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黃超為中山市委副秘書長、政策研究室主任;王道勇為中央黨校社會學教研室副主任、副教授)
隨著經濟社會轉型步伐的不斷加快,外來務工人員融入城市社會、共享城市發(fā)展成果的愿望也越來越強烈。以人為本式的城鎮(zhèn)化步伐必須加快已然成為中央和地方各級政府、社會和人民群眾的共識。當前問題不是出在思想層面,而是出在操作層面。在現(xiàn)行的制度結構體系下,大中城市戶籍附加了巨大的社會福利,含金量較高,找到一條讓城里人與農村人、本地人與外地人在心理上都能夠接受、具有可操作性的戶籍改革方法,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最近4年來,中山市在全國率先探索開展的積分制入學入戶服務管理做法給大中城市改革戶籍制度,消除城市內部二元結構,實現(xiàn)城鄉(xiāng)一體化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借鑒樣本。
眾所周知,包括美國在內的許多西方發(fā)達國家在移入民管理方面,一般都遵循“權利與義務對等”的基本原則,即履行一定義務后方可享受一定的權利。中山市的積分制做法與國際通行做法有異曲同工之妙。當代中國,在大中城市的總體承受能力相對不足的情況下,也應當按照“權利與義務對等”的原則,構筑起有利于人口在全國范圍內自由流動的制度框架,讓包括農民工在內的所有群體在各領域內都真正享受國民待遇。
借鑒中山市近年來的做法,對于大中城市而言,具體可以從權利、義務和分梯度篩選3個方面來實施“權利與義務對等”的基本原則,構建出流動人口融入城市的暢通渠道。
從中山市近年來的積分制實踐可以看到,依“權利和義務對等”的原則進行梯度劃分,是一種各利益相關方都能夠接受的制度安排。積分制的做法體現(xiàn)了城市社會對初到城市的外來務工人員的接納、包容和鼓勵;對于已經為本地區(qū)發(fā)展作出多年貢獻的外來務工人員而言也是一種公平的制度設計;對原來的城市市民的沖擊也相對較小,其心理接納程度較高,因此這一做法符合公平性和城市發(fā)展的可持續(xù)性原則,可以在農民工和市民、農民與市民、不同城市的市民之間形成一個較為暢通的流動渠道??梢哉f,未來只要能夠保證流動渠道的規(guī)則是公平的,那么所有市民、農民工和農民都可以借此自愿地進行身份轉變。隨著積分制和居住證等制度的不斷完善,全國范圍內的人口自由遷徙就會真正實現(xiàn),農民工、新生代農民工、外來務工人員等概念都將會被丟進歷史的故紙堆,被后人所淡忘,傳統(tǒng)的農民帝國最終為現(xiàn)代的市民中國所取代。
2013年火炬開發(fā)區(qū)積分制入學名單公示,其中1名流動兒童順利獲得積分入讀公辦小學資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