年,心已日漸透出底色來了,這時的辛察覺到自己與故鄉(xiāng)溪頭的緣分仿佛時日已盡。那一日,他于家中展開一張世界地圖,母語相通是前提條件,他對妻講。于是,他在喜瑪拉雅山的一側(cè)用朱色的筆做了一個標(biāo)記。
修行人不“執(zhí)著”一山一念,他們最終決定向著湖南的張家界、四川的九寨溝、峨眉山出發(fā)。人到中年,他們決定做一程精神上的“流浪”。
最終停留在成都,是因為成都的氣候太像溪頭了。
那時的成都,每天夜里一場雨,白天空氣,幽幽潤潤的,纖塵不染。街上沒有多少紅綠燈,路上行人少。也少有TAXI。人力三輪車,招手即走。54歲的他與41的妻走在成都的大街上,仿佛步入一場舊夢。
起初在街頭,他們總看見有人在吵架,諦聽,原來人們在聊天。還有一次,一個女孩兒當(dāng)街打一個男孩兒一記耳光,內(nèi)地女孩子怎么那么兇?他錯愕地立在街頭,但從此之后他喜歡上了這座毫不偽裝的城市。仿佛修行人修到直接用“本心”示法,這座城市根性的高低深淺與厚薄,已不能阻止他對這里的喜愛。
一座小城的情緒,留住了一對漂泊異鄉(xiāng)的親密眷侶。
決定留下來的他們那日于成都春熙路附近的賽家酒店的窗前眺望,“如果哪幢樓宇里的某一間小屋可以棲身,生活的成本會減少許多”。
房東是個做媒體的女子。房間不大,但位置好,居城中央。當(dāng)?shù)厝顺鰞r月租1300元,她猶豫。他們出價1000元,女子闊然出手。人與人交集,臺灣人相信有宿世的因緣在。后來,做媒體女子背后的一票成都的修行人,就這樣出現(xiàn)了。
這里缺乏真正修行的地方,是他后來愛講的話。“寺院好熱鬧,仿佛新興的旅游勝地?!敝v這話時他的目光會很深邃鎖住你。
廣欽老和尚當(dāng)年在臺灣修習(xí)佛法,于成福山中深高各兩丈的石洞前,攜弟子一同蓋起木屋三間,后來又于洞口接出茅屋一間,接引弟子同修,每當(dāng)日月初升,洞內(nèi)徹明,泉水淺吟……
仿佛在第六個年頭上吧,那時他動了去深山修行的念頭。而徹底訣別他喜歡的成都,是因為那一次意外。
那一日,他與愛妻應(yīng)邀去一位修行人家中用功。一連幾日的佛號聲驚動了芳鄰,也心驚動了當(dāng)?shù)嘏沙鏊?
民警推門而入時,屋內(nèi),梵唱聲聲,臨時的“場”,法度莊嚴(yán)。
對方輕輕合上房門,悄然退去。同時退出去的,還有那個從前少有高架橋、少有摩天高樓、少有喧囂、少有塵埃、少有霧霾、少有光光禿禿寬而無味的柏油馬路的古老小城成都。
二茶
當(dāng)值洗碗的楊師姐將小木桌上的菜碗一個個收起,碗與碗不相重疊以免二度污染。山泉水的水龍頭下,一只一只地沖,油垢重的,她順手勾一點純天然的茶籽粉在碗心,水一化,再一沖,碗內(nèi)外凈凈潔潔。
這里沒有洗潔精,修行人也不食用城市里人愛用的雞精味精。齋房尚未完工,只具廚房功能。半封閉坯框下,沿墻三條水泥石。石條下,一臺冰柜。石條上,一只電水壺、一只單盤的煤氣爐和一只替代碗柜功能用凈白的棉紗蓋起的盆子。這就是此齋房用具的全部。
兩只垃圾筐靜靜伏在門外,一只盛可降解的,另一只盛不可降解的??山到獾姆贌龇N菜的肥,不可降解的,送下山去集中處置。
午后的咖啡時間是潘老師所講究的。昔年趙州和尚接待遠(yuǎn)足而來的云水僧,不管你開晤與不開晤,他一擲僧袖,“吃茶去”。一切話頭機(jī)鋒都在里面。而在這空山里,臺灣來的潘老師不丟話頭,她會站在自己的帳篷門口用臺灣腔喚,“小東,咖啡杯煮好了沒?”
本周,師兄小東當(dāng)值負(fù)責(zé)煮咖啡杯。赭色、鴉青的杯子是他們在成都的宜家購來的,小東將杯子一個一個壘在一只平袒的鍋子里煮。與此同時在那邊,潘老師已在自己的帳下將一杯咖啡豆打成末,正盛在專門的咖啡壺里,熬另一道世外禪茶。
咖啡豆是二位臺灣老師每半年一次從臺灣帶來的,平素這里啜的茶也自臺灣來?,F(xiàn)磨的咖啡香味很濃郁,仿佛紅塵中一個人,經(jīng)鬧市偶過一間星巴客,心,驀地就起了柔軟。
兩張低矮的幾案并在帳下,日式榻榻米的格局。修行人盤腿圍坐。潘老師擒起壺,往每人跟前的杯里注咖啡。
與這間大帳相鄰,另三間迷彩花樣的帳篷,是臨時的女眾寮房。與女眾寮房呈直角的那排水泥的坯房——從齋房向左向右延伸出去的那七八間大小不一的坯房,那些外墻上紅磚裸露,還未來得及穿上外衣的坯房中的某幾間,是臨時的男眾寮房。
兩眾寮房憩在的天邊的空谷中,山門在天岸。
斜對面的小東與坐在我身旁的沈師妹,他們各自嗅著掌中的咖啡。二位,是紅塵中的眷侶,此一行上山來了,他們不再作人間兒女態(tài),彼此只是單純的同修。
我與沈住隔壁的那間帳。那晚沈從錢包取出一張當(dāng)年他們的結(jié)婚照遞給我,女孩子長發(fā)及腰,情意繾綣,小東戴著黑框架的眼鏡,一雙手抄在胸前……
你父母同意嗎?他的家人認(rèn)同嗎?你們以后……會下山嗎?
我問我手中照片上的那對年輕人。
沈,七零后生人。中國郵電大學(xué)畢業(yè)。職場上短短的十余年間,她仿佛是要急于走完別人一世可能才能行完的路。星夜兼程。
電信行業(yè)的一家四川公司,令一般的學(xué)子望塵莫及,她是被直接分配過去的。在那里,短短的幾年,她一路做到了職稱副高一級。去支援西藏,是她毛遂自薦的。仿佛有好多夙愿未了,好多征程獨待她啟程。
一去三年,藏區(qū)的山山水水她一一踏遍?;爻啥己?,她又生一念,想出國拓展。因為專業(yè)原因,英語一過,她很順利地拿到加拿大簽證。最終沒有成行,是因為,那一年,她的父親母親同時被查出患了絕癥—膀胱癌,肺癌。
三月,父親被查出患膀胱癌時,母親還一臉憂戚忙里忙外。六月,病情暫時得到控制的父親出院后,母親攜先生去旅游,緩緩的山坡自己竟覺得有些累,背上總有個“東西”?;爻啥己笕メt(yī)院體檢,母親已是肺癌晚期。
沒有時間哭泣,獨生女兒的她,也沒有兄弟姐妹可以幫襯。父親住在城西的一家醫(yī)院,母親住在城南的一家醫(yī)院。有時一天里,她同時要跑兩家醫(yī)院,送六趟飯。
母親被確診為絕癥之后,她的父母不再交流,這樣的人生關(guān)頭如何去道一聲尊重,又當(dāng)怎樣揮一揮手相互作別,仿佛怎樣去準(zhǔn)備,都覺得一切來得突然。
二老也沒有給他們唯一的小孩留下半句話。
母親要求出院回家。那一晚,她給母親喂飯,細(xì)瓷的碗盈在手里,她一口一口地正喂,正喂著,母親頭一埋,就走了……
她是從那時開始相信人有靈魂的,她仿佛能清醒感知到母親、以及后來走了的父親,他們可能會在家中的哪一個位置,正看著她,偶爾他們又在野外的空氣中,以飛的姿態(tài)俯閱人世。人走,不過是靈魂對軀殼的一次放下,蟬脫為蝶,譬如,電影《人鬼情未了》中,我們?nèi)庋劭床灰姷哪切﹤€“生命”,并不等于它們不存在。
她希望親人看著自己是幸福的。一向特立獨行的她,第一次想到了要成家。與小東初相見,她便認(rèn)定,這個男孩是她今生永遠(yuǎn)的親人。
因為要處理一套父母的老宅,沈與一位心理醫(yī)生相識,心理醫(yī)生的牽引,這對玉人兒,與來自臺灣的修行人相識。
也是這樣的一個午后,也是這樣的一張低矮的幾案前,那時她心里盛著綿綿密密的心事,她至今記得那日自己怯怯地問了一句:“什么是菩提心呢?”
她目不轉(zhuǎn)睛。
總喜歡游走,總不安被囿職場,總喜歡任由腳步去遷就大腦的理科女生,最終默默辭去了公職。她驀然發(fā)現(xiàn),自己從前一個城市一個城市、一個職場一個職場、一段旅程一段旅程用身心用腳步去丈量的東西,與佛門所見,原本是本質(zhì)相同的同一樣?xùn)|西。青春年華的她與小東相約,一同卸下總是匆匆背在背上的行囊,他們腿與腿疊加,劭口趺而坐,一同坐在了世外的空谷中。
不全因為父母的離世讓她走上山來,她需要恢復(fù)人類最起初的那一份判斷力,這至關(guān)緊要。渡去恒河岸,儀律、經(jīng)聲、佛號是寶筏。
須彌山上,觀諸法空相,不是每個人都承受得起那一份福的。那夜,隔著小帳,于皓月下,我聽見她嘆。似筏行途中,要揮櫓快行時陡起的那一聲欸乃。
三課
空谷中的一天,是從凌晨兩點半開始的。
“沈師兄……沈師兄(無關(guān)姓別,他們習(xí)慣稱彼此為師兄)……”帳篷外有微弱呼聲。
帳篷無鎖,也無門欄,一簾防水的帆布順勢垂下,最后入帳的人,將賬布與門簾布上的粘膠輕輕粘合便算是閉戶。
另一頂小帳內(nèi)的師妹沈睡得很沉。起先她醒來一次,悉悉索索摸東西,然后自語,停電了呀?
本周她當(dāng)值打板。板聲似修行人一切行止的號令。
當(dāng)值的執(zhí)事凌晨兩點半當(dāng)打第一板——開靜,兩點五十分打第二板——預(yù)備,第三板打在三點整上,是正式早課時間。因為今晨停電,沈師妹是否以為早課時間起了變故。
門外喚人的是小東,本周他同時又執(zhí)事“維那”(一種僧職)。
昨夜一夜暴雨,我不曾入眠。高高的山巒間,一頂薄帳怎奈雷雨。
于帳中聽雷起初是喜,露營呀,拔寨呀,美國人梭羅呀,還有中唐時期的隱士寒山子,所有浪漫與前塵,幻燈片一般快映。但幾番滾雷閃電之后——山搖地動,好幾次,帳內(nèi)霎明霎暗,門簾猝地被掀起,人對大自然便驀地起了敬畏。人類最原始的山神膜拜是不是因此而生?
我將頭深深藏進(jìn)被子里。
沈師兄起身去了,過了一會,她踅回帳內(nèi)問我,要不要一起上早課,重慶來的師兄剛好帶來了備用電池。
佛堂內(nèi)陰森森一片玄黑。雨已停,潮濕令山中所有的生物靜悄悄拔節(jié),大地?fù)P著泥香。
掌大的兩盞地?zé)粢蛔笠挥屹N在地角。七席拜墊,“維那”那一席領(lǐng)銜在前,后面六席呈兩排列在后面。除了我的,每一席拜墊旁,放著疊放整齊的海青。
展開海青,他們靜默穿戴。
“問訊(佛門禮數(shù))——”維那起聲。
一旁的沈師兄用手示意我。在其引領(lǐng)下,我與他們一同:
合掌——
頂禮——
如此反復(fù)……
那日于臺灣老師的帳下喝“禪茶”,記得,喝著喝著,我右前席拜墊上的余先生溜走了,起先聽得他在帳前戲雀,許是雀不應(yīng),他長長一聲佛號。帳內(nèi)的人笑浪逐人,他渾然不知。又過了一陣,我出帳去“探營”。經(jīng)聲令人駐足,循聲我默入了佛堂。于他的身后,我默默匍匐,受養(yǎng)經(jīng)聲。第二炷香開始時,他回眸看著我,出佛堂去請回一本標(biāo)有拼音的《地藏經(jīng)》遞給我,約我跟他一起誦。
余先生是上山來“閉關(guān)”的,他閉的是五日關(guān)。除了凌晨三個小時的早課,每日里,上午、下午、晚上,他會獨自于佛堂誦經(jīng)持咒。大學(xué)里就讀教育學(xué)的他,除了來觀修,仿佛他是帶著一絲心事上山來的。那個黃昏,我遠(yuǎn)遠(yuǎn)地聽見臺灣老師于帳下開示他,“如果我們帶著‘求放下的心來修放下,‘求,本生已是障,又怎么能讓心,真正純凈下來……”
某個晚上,因為排隊沐浴,我獨自于浩渺的蒼穹之下看星星。朗月當(dāng)空,星斗滿天,北斗星,我用眼神去畫那一道莫須有的虛線,畫天上那只看似永恒的勺。我身后的佛堂里,經(jīng)聲款款。
我前面拜墊上的80后女子小向又是怎樣上山的?靦腆的她,愛臉紅,酡紅的那種。潘老師給她剪下一個特精神的小寸頭,因為濃眉大眼,她身上總有一絲道不明的伶人味兒。
那日她背著背簍去背糞,化糞池在一個陡坡下,一夜的雨,坡上的“路”已被沖掉,臺灣來的潘老師背著滿滿的一背上山去了。后山上種著土豆、玉米、生菜、南瓜等,每周得給它們上一次大肥。
小向穿著雨鞋,背著背簍在坡下,我在坡上?!俺钥嘞麡I(yè)”,我也想去一試,我背起背簍遠(yuǎn)遠(yuǎn)招呼小向,“從前,你干過這些嗎?”
“不知道,你說的是哪一個‘從前?”她起抬頭。
“上山之前……”,話未出口,我忽然明白眼前的女孩兒反問我的問題是——我所指的‘從前,是她去英國留學(xué)之前的從前?她上小學(xué)上中學(xué)之前的從前、她出生之前的從前,還是她累生累世之前的從前?是特指的哪一段?
這樣的問題,黑暗的摸索中,誰在試圖回答?
臺灣老師帶來的廣欽老和尚的這一脈功課共分四個階段,禮佛、繞佛(經(jīng)行)、追頂、止靜。整整兩炷香(約三個小時)的早課我獨喜“止靜”這一環(huán)節(jié),疾風(fēng)驟雨的“追頂”的佛號聲過后,天地闃寂。
黑暗中無相的“止靜”中,人與人,自己與自己,一具具凡胎俗骨全湮滅了世間相,也同時湮滅了世間覺……
那一份神圣的儀式感,紅塵中還有多少?那一份莊嚴(yán)與莊重,無論之于神明,還是于我們自己本身,對生命對宇宙萬物的敬畏,生活中還剩多少?經(jīng)聲后面,是誰在給誰唱誦、頂禮與進(jìn)行跨越時空的永叵對話?
我將一雙眼,緊閉。
一拜——
再拜——
維那聲再起。
四修
那一日,因為沈師妹沒有打“開靜”板,茶歇時分,她挨批評了。
修行人,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不逆天時。凌晨二時開始,陽氣漸升,那一聲打板,不僅是喚醒修行人開靜了,也是在告慰我們看不見的所有的有情和無情的眾生,新的一天,正式開啟。
今日,上山來做義工的劉師兄,修行人沈師妹、重慶來的余師兄三人將跟著辛先生學(xué)干木工活。
木工臺上,角尺、卷尺都沒有派上用場。辛先生將一段凹槽對稱地斜鋸出兩道縫來,他用最原始最簡單的方式作業(yè),他要教導(dǎo)同修們的是,如何篷天花板上角與角之間的陰角。三個人腰間都掛著工具包,木工筆、改刀、電工筆別在里面。薄風(fēng)空谷中,三個人對著辛先生鋸出的模具,貓起腰。
他們的身后,小東蹲在地上,身體半卷如一只螺。他正用儀器找平洗手池立面壁上將要貼瓷磚的那條水平線。修行人講究心在當(dāng)下,不知是否因為蹲的時間過長,血流下涌,又或者他老是拿不準(zhǔn)那條線,他臉色微紅,額上漸漸起了汗粒。
起心動念,而有無常。一同干活的辛先生手不離活兒,不時,他又停下手來靜觀身旁的同修。但觀無語。
昔年緇衣肅穆的云水僧于山中結(jié)廬為庵,“叢林”便是這般靠著自己一茅一廬一手一腳搭建而成。與西昌市冕寧縣瀘沽鎮(zhèn)的相關(guān)部門協(xié)商置下山巒中的這一星地時,辛先生便發(fā)心,還原“叢林”規(guī)制正本,還原真正修行人生活的一份正知。
那個上午我被安排的工作之一,是隨楊師姐進(jìn)山里采折耳根準(zhǔn)備午餐。我端著盆,師姐在前面帶路,她穿著水膠鞋立在水源地的一汪泥沼里,有《詩經(jīng)》里婦女采卷耳采葛的目不暇接。我用手機(jī)給她拍照,她抬起臉,皮膚因山風(fēng)吹得黧黑,一口皓齒尤白。山居生活,師姐最愛回味那一段:
十一月,那年這山里仿佛尤冷,才入初冬,每個清晨醒來,帳上都積著一層雪。兩個人一頂帳篷,空間有限,兩雙鞋子就用塑料袋扎死放在帳外。每一個清晨拉開帳篷的拉鏈剎那,白雪就棉花似地?zé)o聲滾落下來。沒有茅廁,這時候,每人扛一鋤,各自向林中走去……
年輕的沈師妹忘不了這一幕:
搭廚房和廁所的框架時,山上沒有梯子,先生在平地上釘出一個H形的大框架,立它起來時,六十多歲的人了,辛先生嗖地一下跳上去。一個老人完成了山里人需喊著號子集體完成的工序。
修行人愛笑這個情節(jié):
齋房頂棚的篷布老化了,每逢暴雨,主事的典座在灶臺炒菜,雨水就溪水一樣流下來?;钕褚粋€水簾洞。有人使盆接水,有人給鍋子上撐起一柄雨傘,雀喜聲聲……
還有那一幕:
山風(fēng)太大,那一宿,給臨時上山的修行人于壩上搭起一頂帳篷,一家三口歇息在里,更深夜靜,人無恙,帳篷直接給刮下了山去。
肉眼能見的苦在修行人眼中都不是苦,是一粒粒即生即滅的“無?!薄W畲蟮目?,在內(nèi)心,是自己與自己的舊有習(xí)性的那份對抗拉扯。
已回憶不起具體哪一樁“拉扯”曾讓小沈師妹生起過煩惱,又或者修行人持戒原本“不口孽”“不二舌”,這樣的“拉扯”難免會牽引出別的事物來,她只輕淺地笑,然后說,冬日里,有特別怕冷的師妹,會穿六雙襪子四條褲子來早課。早課是修慧心(放下那些拉扯)最好的時光與“法”。
修行人的生活原就瑣碎,瑣碎得一如帳篷里倏地投入一束光,微塵在光束中被顯影放大,然后無聲地漫舞,擠兌光陰。
臺灣老師那日給同修們于帳外一個一個理發(fā),她用電動的剪子給他、她們修剪。黃昏下,光自西來,一個剪影。
我案頭的那本書《達(dá)摩流浪者》,今夜于我的臺燈下,也形成了一個剪影。出版社用我們童年最為常見的那種廉價的牛皮紙將每一冊書精心包裹,書中包裹著的是一個國家于意識形態(tài)某一方面的一段童年。
上世紀(jì)50年代,幾個年輕的美國學(xué)人,他們搭乘免費便車,背雙肩包,著“善心人”“救世軍”舊貨店里廉價二手衣物,他們常常也上山去——他們在尋找二千多年前,中國一位善寫禪詩的隱士寒山子曾歸隱于深山中的那樣的寒洞。年輕的他們,貌似寒山子,“布裘破弊”“狀如貧子”,他們熱衷于在世外,在絕壁如屏的篝火下坐禪、吟詩、冥想,同時也飲酒……
于新的文化秩序尚無圭臬的二戰(zhàn)后的美國,這樣的精神背離,很快蔓延全美甚至日本、歐洲。一個熱詞也因此而生,文學(xué)上所謂的“垮掉的一代”。
《碧潭秋月映寒山》中曾有這樣文字,“若是你漫步于那幾間美國的名牌大學(xué)的校園里,例如加州大學(xué)、威斯康辛大學(xué),遇見那些蓄了長發(fā)、光著腳、掛著耳環(huán)、滿街跑的學(xué)生,不妨問一問他們,有沒有讀過寒山的詩。十有五個會告訴你,他們很崇拜這位中國詩人?!?/p>
同樣的工業(yè)社會,同樣頂禮于中國佛學(xué)的表達(dá)方式之下,同樣結(jié)坐于世外的蟯巖之間,兩抹剪影,縱跨六十余載光陰,又仿佛只是一瞥——
那晚,于篝火旁,臺灣女老師一邊往火堆里添加拾來的松針,一邊呢喃,“智慧不開啟,我們所學(xué)到的只是知識,而不是慧……”
那一廂,1955的美國,長于“即時寫作”的杰克·凱魯亞克在一張傳真紙上寫下《達(dá)摩流浪者》書中這一段:
這一切,再加上桌上的一瓶葡萄酒,讓我樂得無以復(fù)加,最后甚至跑到廚房的門邊,問里面的老廚子:“為什么達(dá)摩祖師會想到要向東方傳法?”(達(dá)摩是印度人,他將佛法向東傳到了中國。)
“不關(guān)我的事?!彼ɡ蠌N子)眨了一眨眼睛回答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