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諾
做古典工藝印相的這些年里,每當影像的淺影,尤其是濕版銀鹽圖像在玻璃版上顯現(xiàn)之前,我都要在胸前認真劃好幾遍十字,虔誠地祈禱這一張可以成功。本來從小接受的唯物主義教育讓我在生活中是個無神論者,可是在面對古典工藝的種種困難以及不確定性,我不得不相信命運,不得不一再禱告上帝,請求他百忙之中抽空再賜予我一件“作品”。
這些年,在與西方基督徒的一系列交談中,我發(fā)現(xiàn)他們論證上帝存在的一個關(guān)鍵證據(jù)是:眼睛這么精巧而復雜的器官是怎么來的,無論如何也不是進化論可以解釋的,一定是上帝的苦心積慮,妙手偶得。有一天,移居歐洲多年,從來不信神、不拜佛的老舅跑來一本正經(jīng)地對我說:“我們?nèi)祟愔绷⑿凶邘资f年,手和腳都在不斷進化,腦子也越來越好使了,眼睛卻是由上帝創(chuàng)造原裝的?!?/p>
科學家們的研究似乎也提供了更多佐證。2004年,德國海德堡歐洲分子生物學實驗室的發(fā)育生物學家Detlev Arendt和Joachim Wittbrodt發(fā)現(xiàn)巖蟲(Platynereis dumerilii)的眼睛里有和人類完全一樣的錐形細胞和桿型細胞感光受器。而巖蟲這種海生環(huán)節(jié)動物是一種從寒武紀(Cambrian,是顯生宙的開始,距今約5億4千2百萬年前 - 4億8千8百萬年,編者注)到現(xiàn)在五億年中幾乎沒有變化的活化石。五億年前的寒武紀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謎,我們找到的化石最早就起始于寒武紀,再往前,地球的生命紀錄里是一片空白。大概是寒武紀之前僅有的軟體動物,無骨骼留不下化石,所以達爾文的進化論其實沒有起點,可以說是憑空開始。在寒武紀,所有動物的祖先一瞬間全出現(xiàn)了,它們很多復雜的生物結(jié)構(gòu),包括眼睛,除了萬能的上帝還能有誰創(chuàng)造得出來?
與上帝創(chuàng)造論不同,目前有一種尚需要化石證明的進化論推論假說:在漫長的生物進化之路上,能夠有固定進食場所和固定休憩場所的個體具有更大的競爭優(yōu)勢。這個假說說白了,就是能經(jīng)常找到食物繁茂的地方用餐,再回到隱蔽安靜的地方睡覺,生育的那些“謹慎型”小蟲比四處撞大運生活的小蟲活得長些。這就需要它們能找到路并有方向感,進而需要它們至少有感受光的能力。我們試一試在陽光下伸出手臂,特別是盛夏,很容易就能感覺到光大致從哪個方向來,但不精確。生物進化講究效率,如果小個頭生物有一個細胞專門感受光線,那么肯定既經(jīng)濟又高效,但是只是感受到光的方向卻感不到角度,一樣無法定位。于是為了吃飯活命,高級一點的動物的感光細胞就可能有了下列進化:
左邊圖的感光細胞在進化中自我凹陷以獲得光線具體而精確的方位角度,右邊是覆蓋在外的表皮細胞進化成“透鏡”以匯聚更多的光線。右圖最下,表示最后得到的進化結(jié)果,也就是現(xiàn)在動物的眼睛結(jié)構(gòu)。而如左圖最下所示,眼睛發(fā)展到這一步就已經(jīng)是一架小孔成像相機了。
小孔相機是誰發(fā)明的?要我說,如果非要有一個人的話,那就是上帝。人類只不過在一步步地模仿上帝造物。
小孔成像是人類最早觀察到的影像。傳說在北非的沙漠里,阿拉伯商隊白天休息時會在自己的黑色帳篷壁上戳些小洞,這樣外面的世界透過小洞可以映射到帳篷的另一側(cè),商人們既使休息時也可以看到他們的貨物和駱駝,以免被偷或惡意便溺。我國春秋時期的大家——墨子在公元前400年就用文字記述了小孔成像。在西方,公元前330年亞里士多德也觀察到了同樣的事情。小孔成像的歷史不可謂不久,可它卻也幾乎是古典工藝復蘇運動里最晚重新發(fā)展起來的攝影技藝。原因很簡單,光靠小孔投射的光線實在太弱了??吹饺菀?,拍下來就難了。只有時代進步了,感光材料感光能力相當高了以后,才有可能把它如實記錄下來。
現(xiàn)存最早的一批小孔成像照片是由有著“考古學之父”美稱的英國人福林德斯·皮特里(Flinders Petrie 1853-1942年)于1881年在挖掘埃及吉薩金字塔時拍攝的。有意思的是,這位考古學大家既有錢又有技術(shù),卻沒有去購買一架當時已經(jīng)成熟的帶鏡頭的干版相機,而是自己研究、設(shè)計制作了一臺3×4英寸底片的針孔相機專門來拍大金字塔,記錄他的重大考古發(fā)掘工作,柯達公司甚至還為他專門制作了一批底片。大概他覺得光線只有不經(jīng)過玻璃而直接作用于底片才真實可信吧。
針孔相機結(jié)構(gòu)極其簡單,一個暗盒,打一個小孔就可以拍攝了。但它又有些復雜,看似隨意的一系列組合其實通過復雜的公式計算得出。針孔的大小、焦距的選擇、底片的大小、以及曝光時間都有公式計算。只有在一切都合適的時候才能得到一張比較清晰的照片,否則都是模模糊糊的。好在它的成本很便宜,十九世紀末便有好多家公司都在生產(chǎn)這種不用鏡片的廉價相機,一時風靡全世界。
以下是四種最廣泛實用的最佳針孔孔徑和對應的焦距、光圈數(shù)據(jù)表格:
不過好景不長。1888年,喬治·伊士曼推出了名為“The Kodak” 的帶鏡頭小相機,內(nèi)裝能拍攝100張照片的膠卷,總共才賣25美元,瞬間席卷市場。小孔成像相機不是對手,只能黯然退出歷史舞臺。
二十世紀初,便宜實用的塑料大行其道,從塑料機身到塑料鏡頭,相機比膠卷還便宜,小孔成像相機干脆徹底消失了。直到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初,終于有人受不了越來越快的“快餐速食世界”,回頭尋找攝影的本真,重拾上帝之眼。有個叫保羅·治奧利(Paolo Gioli)的意大利藝術(shù)家用金屬紐扣等小孔拍攝了一系列作品,讓小孔成像攝影術(shù)起死回生。不過,小孔成像攝影再也不是原來的樣子,人們想出了各種招數(shù)創(chuàng)新。有人傾斜底片,有人扭曲底片,有人用漏勺、易拉罐拍攝,有人用空雞蛋殼拍攝,甚至有人直接把底片放在嘴里,用自己的嘴型做針孔,撅著嘴唇就把照片拍了。也有人在地上挖個圓圓的坑,里面鋪滿底片,蓋上蓋子,以廣角形式拍攝林中的天空。有人使用冰箱,有人改裝貨車,更有人把房間直接當作相機拍攝巨大的小孔成像照片。目前所知最大尺寸的照片就是用小孔成像法拍攝的,尺寸大約是三十三米長,十米寬,在一個F18戰(zhàn)斗機機庫里完成。拍攝的針孔直徑只有6毫米,比耳朵眼都小,這要用鏡頭拍攝,鏡頭得做多大?
在沒有相機的時候,上帝就將小孔成像原理連同人的第一感知器官——眼睛,賜予了這個世界。今天,攝影已經(jīng)成為一種文化修養(yǎng),是對自己和世界的認知和判讀、是聰慧“見性”的過程而不再只是一種簡單的視覺結(jié)果,也就更可以不再拘泥于大工業(yè)產(chǎn)品相機了。飛出小孔,攝影由此無比自由。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