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振芹 趙衛(wèi)東
(山東省勝利油田中心醫(yī)院消化內(nèi)科,山東 東營 257000)
近年來,Barrett食管(BE)發(fā)病率逐年升高,容易引發(fā)食管下段腺癌〔1,2〕。在BE患者中,癌變率最高的病理類型為含杯狀細胞〔3〕的特殊腸化型BE,而臨床上采用的胃鏡檢查結合活檢診斷BE具有較大的局限性〔4〕,容易導致誤診或漏診〔5〕。本文擬對反流性食管炎患者采用FICE染色內(nèi)鏡聯(lián)合EpCAM檢測與FICE染色內(nèi)鏡聯(lián)合CK7檢查,旨在對比兩組的診斷效果。
1.1研究對象 選取2011年6月至2013年1月我院收治的180例有反流癥狀的患者,男115例,女65例,年齡61~79歲,平均(65.28±3.85)歲?;颊呔胁煌潭鹊姆此?、胃燒灼感以及胸骨后痛等臨床表現(xiàn)。
1.2方法 采用配備有10波長組合的FICE系統(tǒng)的Fujinon EPX4400主機,先行常規(guī)模式觀察病灶,調(diào)換至FICE模式,根據(jù)顯示的黏膜圖像調(diào)整波長,直至圖像清晰。先后聯(lián)合使用EpCAM抗體、CK7抗體,按照二步法進行免疫組化染色,陰性對照采用PBS代替一抗,并于胃食管結合處取材進行組織切片病理學診斷,其中,食管下端柵狀血管末梢的胃食管結合處近端出現(xiàn)橘紅色的柱狀上皮,代替淡粉色的鱗狀上皮,鱗、柱上皮交界與胃食管結合處分離,齒狀線向口側移位。病理學診斷標準:活檢取材組織切片,蘇木素-伊紅(HE)染色后可見復層鱗狀上皮被單層柱狀上皮替代,若出現(xiàn)杯狀細胞則為腸化生型BE。
1.3結果判定 陽性細胞<5%為-,5%~25%為+,26%~50%為,>51%為。此外,每批染色均設已知陽性作為對照。
1.4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軟件行χ2檢驗。
2.1兩種檢測方法BE診斷結果對比 經(jīng)病理診斷后,共有35例患者確診為BE,其中,全周型Barrett 10例,島型15例,舌型10例。FICE染色內(nèi)鏡聯(lián)合EpCAM檢測、FICE染色內(nèi)鏡聯(lián)合CK7檢測的符合率分別為81.7%、72.8%,特異度為82.1%、73.2%,敏感度為94.3、71.4%,陽性預測值為94.3%、39.1%,陰性預測值為98.6%、91.4%。
2.2兩種檢測方法在腸化型和非腸化型BE中的表達對比 EpCAM在腸化型、非腸化型BE的陽性率表達差異顯著(P<0.05),而CK7陽性表達率差異不顯著(P>0.05)。見表1。
表1 兩種檢測方法在腸化型和非腸化型BE中的表達(n)
對BE采用胃鏡診斷與病理學診斷結果存在較大的差異〔6〕。有研究〔7,8〕報道,內(nèi)鏡下對胃食管結合處進行取材的活檢標本小,這將導致對杯狀細胞的漏診;此外,僅僅通過觀察柱狀上皮表現(xiàn)情況往往很難確定其具體來源,使得與賁門上皮之間的鑒別具有較大難度〔9〕。FICE染色內(nèi)鏡是一種具有全新診斷功能的內(nèi)鏡檢查技術〔9,10〕,它利用不同,波長穿透不同深度的黏膜原理,顯著提高了病灶圖像的清晰度〔11〕。
EpCAM是一種Ca2+介導的同型細胞之間的黏附分子,與普通黏附分子不同,具有非依賴性,同時也是一種糖蛋白,分子量為40 kD,通常在患者的單層上皮細胞以及鱗狀上皮細胞中的表達結果為陰性。實際上,國外已有研究〔12〕發(fā)現(xiàn),在人類處于胚胎時期,就已經(jīng)存在大量的EpCAM在上皮細胞中的陽性表達,而對于年齡較大的人體而言,若有組織化生或腫瘤細胞形成,EpCAM的表達會重新建立,并且與腸化生的進展情況有關。趙晶京等〔13〕的研究證明,EpCAM在患者食管鱗狀上皮細胞中以及非腸化型BE中均呈現(xiàn)陰性。而CK7是一種堿性角蛋白物質(zhì),分子量為54 kD,主要在腺上皮表達,在鱗狀上皮中不表達,而人體內(nèi)的腸化生組織具有表達CK7細胞的能力,其中CK7抗體染色可使BE表面上皮與黏膜深層的腺體出現(xiàn)較強的陽性反應,但是在賁門上皮往往呈現(xiàn)陰性反應,臨床上使用CK7作為BE中柱狀上皮來源的鑒別標志物。
本研究說明采用FICE染色內(nèi)鏡聯(lián)合EpCAM檢測,能有效提高診斷的特異、敏感度,對BE的診斷具有較高的正確率;有研究〔14〕提到CK7在非腸化型亦具有較強的染色性,對診斷腸化型BE效果不理想,而房殿春等〔15〕的研究中,采用BE放大內(nèi)鏡下碘染色進行診斷,腸化型與非腸化型BE的陽性表達率分別為100%與70%,與本研究結果一致,說明采用EpCAM檢測是一種十分有效的BE診斷方法,有助于BE患者腸化型與非腸化型的鑒別。
綜上,對反流性食管炎患者采用FICE染色內(nèi)鏡聯(lián)合EpCAM檢測BE,能顯著提高診斷結果的準確率,對鑒別腸化型與非腸化型BE具有較強的特異性,值得臨床推廣。
4 參考文獻
1于 凡,馬洪喜,徐 紅.光動力療法在老年人Barrett食管的應用〔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2;32(5):1103-7.
2Martowicz A,Spizzo G,Gastl G,etal.Phenotype-dependent effects of EpCAM expression on growth and invasion of human breast cancer cell lines〔J〕.BMC Cancer,2012;30(12):501.
3李艷霞,余世界,沈 磊,等.內(nèi)鏡智能分光比色技術對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變的診斷價值〔J〕.中華消化內(nèi)鏡雜志,2012;29(12):689-92.
4余世界,沈 磊,羅和生,等.智能染色內(nèi)鏡對早期胃癌的診斷價值探討〔J〕.中華消化內(nèi)鏡雜志,2011;28(9):502-5.
5李艷霞,沈 磊,羅和生,等.內(nèi)鏡智能分光比色技術對Barrett食管的診斷價值〔J〕.中華消化內(nèi)鏡雜志,2011;28(12):684-7.
6劉錦濤,杜仙蓉,余細球,等.智能染色內(nèi)鏡診斷結腸病變腺管開口的臨床價值及Ang-2表達、MVD值與腺管開口相關性研究〔J〕.中華消化內(nèi)鏡雜志,2010;27(2):85-8.
7周建波,宋奇峰,楊倩倩,等.智能染色內(nèi)鏡對大腸新生物的診治價值〔J〕.中華消化內(nèi)鏡雜志,2011;28(5):282-3.
8何 輝,沈 磊,羅和生,等.內(nèi)鏡分光比色染色技術對老年人大腸黏膜隆起性病變的診斷價值探討〔J〕.中華消化內(nèi)鏡雜志,2011;28(7):386-8.
9戈之錚,陸秋云,薛寒冰,等.內(nèi)鏡窄帶成像技術在診斷Barrett食管中的作用研究〔J〕.中華消化內(nèi)鏡雜志,2007;24(1):14-8.
10蘇 帥,王邦茂,方維麗,等.Barrett食管的內(nèi)鏡與病理特征分析〔J〕.中華消化內(nèi)鏡雜志,2010;27(1):20-2.
11Zhu Y,Fearn T,Mackenzie G,etal.Elastic scattering spectroscopy for detection of cancer risk in Barrett’s esophagus: experimental and clinical validation of error removal by orthogonal subtraction for increasing accuracy〔J〕.J Biomed Opt,2009;14(4):044022.
12Dunbar KB,Canto MI. Confocal laser endomicroscopy in Barrett’s esophagus and endoscopically inapparent Barrett’s neoplasia: a prospective,randomized double-blind,controlled,crossover trial〔J〕. Gastrointest Endosc,2010;72(3):668.
13趙晶京,房殿春,汪榮泉,等.Barrett食管粘蛋白表達及意義〔J〕.中華消化內(nèi)鏡雜志,2007;24(6):434-7.
14陳新皓,滕小軍,劉 榮,等.老年人Barrett食管的內(nèi)鏡表現(xiàn)及病理特征分析〔J〕.中華老年醫(yī)學雜志,2010;29(6):499-501.
15房殿春,趙晶京,徐承平,等.Barrett食管放大內(nèi)鏡下分型與組織病理學關系的研究〔J〕.中華消化內(nèi)鏡雜志,2005;22(3):1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