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亞莉 馮 婕 姜莎莎 孫吉平 馮學亮
(西安交通大學醫(yī)學院第一附屬醫(yī)院腎病醫(yī)院腎內科,陜西 西安 710061)
IgA腎病是一種免疫病理診斷,其主要病理特點是腎小球系膜細胞及系膜外基質增多,其特征性病變是腎小球系膜區(qū)有單純的IgA或以IgA沉積為主的免疫球蛋白沉積,呈塊狀或分散的顆粒狀分布。IgA腎病是原發(fā)性腎小球疾病常見的病理類型,我國為該病的高發(fā)地域。近幾年報道的較多,但有關老年患者的臨床病理特點報道較少。本研究對我院近20年來49例老年原發(fā)性IgA腎病進行分析,以探討其臨床病理特點。
1.1資料來源 1990年6月至2010年6月我院住院患者1 571例,并滿足以下診斷標準:①行血尿常規(guī)、肝功、乙肝、丙肝、結締組織全套、免疫球蛋白及血清蛋白電泳等檢查,排除繼發(fā)性腎臟損害疾病(如結締組織病、病毒性肝炎等引起的腎臟損害);②腎活檢病理診斷為IgA腎病,病理按Lee氏〔1〕分為5級并將新月體型單列。老年組49例,男29例,女20例,對照組1 522例,男924例,女598例,兩組男女性別構成無差異(χ2=0.066,P>0.05),老年患者占我院同期同年齡患者腎活檢(389例)的12.60%,而對照組占同期同年齡(4 229例)的35.99%(χ2=86.85,P<0.01)。
1.2方法
1.2.1病理檢查 所得標本分為3個部分。常規(guī)進行光鏡、免疫熒光、部分行電鏡檢查。
1.2.2在腎活檢時根據(jù)臨床資料對疾病的危險程度進行分級 1級(低危) 血壓正常,腎功能正常;2級(中危) 血壓140~159/90~99 mmHg或血β2微球蛋白2 300~5 000 μg/L或尿β2微球蛋白150~1 000 μg/L;3級(高危)血壓160~169/100~109 mmHg或血β2微球蛋白5 000~10 000 μg/L或尿β2微球蛋白1 000~2 500 μg/L;4級(極高危)血壓≥170/110 mmHg或血β2微球蛋白>10 000μg/L或尿β2微球蛋白>2 500 μg/L或有尿素氮或肌酐升高者。
表1~表5可見,兩組均以男性多見,分別占59.18%(29/49)及60.71%(924/1 522),兩組在性別構成方面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老年組及對照組的患者占該院同期同年齡腎活檢患者的比例分別是12.60%及35.99%,二者差異顯著(P<0.01);老年患者在發(fā)生水腫、高血壓、尿素氮、肌酐升高比例、合并腎功能不全、尿蛋白定量均較對照組高,而血漿白蛋白低于對照組(P<0.05)。血尿的發(fā)生率兩組無差別(P>0.05)。老年組17例(34.69%)發(fā)生腎功能不全,對照組263例(17.28%)發(fā)生功能不全,兩組間差異顯著(χ2=9.829,P=0.002)。臨床診斷老年患者慢性腎小球腎炎及腎病綜合征常見,而對照組則以慢性腎小球腎炎及隱匿性腎小球腎炎常見(P<0.01);血中IgG、IgA、IgM、C3、C4平均濃度、IgA/C3濃度之比兩組差別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1 兩組的臨床表現(xiàn)比較
表2 兩組患者的臨床表現(xiàn)比較〔n(%)〕
表3 兩組實驗室檢查比較
表4 兩組血中免疫球蛋白比較(n)
表5 兩組診斷、危險度等比較(n)
IgA腎病又稱為Berger病。1968年由Berger首次報道,以后對該病的研究逐漸增多。本病呈全球分布,但發(fā)病有明顯的地域差別,亞太地區(qū)為高發(fā)區(qū)。我國為IgA腎病的高發(fā)區(qū),為最常見的原發(fā)性腎小球疾病病理類型,占腎活檢的30%~40%,而歐洲僅占20%。臨床表現(xiàn)較復雜,所有腎小球疾病的臨床類型均可表現(xiàn)。該病可以發(fā)生于任何年齡,但20~40歲最多見〔2〕。該病是一種免疫病理診斷,主要的病理特點是腎小球系膜細胞及系膜外基質增多,其特征性病變是腎小球系膜區(qū)有單純的IgA或以IgA沉積為主的免疫球蛋白沉積,呈塊狀或分散的顆粒狀分布。腎臟病理改變輕重不一,有些患者腎活檢時已表現(xiàn)為慢性硬化性腎炎,也可以有新月體形成,甚至表現(xiàn)為新月體性腎炎。有文獻報道,約有三分之一的患者在發(fā)病后的10~20年內發(fā)展至終末期腎病〔3〕。該病的發(fā)病機制目前還不完全清楚。
本研究結果顯示,老年患者的IgA腎病相對少見,男性多于女性。兩組臨床表現(xiàn)方面有諸多不同,在水腫的發(fā)生率、血壓升高的比例以及血壓的平均值(包括收縮壓及舒張壓)、平均尿素氮、肌酐濃度及合并腎功能不全等方面均高于對照組患者。血尿的發(fā)生率兩組無差別。各種實驗室檢查結果兩組也存在差異,尿蛋白定量高于對照組,而血漿白蛋白濃度低于對照組,與我國的大多數(shù)資料報道的一致〔4~6〕。
Shu等〔7〕前瞻性研究發(fā)現(xiàn),63%的IgA腎病患者血清中IgA濃度增多,且對臨床診斷有一定的診斷價值,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血中IgA水平升高的患者比例分別是12.25%及13.08%,低于報道,與國內報道一致〔8〕,分析原因,可能與本研究患者行腎活檢距發(fā)病的時間長有關,但仍提示血中IgA濃度對IgA腎病的診斷幫助的意義有待進一步評價。有報道血清IgA/C3比值≥2.4為診斷IgA腎病的界值,其診斷的敏感度、特異度分別為0.698及0.814〔9〕。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的比值均>2.4,但兩組比較差別無統(tǒng)計學意義,這一結果對IgA腎病的診斷可能會有一定的幫助,但仍需大量資料的證實。本研究結果提示老年患者血中IgA降低的患者比例高于對照組。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均以慢性腎炎最常見,但老年組腎病綜合征表現(xiàn)明顯高于對照組,隱匿性腎小球腎炎明顯少于對照組。
疾病危險度比較,根據(jù)患者在腎活檢時血壓、腎功等指標,對疾病進行危險度分級,兩組存在顯著差別,結果提示老年患者疾病危險度較高。
兩組患者病理分級比較,無統(tǒng)計學意義,與報道一致〔4〕。
總之,患者IgA腎病與對照組比較,存在較多不同。
4 參考文獻
1Lee SM,Rao VM,Franklin WA,etal.IgA nephropathy:morphologic predictors of progressive renal disease〔J〕.Hum Pathol,1982;13(4):314-22.
2王吉耀.內科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6:576-82.
3Zhou FD,Zhao MH,Zou WZ,etal.The changing spectrum of primary glomemlar diseases within 15 years:a survey of 3 331 patients in a single Chinese centre〔J〕.Nephrol Dial Transplant,2009;24(3):870-6.
4楊念生,武慶慶,杜 勇,等.中老年IgA腎病的臨床病理特征及轉歸〔J〕.中國老年學雜志,2004;11:991-3.
5莊永澤,余英豪,王麗萍,等.老年及老年前期IgA腎病的臨床病理特征〔J〕.中國中西醫(yī)結合腎病雜志,2006;7(1):16-9.
6肖 英,欒 森.老年原發(fā)性IgA腎病22例臨床病理分析〔J〕.山東醫(yī)藥,2010;50(12):97-8.
7Shu KH,Lian JD,Yang YF,etal.Glomerulonephritis in ankylosing spondylitis〔J〕.Clin Nephrol,1986;25(4):169-74.
8李長春,齊 卡,周柱亮,等.老年IgA腎病28例臨床病理分析〔J〕.臨床軍醫(yī)雜志,2008;36(3):472-3.
9付 莎,徐安平,李勁高.血清IgA及IgA/ C3比值用于IgA腎病的診斷價值〔J〕.新醫(yī)學,2010;41(10):658-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