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冉
我們一家三口準備睡覺時,寶寶爸爸開玩笑說:“寶寶,去,去打你的胖媽媽?!?/p>
4歲的寶寶走過來,真的對著我的后背用力一拳。要說很痛不可能,畢竟才這么大的孩子;可也不是一點兒都不痛。我選擇躺在床上不吭氣。
見我沒反應,寶寶問:“媽媽,你怎么了?”我回答:“你打媽媽,媽媽生氣了?!?/p>
寶寶大哭起來:“是爸爸讓我打的!”
寶寶爸爸意識到自己做得欠妥,主動認錯:“寶寶別哭了,是爸爸不對,爸爸不應該讓你去打媽媽?!?/p>
寶寶還在抽泣,我摟著她說:“爸爸是跟你開玩笑的,并不是讓你真的打媽媽;爸爸愛媽媽,也愛你?!?/p>
“就是爸爸不對!”
“好吧,是爸爸不對,但是寶寶也是個有思想的人,是不是也應該思考一下???如果爸爸說得不對,你可以跟爸爸提建議,說打人不對,不能打媽媽,是吧?”
寶寶點點頭:“以后我就跟他提建議?!?/p>
“寶寶太聰明了,真是個有主見的好孩子?!蔽铱洫剬殞殻⒔又f:“每個人都可能會犯錯誤,爸爸媽媽會犯錯誤,爺爺奶奶會犯錯誤,姥姥姥爺也會犯錯誤。”“寶寶也會犯錯誤。”寶寶跟著說。
“太對了,我們都會犯錯誤,但是只要知道改就好,你要是發(fā)現(xiàn)別人犯錯
誤了,你提醒他,他不就能少犯錯誤了嗎?”“那我以后提醒爸爸?!睂殞氁呀?jīng)喜滋滋的了。爸爸也湊了過來:“那謝謝寶寶咯?!?/p>
“媽媽也需要寶寶的提醒?!蔽倚χf。
對于這件小事情,如果我簡單地批評爸爸,很有可能進一步激化矛盾,甚至相互爭吵和指責,孩子因此更覺得是自己的錯。
但是我借這個機會上了“獨立思
考”這一課,讓她知道即使是權威人物,如爸爸媽媽,有時也會說錯話、做錯事情,所以在自己采取行動之前,一定要考慮這么做對不對,不能盲聽盲從,并且勇于提出自己的見解和看法。
雖然她還只有4歲,但這種點滴教育已經(jīng)可以開始了。它有利于孩子從小培養(yǎng)自己的分析和判斷能力,即使有時候想法不完全正確。
此外,我最在乎的其實是,要讓她了解到我們三個人之間是平等的關系,她隨時可以給爸爸或媽媽提建議,我們隨時都會以開放的態(tài)度接納和尊重她。
比起前面種種,這一點其實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