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宿州市中醫(yī)院骨科,安徽 宿州 234000
術前中藥外敷配合切開復位內固定治療粉碎性跟骨骨折23例臨床觀察
周發(fā)國
安徽省宿州市中醫(yī)院骨科,安徽 宿州 234000
目的觀察中藥術前消腫散瘀配合切開復位內固定治療粉碎性跟骨骨折的臨床療效。方法選取46例跟骨粉碎性骨折患者為觀察對象,隨機均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均行切開復位內固定治療,術后常規(guī)康復。其中,治療組患者術前局部外敷消腫散瘀中藥治療,對照組給予β-七葉皂苷納靜滴,比較兩組患者術前消腫臨床療效。結果治療組患者術前腫脹消退優(yōu)于對照組,兩組患者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結論跟骨粉碎性骨折內固定術患者術前輔助應用消腫止痛中藥可提高臨床療效。
跟骨骨折;中藥外敷;臨床觀察
跟骨骨折在基層臨床上較為常見,約占足部跗骨骨折的60%,且常涉及距下關節(jié)[1]。跟骨的組成主要是松質骨,且形態(tài)不規(guī)則,尤其粉碎性骨折后出血量較大,腫脹明顯。因此科學、系統(tǒng)的圍手術期治療是骨折手術成功的重要保障。
1.1 一般資料 隨機選取骨科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跟骨粉碎性骨折46例為觀察對象。納入標準:①足部X片(或CT)檢查示:跟骨粉碎性骨折;②根據 Sanders 分型屬于Ⅱ型、Ⅲ型、Ⅳ型;③新鮮骨折未經其他方法治療者。排除標準:①SandersⅠ型者;②因其他原因不能手術者;③陳舊性、開放性及病理性骨折;④合并神經血管損傷者;⑤治療組對中藥過敏者。其中,男性38例,女性8例;年齡18~55歲,平均36歲;高處墜落傷30例,交通肇事傷16例;左跟骨骨折20例,右跟骨骨折24例,雙側2例;按Sanders分類法[2]:Ⅱ型 10例 ,Ⅲ型 30例 ,Ⅳ型6例 ,全部選擇閉合性骨折;傷后至入院就診時間為 1~48h,平均 4 h。 所有患者均在傷后3~7d內足踝腫脹控制后手術。入選患者按數(shù)字隨機法均分為治療組、對照組兩組,治療組男性 21例,女性2例,年齡23~50歲,平均(30.25±3.16)歲;對照組男性17 例,女性6例,年齡22 ~ 53 歲,平均 ( 32.26 ±3.08) 歲。兩組在年齡、體質等方面差異不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兩組病例骨折類型情況比較 (例)
1.2 治療方法 所有患者均知情,并簽訂同意書。
1.2.1 一般處理 為了減輕患足腫脹,需臥床休息,抬高患肢20cm~30cm,以利于靜脈及淋巴回流,消除或減輕腫脹,鼓勵患者活動足趾并完善各項術前準備。
1.2.2 術前治療 治療組通過外敷院內消腫止痛方達到活血止血化瘀,通絡止痛促進消腫,提前手術日期的目的。方藥組成:川斷、透骨草、乳香、沒藥、伸筋草、當歸、土鱉蟲、桃仁、紅花等分碾碎加醋調成糊狀,外敷患處。敷料和繃帶包扎,1劑/d,連續(xù)24h敷藥,腫脹減輕后每天傍晚敷藥,次日中午除去,并清洗患足。對照組給予β-七葉皂苷納20mg加入GS中靜滴(無錫凱夫制藥,注射液5mg/支),1次/d。兩組均達到患足出現(xiàn)“皺皮癥”可考慮手術。
1.2.3 手術方法 手術在硬膜外或腰麻下進行,右跟骨骨折取左側臥位,雙跟骨骨折取俯臥位,將增寬跟骨對向擠壓手法復位,恢復跟骨高度,之后患肢行氣囊止血帶。采用外側L型弧形切口[3],經外踝后緣與跟腱后緣的中點向下至足背皮膚移行之間,避免損傷腓腸皮神經和腓骨長短肌腱,腓骨長短肌腱和腓腸神經連同皮瓣一起翻起,顯露跟骨外側壁。緊貼跟骨外側骨膜銳性分離,顯露距下關節(jié)及跟骰關節(jié)??耸厢樑R時鉆入外踝、距骨、骰骨以保護皮瓣并充分顯露術野。選擇合適斯氏針自跟骨結節(jié)后上方鉆入,適度撬撥,恢復結節(jié)關節(jié)角,跟骨交叉角及外翻畸形。如果復位后有明顯骨缺損,則行植骨,C臂示滿意后選擇合適鋼板,塑形后螺絲釘固定,切口內置引流條,全層縫合,敷料及棉墊適度加壓包扎。
1.2.4 術后治療 患肢抬高,術后24h活動腳趾,48h活動踝關節(jié),常規(guī)使用抗生素2~7d。對于縫合張力大、局部腫脹明顯者加用20%甘露醇注射液125ml,Bid脫水。
1.3 觀察項目及療效標準 腫脹程度參照健側肢體。腫脹評估標準[4]:按照床觀察標準分為4度。0度患足不腫脹;1 度為輕度腫脹皮紋尚在;2 度為腫脹較明顯,皮紋消失但不伴有水泡;3 度為腫脹明顯伴有張力性水泡。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使用SPSS 13.0 軟件,計數(shù)資料用百分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治療組患者術前腫脹消退優(yōu)于對照組,兩組患者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后消腫效果比較[例(%)]
注:與治療組對照組比較,*P<0.01。
跟骨粉碎性骨折后患足腫脹明顯皮下淤血并伴有張力性水泡,術后皮膚壞死、感染等并發(fā)癥增加,目前臨床多主張先消腫再手術。有報道稱β-七葉皂苷鈉具有促進腎上腺皮質類固醇化合物分泌,促進前列腺素PGF2α的分泌,拮抗炎性介質,促進淋巴回流,改善微循環(huán)等消除組織水腫的作用[5]。
研究結果表明,中藥消腫止痛方在跟骨骨折治療中具有優(yōu)于β-七葉皂苷鈉的優(yōu)勢。中醫(yī)學認為,骨折早期及手術創(chuàng)傷主要是局部的經絡血脈損傷,血溢脈外而成瘀血,瘀血內阻,氣機阻滯不暢,形成局部瘀血氣滯,“在形為腫,在氣為痛”是其基本病機。治療上宜活血祛瘀,行氣通絡止痛,使瘀祛新生,氣行絡通,則瘀、腫、痛可除。方中土鱉蟲性味咸寒,入心、肝、脾三經,具活血散瘀、療傷定痛的功能,是一味平和的活血化瘀藥。凡血瘀積聚,跌打損傷,瘀血凝痛,用之均有良效。其特點是破而不收,能行能和。故虛人亦可用之。以其善治跌打損傷、具有續(xù)筋接骨的作用,骨傷科方多用之[6]。桃仁、紅花、當歸功能活血化瘀、通絡止痛,桃仁兼消腫止痛;乳香、沒藥活血行氣;川斷補肝腎、強筋骨、調血脈、續(xù)折傷;透骨草舒筋活血、散瘀消腫止痛;伸筋草除濕消腫,舒筋活絡。諸藥合用具有活血化瘀、通絡止痛、利水消腫的作用,有利于改善患足微循環(huán)障礙。
[1]LOWERYRB,CALBOUNJH.FracturesOfthecalcaneus.Part:Anatomy,injury mechanism and classification[J].FootAnkleInt,1996,17(4):230-235
[2] Sanders R, Fortin P, Dipasquale T, et al. Operative treatment in 120 displaced intra- articular calcaneal fractures: results using a prognostic computed tomography scan classification [J]. Clin Orthop,1993,(290):87-95
[3] Sanders R. Current concepts review, displaced intra articular fracture of
thcal caneus [J]. J Bone Joint Surg Am,2000,82(2):225.
[4]李釗.消腫方配合手術治療跟骨粉碎性骨折36 例[J].陜西中醫(yī), 2010, 31(4):470 -471
[5]張耀南,趙立連,張啟維,等.β-七葉皂苷鈉治療肢體骨折腫脹的臨床研究[J].中華現(xiàn)代外科學雜志,2005,10(6) :34-36.
[6]朱良春. 蟲類藥的應用(增訂本)[M]. 太原: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1994:45.
R274.12
A
1007-8517(2014)14-0067-02
2014.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