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佳
〔關鍵詞〕 歷史教學;小組教學模式;
必要性;成效;問題
〔中圖分類號〕 G633.5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4)
17—0072—01
一、實施小組教學模式的必要性
雖然現在小組教學已成為新課改后的一種教學模式,但是仍然有許多人提出質疑:難道新課改后必須要進行小組教學?難道小組教學就一定能提高課堂效率?筆者對他們的質疑并不否認。新課改不一定要實施小組教學,但是針對歷史這門學科實施小組教學還是有必要的,因為教師帶得班多,往往會顧此失彼,實施小組教學可充分發(fā)揮組長的作用,這樣教師就有了得力助手,可以更好、更全面地組織學生學習,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二、AA+AC小組教學模式的探索實踐過程
當我第一次知道小組教學這種模式時,和很多教師一樣,認為只要隨便分一下組、選個小組長、布置好相應的任務,最后讓組長督促檢查,就是小組教學了。然而實踐證明我錯了,要想利用小組教學模式提高課堂效率,就一定要在分組上下功夫,只有組分好了,才能發(fā)揮小組教學的作用,提高課堂效率。于是經過多次嘗試,在分析各種分組方式的利弊后,我終于找到了適合自己學生的分組模式,并將其命名為AA+AC模式,即某班如果有30名學生,將其按照歷史成績排名(第一名至第三十名),分組具體如下:先分兩個組長組,組長一組由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學生組成;組長二組由第四名、第五名、第六名學生組成。再分六個小組:第一組組員由第七名、第八名、第九名、第十名學生組成,組長由第六名擔任;第二組組員由第十一名、第十二名、第十三名、第十四名學生組成,組長由第五名擔任,依此類推直到第六組組員由第二十七名、第二十八名、第二十九名、第三十名學生組成,組長由第一名擔任。然后在上課時按照八個小組坐好(包括兩個組長組),也就是AABBCC分組,這樣可以減少學生之間的依賴,特別是減少各組對組長的依賴。因為每一組都是由層次相近的學生組成,所以每個組員都必須認真思考討論問題,從而杜絕了組員之間的依賴性。在課后檢查作業(yè)、背誦或完成其他任務時,按照A+C分組,也就是將組長分配到各組負責小組學習,這樣就由成績優(yōu)異的學生帶動成績較弱的學生;在分組后還要定期對小組進行評比,實行獎罰制度,對組長要加倍獎罰,因為是按成績分組,所以我規(guī)定只要后面的組平均分超過前面的組(均分不加組長分),后面的組就要獎勵,相應的前面的組就要受到懲罰。這樣便可以調動組長和組員學習歷史的積極性,平時我只需要檢查組長的工作,就可以了解全班學生的學習情況。另外,為了更好地了解學生情況,我還給每個組長發(fā)了檢查記錄表,每周一查,與出現問題的學生一一談話,親自督促其學習。
三、小組教學模式取得的成效
1.小組教學使學生獲得了解決問題的能力,掌握了相互學習、取長補短以及自我評價的技能,從而加強了學生合作學習的能力。例如,在每單元的歷史講完后,我一般都會組織學生進行單元總結。在分組后單元總結可以由小組合作完成,然后各組最后進行互評、相互學習。這樣的復習讓每個學生都能參與其中,而且還發(fā)揮了小組合作探究的精神。
2.歷史這種文科性質的學科,教師除了布置書面作業(yè),還會經常布置一些背誦作業(yè)。因為學生多,教師不可能全部都檢查,所以很多學生會偷懶只做書面作業(yè)而不完成背誦作業(yè)。在實行小組教學后,背誦作業(yè)就由組長檢查,這樣就可以強制學生背誦,時間長了,學生慢慢養(yǎng)成了自己背誦的習慣,歷史成績也大大提高了。
四、小組教學模式實施過程中出現的問題
1.組長存在的問題:有些小組組長存在管理問題,他們不能及時、到位地檢查和輔導組員,甚至連小組檢查記錄表都不能按時上交。這就要求教師在分組時一定要選好組長,不能完全按照成績確定組長,還需要將成績和個人管理能力結合起來。選出的組長不僅學習要好,而且還應具備相應的管理能力,這樣組長才能發(fā)揮他的職責。
2.個別組員存在的問題:每個班都存在一些較難管理的學生,所以在分組后必然會有一些學生不服從組長管理的現象。面對這樣的學生,教師不應該再把他們交給組長管理,而應該親自檢查督促,等到把他們的學習習慣培養(yǎng)好后,再移交給組長管理。
3.教師自身存在的問題:主要是指管理尺度存在的問題,即教師有時會完全依賴于組長,對學生管理太松;有時又管得太嚴,凡事都要插一手,不能完全相信學生的能力??傊诠芾硇〗M問題上,教師要注意松弛有度。
編輯:王金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