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 濱
(南京市第十八中學,江蘇 南京 210022)
影響動能大小的因素,在初中教材中是比較難以處理的知識點. 主要表現(xiàn)在探究動能與質量的關系時,如何控制速度相同. 就所能檢索到的各版本教材而言,處理方法不盡相同. 其中某些版本教材設計了探究實驗,但是其實驗反而不利于教學,因此有必要做進一步討論.
華東師范大學版科學教材、滬教版、教科版物理教材沒有涉及科學探究的過程,均是通過舉例來闡述,如表1所示. 其余各版本教材均采用控制變量法探究了動能與質量的關系,相關步驟列表對比如下,如表2所示.
表1 部分版本教材關于動能與質量關系的理論描述
表2 部分版本物理教材探究動能與質量關系的實驗步驟
續(xù)表
從表2中可知,大多數(shù)是采用球體從斜面上滾下,撞擊下部平面上木塊. 上述一系列實驗步驟,總體上存在一些值得商榷之處.
大部分教材中的實驗可操作性較差,缺陷頗多:小球滾下時運動路線不可預設,不能確保正好撞擊木塊,甚至于有可能在斜面部分就已經(jīng)滾離木板. 有學者為了克服這些缺陷,采用凹槽來限制運動軌跡[2-3]. 蘇科版教材的方法,采用的是讓小車沿斜面向下作直線運動,經(jīng)過實驗發(fā)現(xiàn),適當調試可確保小車正中撞擊木塊. 可以認為,蘇科版教材實驗處理比較科學.
實驗中用小球撞擊木塊后,由于不能保證球撞擊木塊時產(chǎn)生的力,正好通過木塊的質心而只是向前平移,所以木塊可能還會在水平面上有轉動. 這樣球體撞擊木塊后,木塊偏向斜前方,小球滾向另一邊. 木塊偏離后,移動距離無法測量,實驗失敗. 為此,北師大版教材采用小盒正對斜面的一面開口,小球可滾入盒內,這樣可以避免小球滾向一邊. 這方面,蘇科版教材的方法最好,小車與木塊接觸面較大,基本上可以保證木塊被撞擊后只作平移,便于比較前進路程大小.
如何控制球體下降高度Δh相同,各版本大多存在問題. 北師大版和粵滬版采用不同質量小球,但是沒有說明其體積是否相等. 若相等Δh很好控制,若不相等則問題復雜了. 體積不同的球體,相同高度如何理解?是質心高度h相同?還是質心下降高度Δh相同?正確的理解應該是質心下降高度Δh相同,但是又陷入新的困境:1)質心是高中內容,初中生無法理解. 2)為了確保Δh相同,應該在實驗時,先放置一個物體,用于定位不同小球起始位置. 圖1所示是正確方法,水平放置的物體AB承擔球體重力,球易在物體AB上隨機滾動,這時球和斜面之間無作用力. 人為控制移走AB,很難保證球體就是從此位置以v0=0開始加速. 實際實驗時通常采用的是圖2所示方法來定位. 球體半徑越小,球的最下部的位置越低,小球下降到斜面底端時下降高度Δh也越小. 若看作質點,則球體就在A點,Δh最小. 這種做法未能成功控制小球處于相同高度.
圖1 定位相同高度的正確方法
圖2 通常定位相同高度的錯誤方法
人教版實驗冊采用的是“體積相同的鐵球、塑料球”. 理論上沒有缺陷,但是實際上要教師找到符合條件的鐵球、塑料球實屬不易.
滬科版教材中,木球、鐵球質量要求沒有說明,木球在現(xiàn)實生活中不好找,找到體積一樣的木球、鐵球更不易,這陷入北師大版和粵滬版同樣的困境.
蘇科版采用的方法最簡潔可行. 小車上加配重即可改變質量,將配重固定即可保證質心下降高度Δh相同. 由于小車加了配重,質心位置一般會改變,當小車從斜面過渡到平面時,質心再次下降的高度一般不同,需要根據(jù)質心位置、斜面傾斜角度等具體數(shù)據(jù)才能分析,一般不再考慮.
依筆者觀點,建議將上述小球、小車改為測量固體密度常用的圓柱體. 圓柱體組形狀相同,可保證質心高度、質心下降高度Δh均相同. 圓柱體材料不同,可滿足質量不同的要求. 圓柱體運動路線容易調整,可避免出現(xiàn)中途偏離的情況,同時撞擊木塊時,也比較容易控制木塊的平移.
有的教師采用口頭再三強調的方法來灌輸:高度相同目的是保證速度相同. 有的教師采用多媒體視頻拍攝,然后慢鏡頭回放,但是在課堂上當堂完成不現(xiàn)實,事先錄制、編輯又缺乏可信度.
上述諸版本教材的思路均為:從2個相同的斜面的同一高度同時釋放2個質量不等的小球,到達底面的速度相等. 為此筆者進行了驗證:準備了2個不同材料的體積相同的圓柱體,在同一斜面上相同的高度,同時釋放,有時可以觀察到圓柱體到達底部的時間相差不大,近似認為速度相等. 但是還是會出現(xiàn)時間相差大、滾偏等失敗情況. 換成不同的斜面,盡管努力去保證材料相同,成功率還是很低. 降低起始高度,到達底面時的速度減小,可以提高成功率. 但是推動木塊前進的距離、兩木塊距離差均減小,教室后排學生觀察不清楚. 將上述不同的圓柱體改為質量不等的小車,實驗結果同上.
據(jù)此認為,由于實驗的條件所限,無法達到理想狀況,不能保證實驗一次成功. 為糾正滾偏多次調試,學生尚可接受,但為同時到達底部而多次嘗試,會被學生理解為一種僥幸行為. 歸根到底,此困難還是在于知識脫節(jié),脫離了理論支撐.
倘若堅持要探究動能與質量的關系,筆者可以提供一種簡便的方法. 將2個質量不同的圓柱體(小車亦可)并排放置在平整的桌面上,用課本的書脊推動2個圓柱體并排前進,課本適時停止推動,圓柱體就以相同速度前進,撞擊木塊.
針對上述一系列缺陷,依筆者的觀點,還是采用表1所列教材的方法為佳,只告訴學生結論,不涉及具體探究過程. 若非要探究,采用小車或者是圓柱體組,可以有效避免上述3.1~3.3所列舉的缺陷. 采用并排推動小車、圓柱體組的方法,可避免上述3.4所列舉的缺陷. 至于為何由相同高度可得到相同速度,初中階段實在是無能為力.
依筆者觀點,應該從源頭抓起,教材應該避免錯誤,否則教師是不敢擅自改進的. 教師只能基于現(xiàn)狀,關于高度對速度的的影響,干脆明確告訴學生,由于初中學生知識水平所限,目前無法從理論上來證明;由于初中器材的局限性,無法從實驗中精確測定,目前只需記住結論即可.
參考文獻:
[1] 黎蓉. 學習與評價·物理實驗九年級(上)·配人教版課程標準本[M]. 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56-57.
[2] 劉俊英. “影響動能大小因素”與“動能與彈性勢能之間的轉化”探究實驗的改進[J]. 中國現(xiàn)代教育裝備,2012(20):28-30.
[3] 劉炳昇. 中學理科實驗教學指導——初中物理分冊[M]. 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214-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