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彥晶 冷 炎 金學洙 劉鐵軍
(長春中醫(yī)藥大學附屬醫(yī)院,吉林 長春 130021)
潰瘍性結腸炎(UC)是一種非特異性炎癥性腸病,免疫系統(tǒng)的調節(jié)異??赡苁荱C發(fā)病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主要表現(xiàn)為免疫激活所致的促炎細胞因子增高〔1〕?,F(xiàn)代研究已經證實細胞因子在其發(fā)病、發(fā)展及其預后中起著關鍵性作用,促炎細胞因子和抗炎性因子之間的平衡失調可能是UC發(fā)病的重要機制之一〔2〕。目前對于UC的治療,西醫(yī)仍以氨基水楊酸制劑、糖皮質激素、免疫抑制劑為主,但效果不是很理想,且副作用比較多。相對而言,中醫(yī)藥具有毒副作用小、遠期療效好等優(yōu)點。而中藥灌腸療法優(yōu)勢尤為顯著,可以使藥物直接到達病所發(fā)揮療效,且減少了對胃的刺激,達到活血祛瘀、消腫生肌、修復腸黏膜損傷及清潔腸道的作用。本研究觀察了化瘀寧腸愈瘍方灌腸對UC患者的治療作用及對血清腫瘤壞死因子(TNF)-α、白細胞介素(IL)-6的影響。
1.1臨床資料 2013年1月至2014年4月我院肝脾胃病科門診及療區(qū)患者42例,均符合UC的診斷標準。隨機分為對照組20例,治療組22例。對照組男11例,女9例,年齡24~62〔平均(41.2±18.4)〕歲,病程0.5~7年;治療組男10例,女12例,年齡22~64〔平均(44.6±19.4)〕歲,病程0.6~8年。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病情等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診斷標準 參照2000年全國炎癥性腸病學術研討會《對炎癥性腸病診斷治療規(guī)范的建議》制定〔3〕。納入標準:(1)符合UC的西醫(yī)診斷標準。(2)選擇經電子結腸鏡檢查病變部位位于直腸、直乙結腸的UC患者。(3)入選病例以輕、中度UC為主,重度者則大便1 d不超過10次,不須緊急或搶救治療者。(4)中醫(yī)辨證屬氣滯血瘀證。排除標準:(1)年齡<18歲或>65歲,妊娠或哺乳期婦女,過敏體質及對本藥過敏者。(2)合并心血管、腦血管、肝、腎和造血系統(tǒng)等嚴重原發(fā)性疾病,精神病患者。(3)有結腸局部狹窄、腸梗阻、腸穿孔、直腸息肉、中毒性結腸擴張、結腸癌、直腸癌和肛門疾病等并發(fā)癥者。(4)不符合納入標準,未按規(guī)定用藥,無法判斷療效,或資料不全等影響療效或安全性判斷者。
1.3治療方案 對照組給予美沙拉嗪腸溶片1.0 g 3~4次/d口服;治療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同時給予具有活血化瘀、行氣止痛作用的化瘀寧腸愈瘍方灌腸,方藥組成:當歸20 g,沒藥10 g,桃仁10 g,赤芍15 g,柴胡15 g,枳殼15 g,香附15 g,紅花10 g,川芎20 g,牛膝15 g,桔梗15 g,白頭翁15 g,甘草10 g。由長春中醫(yī)藥大學附屬醫(yī)院制劑室提供,1劑/d,每劑水煎取汁300 ml,早晚各1次,150 ml/次,保留灌腸,藥液溫度38℃~42℃為宜,患者采取左側臥位灌入,然后取膝胸位15 min,再平臥,保留2 h以上。兩組療程均為4 w。
1.4觀察指標及檢測方法 癥狀學指標:觀察治療前后腹痛、腹瀉、膿血便、黏液便、腹脹、納差、乏力、舌苔及脈象等變化。腸鏡檢查指標:治療前后進行全結腸鏡檢查。免疫學指標:治療前后分別檢測患者血清中TNF-α、IL-6水平的變化,采用夾心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ELISA)法檢測。
1.5療效評價 (1)完全緩解:臨床癥狀消失,結腸鏡檢查黏膜大致正常。(2)有效:癥狀基本消失,結腸鏡檢查黏膜輕度炎癥或假息肉形成。(3)無效:經治療后臨床癥狀、結腸鏡檢查無改善。
2.1兩組療效比較 對照組與治療組有效率比較(75.0% vs 90.9%)差異顯著(P<0.05),其中有效11 vs 13例,完全緩解4 vs 7例,無效5 vs 2例。
2.2兩組血清TNF-α、IL-6的含量變化 治療前,兩組患者血清TNF-α、IL-6的含量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治療后,兩組水平明顯下降,與治療前比較,兩組均有顯著性差異(P<0.01);與對照組比較,治療后治療組TNF-α、IL-6含量水平的下降更有顯著性差異(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血清TNF-α、IL-6治療前后含量的變化±s,ng/L)
細胞因子在調節(jié)腸道免疫中有重要作用,可參與許多變態(tài)反應性疾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發(fā)生。TNF-α為細胞因子網絡中關鍵因子,能誘導多種細胞增殖和凋亡,并表達多種細胞因子和黏附分子引發(fā)一系列的炎性細胞浸潤和炎癥反應。TNF-α還使抗原依賴性T細胞活化而促進IL-6等炎性因子的形成?,F(xiàn)代研究顯示〔4〕,TNF-α主要由脂多糖(LPS)激活的單核巨噬細胞產生,具有廣泛的生物學活性,除抗腫瘤外,對免疫反應、機體代謝、炎癥反應均有重要的調節(jié)介導作用,被公認為介導潰瘍性結腸炎的細胞因子。IL-6是一種作用廣泛的促炎性因子,其促炎性作用包括:促進B細胞活化、增生并最終分化為漿細胞,增加免疫球蛋白合成;促進T細胞增殖、刺激細胞毒性T細胞反應等。大量研究發(fā)現(xiàn)〔5〕,UC患者血清IL-6水平明顯升高,治療后隨著病情的緩解IL-6濃度顯著下降,說明在UC的發(fā)生發(fā)展過程中IL-6起了重要的作用,可用于監(jiān)測疾病活動和治療效果。
中醫(yī)認為,UC屬泄瀉、痢疾等范疇,其病因多為飲食不節(jié)、情志內傷、外感邪毒、勞倦過度等因素損傷脾胃,導致泄瀉,久病及腎,脾腎陽虛,中氣不運,水濕停留。氣虛則血運無力,陽虛寒凝則血液凝滯,二者均可導致淤血阻滯,或日久濕熱蘊結損傷血絡。病性屬本虛標實,脾虛為發(fā)病之本,濕盛為發(fā)病之標,血瘀為局部病理變化?;鰧幠c愈瘍方是用于治療UC的經驗方,是由血府逐瘀湯加沒藥、白頭翁化裁而成,方中當歸補血養(yǎng)血,活血消腫,和絡止痛,治療潰瘍不斂,腫脹疼痛;桃仁、紅花,活血化瘀,使瘀去新生;桔梗、枳殼一升一降,調暢氣機;柴胡、香附疏肝理氣,與枳殼、桔梗同用,尤善理氣行滯,使氣行則血行;川芎既能活血,又助行氣;赤芍清熱涼血,祛瘀止痛;沒藥活血止痛,消腫生肌;牛膝祛淤血,通血脈,并引淤血下行;白頭翁清熱解毒涼血;甘草調和諸藥。據現(xiàn)代藥理研究證實〔6〕,當歸可改善微循環(huán),具有調節(jié)機體免疫功能,提高機體抗病能力及殺菌抗炎作用;桃仁具有一定的抗凝作用,能抑制血液凝固,并且具有抗炎、抗過敏的作用;紅花、赤芍能抑制血小板聚集,增強纖維蛋白溶解,降低全血黏度,并且具有抗炎和免疫抑制作用;川芎能降低血小板表面活性,抑制血小板凝集,預防血栓的形成;枳殼亦能抑制血栓形成,并且具有抗?jié)冏饔?;香附?zhèn)痛,可驅除腸道積氣;沒藥具有改善微循環(huán),抑制真菌、抗炎、生肌、鎮(zhèn)痛等作用;白頭翁能影響細胞因子的表達,并上調IL-4、IL-10含量;甘草可緩解腸管痙攣,有抗炎、抗變態(tài)反應作用。大量實驗及臨床研究也表明〔7〕,行血之品均可改善腸壁的微循環(huán),加速新陳代謝,促進潰瘍愈合,特別是改善微循環(huán)這一作用,改善了局部病變血運及組織營養(yǎng)狀態(tài),使炎癥局部吸收、潰瘍愈合,從而達到治療目的。
本研究采用具有行氣活血化瘀作用的中藥保留灌腸治療UC,有其獨到的優(yōu)越性,能使藥物直接到達病所發(fā)揮療效,避免了口服的首過消除作用,且減少對胃的刺激,達到活血化瘀、去腐生肌,恢復腸黏膜及清潔腸道的作用,患者易于接受,且中藥毒副作用小、療效顯著、見效快。本文結果提示行氣活血化瘀法可能通過調節(jié)UC患者血清細胞因子而達到治療作用。
4 參考文獻
1姚民武,李保良,黃水清,等.烏梅丸對潰瘍性結腸炎患者血清TNF-α、IL-6及IL-8含量的影響〔J〕.醫(yī)學信息(中旬刊),2010;5(8):2188-9.
2胡連海,肖 成,洪子夫,等.灌腸方對潰瘍性結腸炎大鼠血清IL-4 和IL-10 的影響〔J〕.光明中醫(yī),2010;25(10):1793-5.
3中華醫(y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對炎癥性腸病診斷治療規(guī)范的建議〔J〕.中華消化雜志,2001;21(4):236-9.
4盧藝濤,高 靜,姚桂琴,等.潰瘍性結腸炎患者相關細胞因子的實驗性研究〔J〕.現(xiàn)代預防醫(yī)學,2005;32(7):735-6.
5殷衛(wèi)兵,張西亮,許春進.高壓氧對潰瘍性結腸炎患者血清腫瘤壞死因子-α及白介素-6的影響〔J〕.醫(yī)學信息,2008;21(5):661-3.
6齊洪軍.以活血化瘀為主治療慢性潰瘍性結腸炎的機理探討〔J〕.四川中醫(yī),2009;27(1):33-5.
7楊安民.活血化瘀和絡法治療潰瘍性結腸炎57例〔J〕.河南中醫(yī),2012;32(2):2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