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星大紅斑變小了
木星的標志性特征——大紅斑(一個翻云覆雨的巨型反氣旋風暴區(qū)域)已變到迄今為止的最小地步。哈勃空間望遠鏡最近的觀測證實,大紅斑的直徑僅為16500千米。而19世紀的觀測記錄是:大紅斑在其長軸的寬度為41040千米。美國宇航局“旅行者號”系列飛船在1979年的觀測結(jié)果為:大紅斑的直徑是23335千米。從2012年開始,大紅斑的直徑每年縮水達930千米,而大紅斑的形狀已經(jīng)從橢圓變成了圓形。大紅斑變小的確切原因未明,但最新觀測顯示小氣旋正在并入大風暴云團??茖W家推測,這可能通過改變大紅斑的能量和內(nèi)部動力學而造成突發(fā)性變化。在大圖右邊的小圖中,頂部那幅由“哈勃”拍攝于1995年,當時大紅斑長軸寬度估計是20950千米。在2009年所拍圖像中,這一直徑是17910千米。大圖由“哈勃”拍攝于2014年4月21日。
“金星快車”飛蛾撲火
金星或許是距離地球最近、大小和地球也最相近的行星,但它卻是個可怕之地:金星大氣熾熱,空氣有毒,雨是硫酸,火山遍布金星表面。說到全球性溫室效應,金星是現(xiàn)身說法的最佳“人選”。然而,盡管金星具有這些重要性,對它的研究相比其他行星來說卻相對較少。在20世紀70和80年代對金星進行了密集探測后,地球人對它的關(guān)注度迄今已基本喪失。不過,歐洲空間局的“金星快車”軌道器算是個例外。在環(huán)繞金星8年后,這艘“快車”的燃料即將耗盡,主要任務期也將打上句號。但歐空局不想就此讓“金星快車”退役,所以計劃在未來數(shù)月內(nèi)操控“快車”離開它目前所在的安全軌道,并逐漸推進到金星大氣層。屆時,“快車”上的傳感器將采集對金星大氣層內(nèi)部溫度和壓力的觀測值,同時測量金星磁場、太陽風特性和空氣組成。來自金星稠密大氣層的越來越大的阻力很可能會讓“快車”灰飛煙滅,但它在探索金星方面的功勛無疑將被世人銘記。
格陵蘭島冰為何陡然消失
2012年7月12日,人造衛(wèi)星的觀測結(jié)果驚人地顯示:僅僅幾天內(nèi),格陵蘭島冰竟然消失了多達97%。上一次類似事件出現(xiàn)在1889年。格陵蘭島冰為什么會陡然消失?這個謎直到最近才終于破解。
對于格陵蘭來說,1889和2012年雖然算暖和,但算不上最暖和的年份,例如1785年還要暖和些,也未出現(xiàn)如此大規(guī)模的融冰。那么,格陵蘭島冰陡然消失的原因何在呢?實際上,暖空氣并非是導致表面冰消融的唯一因素,另一個重要因素是反射率。盡管冰雪會把擊中它們的大多數(shù)光線反射掉,黑炭卻會降低冰面的反射率。黑炭是煤灰中的一種主要成分,當燃燒不完全時就會產(chǎn)生黑炭。燃燒化石燃料、做飯和森林大火等都會形成黑炭。落在冰面上的黑炭會吸熱,導致下面的冰融化。
空氣中的黑炭數(shù)量總體上反映出人類社會工業(yè)化的路徑。這種變化過程也反映在格陵蘭冰芯中。冰芯研究顯示,1868、1889、1908和2012年都出現(xiàn)了黑炭尖峰(峰值),這讓科學家最終確信,是較高的氣溫和黑炭尖峰的雙重作用引發(fā)了1889年和2012年格陵蘭大面積融冰事件。對黑炭的研究暗示,這些黑炭中大部分來自于森林大火。事實上,1889年夏季,太平洋西北部經(jīng)歷了嚴重的森林大火;2012年夏季,北美洲和西伯利亞發(fā)生了多次森林大火。這類事件導致大量黑炭進入大氣層,隨后循環(huán)到全球。科學家預測,隨著全球持續(xù)變暖,格陵蘭大規(guī)模融冰事件會越來越頻繁。
12種太空探索新設想公布
美國宇航局不久前公布了12種太空探索新理念,計劃于2014~2017年展開詳細研究,同時為未來開展載人火星之旅做準備。這12種新設想涵蓋領(lǐng)域很寬,其中包括用潛艇探測土星衛(wèi)星泰坦(土衛(wèi)六)的地下湖泊和捕捉失控小行星等。
北極冰融或致物種入侵
科學家最近表示,約200萬年以來,北極海冰消融首次讓北太平洋和北大西洋連通。多條新的船運路線已在北極開啟,這或許為開采北極天然資源和促進跨海貿(mào)易帶來了新的機遇。但是,商船經(jīng)常會在不經(jīng)意間攜帶入侵物種——來自之前港口的生物可能附著在船底,或者被壓進船體內(nèi)的巨大壓艙水箱里——而氣候變化則賦予了船只新的和更短的跨洋貿(mào)易路徑。因此,外來物種大規(guī)模入侵北極的風險飆升。過去100多年來,海洋之間的船運需要穿越巴拿馬或蘇伊士運河。這兩者都包含溫暖的熱帶海水,很可能會殺死或嚴重弱化來自寒冷地區(qū)的潛在入侵物種。在巴拿馬運河,附著于船體上的物種還必須應付水中鹽度的陡然變化——從含鹽量高的海水一下子進入幾乎不含鹽的淡水。然而,新開辟的北極航道只包含寒冷的海水,只要物種能忍耐低溫,它們在經(jīng)過北極航程后存活的概率就很高。
北極正在變成受歡迎度日益高漲的目的地。北極旅游方興未艾,北極天然資源良多。在全球未開采的石油和天然氣中,北極蘊藏量分別占大約13%和30%。在不久的將來,格陵蘭的稀有金屬供應估計將滿足全球總需求的20%~25%。雖然直到今天,北極大部分地區(qū)依然與世隔絕,船運稀疏,幾乎未遭遇海岸線開發(fā)和人類活動影響,但科學家指出,這種狀況很可能會在未來幾十年里大大改觀。
蛇? 不,那是毛蟲!
一些掠食性蜘蛛把自己假扮成瓢蟲甚至樹樁,目的是盡量讓自己看起來不可怕。但哥斯達黎加的一種毛蟲采取的卻是反方向的極端策略——把自己裝扮成一條蛇,以嚇退掠食者。這種活靈活現(xiàn)的綠色“蛇毛蟲”創(chuàng)造錯覺的方法是:縮回自己的腿,膨脹身體末端,在末端上有蛇眼斑。除了樣子像蛇,這種狡猾的毛蟲甚至行為也像蛇——如果有掠食者接近它,它就可能主動襲擊對方——就算它沒有蛇那樣的注毒能力??茖W家說,“蛇毛蟲”其實一點也不奇怪,因為哥斯達黎加的每一種毛蟲看上去都不像是毛蟲——它們都擅于偽裝自己,例如假裝成一片葉子或一截樹枝。
深海魔魚被沖上海灘
不久前,一條青面獠牙、長相邪惡的深海魚被沖上美國北卡羅來納州海灘,驚呆了所有目擊者。這條魚隨后被辨認為長吻帆蜥魚——海岸附近很少見到的一種夜間掠食魚。長吻帆蜥魚不僅以其獠牙和高高的背鰭出名,而且還有吃同類的惡習。由于它們生活在深海,科學家對其生命周期的了解不多。未成年的長吻帆蜥魚為雌雄同體,但無證據(jù)表明成年后的魚也是如此。長吻帆蜥魚的背鰭長度和背部長度一樣,皮表覆滿小孔,沒有鱗片。它們的最大體長為2米。除了吃同類,它們也吃甲殼綱動物、烏賊和較小的魚。反過來,它們則被海豹、鯊魚、金槍魚及其他大型魚捕食。長吻帆蜥魚不適合人類食用,因為它們肌肉里的水分太重。漁民視它們?yōu)槔?,只把它們作為捕獲更有利可圖的魚種(例如金槍魚)的誘餌。
由于肌肉中水含量太高,長吻帆蜥魚不大可能快速游動或追殺獵物,科學家據(jù)此推測它們是伏擊者,使用背鰭來加速,或憑借短暫爆發(fā)力制服獵物。這種魚在整個熱帶和亞熱帶開闊海面下都有分布,但它們有可能游往遠北方例如格陵蘭和冰島。發(fā)現(xiàn)于北卡羅來納州的這條長吻帆蜥魚在被沖上海岸時依然活著,但可能已經(jīng)生病了。
章魚為什么不會自己纏住自己
一條章魚的八條臂上有數(shù)百個吸盤,這些吸盤會伸出去吸住幾乎任何與它們接觸的東西,但絕不會抓住章魚自己,哪怕是在章魚并不總是知道自己的臂在干什么的情況下。為了調(diào)查章魚為什么不會自己纏住自己,科學家最近割下了章魚的一些臂(這個過程不被認為是創(chuàng)傷性的,因為章魚在自然狀態(tài)下有時會失去一條臂,而在長出新臂的過程中,章魚的舉止正常)來進行實驗。被割下的多條臂保持活躍超過一小時,它們會牢牢抓住幾乎任何物體,但有三個例外:原宿主(被割下臂的章魚),任何其他活的章魚,其他被截肢的臂。然而,當科學家剝離掉被割下的臂的皮膚,再把臂放到另一條被割下的臂的面前時,前者卻牢牢抓住了后者。
當科學家把割下的臂放到它們的前宿主面前時,章魚的行為變得反?!鼈儑@自己被割下的臂跳舞,摩擦被割下的臂,但不會用吸盤吸。身體完整的章魚對其他章魚被割下的臂展示出相同行為。當一條章魚發(fā)現(xiàn)了被截肢處暴露出來的肉時,它有時會抓住這里的肉,但接著只會用喙(即嘴)輕撫暴露出來的肉,就好像是在舔傷口。被截肢的臂則自由懸浮,而不會被未截肢的臂觸摸??茖W家還發(fā)現(xiàn),章魚能識別自己的臂,包括被截肢的臂。相比于其他章魚被截肢的臂,章魚把自己被截肢的臂當作食物的情況要少得多。
章魚的大腦不會持續(xù)監(jiān)控八條臂的精確位置和運動。這一點很困難,因為每條臂都有幾乎絕對的自由度。每條臂都有自己的“運動控制器”,即一系列的神經(jīng)元,它們能讓每條臂獨立于身體其余部分而控制自己的運動。但有時大腦也會介入。事實上,章魚最終會抓住被截肢的臂,但被截肢的臂(依然活躍)卻絕對不會抓住宿主章魚,這暗示這條臂被“編程”要干的事與章魚大腦有時決定要做的事之間有沖突??茖W家相信,章魚大腦的決策更復雜,可能涉及到高水平的認知。
科學家指出,上述研究明顯暗示章魚的皮膚會分泌某種化學物質(zhì),使得章魚不會自己纏住自己。對于章魚來說,視覺并非主導性感覺,化學感覺和觸摸感很重要。不過,這方面的研究才剛剛起步,科學家就連對這種化學物質(zhì)是什么都還不清楚。
吉娃娃破壞性最強
吉娃娃或許是最小的狗之一,但最近一項針對2000名英國狗主人的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吉娃娃一生中對主人家造成的破壞(例如撕裂或弄臟地毯、抓爛或嚼爛沙發(fā)以及糟蹋植物等)在所有犬種里排第一,臘腸犬排第二,斗拳犬排第三,斑點狗、斗牛犬、大丹狗、哈士奇、比格犬、指示犬和德國牧羊犬分列第四至第十。造成破壞最少的是斗牛梗狗,其次是西部高地白梗,第三是約克夏犬,第四和第五分別是西班牙獵犬和小靈犬。人們也許會奇怪的是,羅特韋爾犬和活躍的牧羊犬造成的破壞也很小。
吉娃娃或許是最小的狗之一,但最近一項針對2000名英國狗主人的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吉娃娃一生中對主人家造成的破壞(例如撕裂或弄臟地毯、抓爛或嚼爛沙發(fā)以及糟蹋植物等)在所有犬種里排第一,臘腸犬排第二,斗拳犬排第三,斑點狗、斗牛犬、大丹狗、哈士奇、比格犬、指示犬和德國牧羊犬分列第四至第十。造成破壞最少的是斗牛梗狗,其次是西部高地白梗,第三是約克夏犬,第四和第五分別是西班牙獵犬和小靈犬。人們也許會奇怪的是,羅特韋爾犬和活躍的牧羊犬造成的破壞也很小。
美國科學家馬雷妮自1991年起開始研究夏威夷考艾島上的蟋蟀,當時島上的蟋蟀很吵,數(shù)量也多。但此后她每次返島,都會發(fā)現(xiàn)蟋蟀的叫聲在減弱。2001年,她只聽到了一只雄性蟋蟀的叫聲。到2003年,她連一只蟋蟀的叫聲也聽不到了。蟋蟀消失了嗎?沒有。不僅沒有消失,而且空前地多。這是為什么?通過解剖蟋蟀,馬雷妮找到了答案。
雄性蟋蟀通過摩擦翅膀背部的兩個結(jié)構(gòu)——一根擁有多顆均衡排列的牙齒(齒列)的翅脈和一個抬高的脊(刮棒)來發(fā)出叫聲。馬雷妮發(fā)現(xiàn),所有的不叫的蟋蟀的翅膀都是扁平的,也就是說,它們的齒列生長角度幾乎都消失了。馬雷妮認為,正是這種改變讓蟋蟀住嘴,同時也救了它們的命。20世紀90年代,馬雷妮的團隊發(fā)現(xiàn)考艾島蟋蟀是一種寄生蠅的侵犯目標。蛆在蟋蟀身上鉆洞,生吞蟋蟀。而寄生蠅正是通過蟋蟀叫聲來查找目標的。到20世紀90年代初,1/3的雄性蟋蟀被寄生蠅殘害。到2002年,蟋蟀數(shù)量劇減。但那些不叫的雄性蟋蟀逃過了生死劫,它們攜帶的扁翅變異基因也隨之傳播開來。到2003年,蟋蟀數(shù)量開始反彈。經(jīng)過不到20代,它們就從幾乎都叫喚變成了幾乎都不叫喚。這堪稱迅速演化的經(jīng)典范例。
接下來沒過幾年,馬雷妮團隊又發(fā)現(xiàn),與考艾島相鄰的歐胡島上的蟋蟀也發(fā)生了同樣的事。2005年,他們首次發(fā)現(xiàn)歐胡島上有很少量的扁翅蟋蟀。但到2007年,他們發(fā)現(xiàn)島上一半的雄性蟋蟀都是扁翅的。起初,他們以為扁翅變異在考艾島上出現(xiàn)了一次后就傳到了歐胡島,畢竟兩島相隔僅110千米,船只或強風都可能把扁翅蟋蟀從考艾島送至歐胡島,一旦到達,它們就與當?shù)伢胺敝澈蟠瑥亩延幸娴淖儺惿⒉ラ_。但實際情況并非如此。在一項新研究中,另一組科學家發(fā)現(xiàn)夏威夷兩島上的蟋蟀不叫是趨同進化的結(jié)果。兩島上的蟋蟀遭到了類似的寄生蟲威脅,在此情況下,它們幾乎同時獨立演化出了類似的扁翅。
世界上最高齡植物
保護心血管,不妨多吃番茄
在最近的一項研究中,科學家讓志愿者每天服用番茄紅素7毫克。番茄紅素的抗氧化作用比維生素E高10倍。之前的研究發(fā)現(xiàn),不管是生吃番茄、番茄醬還是用橄欖油烹制番茄,番茄的抗氧化性都會增強。但為什么會這樣,其機制一直不明。在參與新實驗的36名志愿者當中,每天服用番茄紅素、持續(xù)時間兩個月者的血管變寬了53%,這是由于血管內(nèi)皮作用改善了。不過,番茄紅素對健康志愿者的血管無作用,也沒有顯示出抗癌效果??茖W家說,在服用他汀等藥物的情況下加服番茄紅素能提升治療效果。
顯微鏡下的眼淚晶體
科學家把眼淚分成三類:心理淚、基礎淚和反射淚。悲傷的淚和歡樂的淚屬于心理淚,是由極端情緒引發(fā)的?;A淚是人類為了保持角膜潤滑而分泌的,人眼24小時要分泌0.75~1.1克的基礎淚。反射淚則是作為對刺激物(例如塵埃、洋蔥氣味和催淚瓦斯)的回應而分泌的。所有眼淚都包含油脂、抗體和酶等生物物質(zhì),但不同類別的眼淚所包含的分子不同。例如,情緒化的眼淚含有基于蛋白質(zhì)的激素,其中包括神經(jīng)傳遞素和身體在壓力下釋放的一種天然止痛劑。此外,在掃描電子顯微鏡下看到的眼淚結(jié)構(gòu)主要是晶體化的鹽,而眼淚變干的條件(包括化學組成、黏稠度、眼淚所在表面、蒸發(fā)速度和顯微鏡自身背景等)不同會導致形態(tài)迥異的結(jié)構(gòu),就算是相同化學組成的眼淚晶體在顯微鏡下也大不一樣。于是,透過電子顯微鏡,攝影師讓我們看到了眼淚晶體所呈現(xiàn)的千差萬別的不同“風景”。
背個背包飛上天
不久前,美國的羅納德·里根大廈和世貿(mào)中心內(nèi)庭舉行了噴氣背包飛行表演。單人背起這個背包可飛行最多26秒(燃料支撐的最大飛行時間)。這也是美國首次舉行噴氣背包的室內(nèi)飛行。噴氣背包由過氧化氫和氮氣提供燃料,它們在一種銀催化劑作用下發(fā)生反應,產(chǎn)生壓縮蒸氣射流來提供推力。飛行員用一只手控制噴氣背包的動作(包括翻轉(zhuǎn)、推進和傾斜),用另一只手控制功率。像火箭人那樣飛天是人類長久以來的夢想,如今這個夢想的實現(xiàn)已近在眼前——一種噴氣背包已獲準在美國飛行。但也不要太興奮,這種背包的成本高達10萬~15萬美元,而且噴氣背包成品在商店里買不到,只能買部件來組裝。
新發(fā)現(xiàn)兩種巨型恐龍
科學家最近新發(fā)現(xiàn)了兩種體形龐大的素食恐龍。第一種是茲比·大西洋龍,它生活在1.5億年前的當今葡萄牙所在地,體長近20米,牙齒比其他大多數(shù)蜥腳龍的都寬。事實上,葡萄牙是多種最大個頭食肉恐龍的故鄉(xiāng),龐大的身軀能讓大西洋龍抗衡蠻龍(歐洲大陸上存在過的最大食肉恐龍)等掠食者。新發(fā)現(xiàn)的第二種巨型恐龍是LL龍。它被發(fā)現(xiàn)于今天阿根廷所在地,被認為是第一種來自于南美洲的梁龍。梁龍是蜥腳龍家族的成員,以龐大的軀體、很長的頸部和長長的尾巴聞名。LL龍生活在白堊紀早期,而之前它們被認為遍布從美洲到非洲的陸地,但在侏羅紀末期就已滅絕。而現(xiàn)在看來,LL龍或許屬于一個獨立的種群,它們至少在白堊紀初期依然活躍。
發(fā)現(xiàn)怪獸鯊化石
一種生活在3億年前的鯊魚——哥斯拉鯊(哥斯拉是科幻電影中的怪獸)的化石,不久前在美國新墨西哥州的山中被偶然發(fā)現(xiàn)??茖W家解釋說,之所以命名它為怪獸鯊,有四個原因:它的背鰭相比于身體其余部分來說比例太大,就像是哥斯拉的背部那樣;怪獸鯊的牙齒寬、短、鋒利,不像同一時期其他鯊魚的針狀牙齒,而很像哥斯拉的牙齒;怪獸鯊的身體大部分都覆蓋著粗糙的皮質(zhì)鱗突,使得它的外形尤其是皮膚與一種爬行類——希拉巨蜥有幾分相似;與當時生活在同一環(huán)境中的其他魚和其他動物相比,怪獸鯊堪稱個頭龐大。當?shù)佤~的平均體長不到18厘米,此前發(fā)現(xiàn)的最大鯊魚體長不到50厘米,而怪獸鯊的體長為210~280厘米,由此推測它至少是當時海洋中的霸王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