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怡教你愛孩子”專欄
專家簡介
林怡,一個超級愛孩子的人,本著“教育的目的是有一天可以不教”的理念,幫助父母學會理解孩子、尊重孩子、用對方法去愛。懂孩子,才能愛得有章法。
(附林怡照片)
艾爾莎在3個月大時,經(jīng)常扭動著小身子哭鬧不止,并伴有嘔吐發(fā)生。這樣的情形每天都要重復十幾次。經(jīng)醫(yī)生診斷,這是典型的腹痛表現(xiàn)。但奇怪的是,經(jīng)過各種細致檢查之后,醫(yī)生并沒有發(fā)現(xiàn)任何器質性的問題。
在無計可施的情況下,醫(yī)生建議媽媽帶艾爾莎去看心理醫(yī)生。見到心理醫(yī)生盧弗教授,媽媽傾訴自己的苦惱。原來,艾爾莎有個哥哥,3個月的時候因心臟畸形而夭折,發(fā)病時也伴有嘔吐現(xiàn)象。這使媽媽十分擔憂。艾爾莎一出生,父母便離異,媽媽因此深受打擊。不僅如此,艾爾莎的媽媽自己成長于單親家庭,外婆也在單親家庭長大。三代單親的家族史,外加小兒子夭折,這些遭遇使艾爾莎的媽媽內心籠罩著宿命論的陰影。
媽媽的這番傾訴使盧弗教授豁然開朗。盧弗教授認為,艾爾莎媽媽家族特殊的歷史,及她自身的成長經(jīng)歷決定了她可能復制她母親的教養(yǎng)模式,以同樣的方式對待艾爾莎。而嬰兒的觀察力、理解力和反饋能力遠遠超出成人的想象。因此,他們能準確地從眾多聲音中辨識爸爸媽媽的聲音,從眾多氣味中辨別爸爸媽媽的體味,對爸爸媽媽摟抱時的細微差異感受精準,并能根據(jù)對方摟抱的方式調整姿勢,讓自己更舒服。當然,他們也能準確感受一個人的態(tài)度、情緒、心理秘密……
蒙臺梭利認為,人生來就有一個精神胚胎。在生理胚胎形成的那一瞬間,這個精神胚胎也隨之形成。因此,嬰兒一出生,他們就已經(jīng)擁有了某種強大的精神能量與潛能,并非我們想象的只是一張白紙,什么都不懂。他們會以其獨特的方式讀懂人間百態(tài)。
寶寶“難帶”是希望獲得關注
對于3歲前的孩子(尤其嬰兒)來說,生存與成長的需求,迫使他們不得不想方設法去吸引父母 (撫養(yǎng)人)的關注與愛。他們會憑借本能采取各種方式來達到這個目的。如果他們那些積極的方式,如微笑,咿咿呀呀“說話”,各種可愛的肢體動作能夠得到爸爸媽媽的關注,他們這些積極的表達方式就得到強化,他們就會嘗試更多地通過這些方式來吸引爸爸媽媽的注意。相反,如果他們這些積極的反應模式得不到關注,只有當他們變得“難纏”,或者出現(xiàn)各種“問題”(包括生理的、心理的、行為的問題)時才能有效地獲得關注,那么,他們就會變得越發(fā)“難帶”。案例中,盧弗教授分析,艾爾莎恰恰是在通過腹痛這種方式吸引媽媽的關注,在反復實踐之后,她發(fā)現(xiàn)這是最有效的手段,并且她痛得越厲害,哭得越兇,媽媽給予她的關注越多。于是,她就會持續(xù)地通過這種方式來獲得媽媽更多的關注。
父母是導致寶寶“ 難帶”的“主謀”
無法真心接納孩子
曾經(jīng)有不少媽媽因為孩子特別難帶而苦惱。如果深入了解就會發(fā)現(xiàn),她們之中有不少屬于“因為各種原因并不想要孩子,卻意外地懷孕”這一類型。由于沒有當母親的思想準備,孩子降生后,她們也就無法發(fā)自內心地接納孩子。于是,那個小嬰兒敏感地洞悉了媽媽的心聲,也因此焦慮恐懼起來。出于生存的需要,他不得不變得“難帶”些,以此來吸引媽媽更多的關注。于是,媽媽和孩子之間的關系會變得很微妙,甚至形成一個惡性循環(huán)——媽媽越來越疲倦,孩子越來越難帶;孩子越難帶,媽媽越疲倦。因此,改善的唯一方法只能是媽媽調整自身,試著全然接納這個孩子。一旦媽媽發(fā)自內心地接納了孩子,以平和之心對待孩子,孩子自然會發(fā)生變化。
相反,也有些媽媽并沒打算要孩子,孩子卻意外地降臨了,這給她們帶來了很大的驚喜。她們發(fā)自內心地愛上這份“禮物”,享受與他相處的每一刻。通常她們的孩子也會非常乖巧,特別好帶。
當然,也有些媽媽作了充足的準備,但是當孩子真正降臨的時候,才發(fā)覺孩子雖然可愛,卻占用了自己太多的時間,耗費了太多的精力。于是,自由沒了,羈絆重了,疲累增加了……如果爸爸參與度低,媽媽的內心就更不平衡了,各種不愉快隨之而來。
復制兒時與父母相處的疏離模式
還有一種情形,爸爸媽媽因為兒時與父母的關系比較疏離,成人后,他們往往會復制父母與自己相處的模式,跟孩子的關系也比較疏遠,導致孩子不得不通過“難帶”爭取更多的關愛。
孩子與媽媽的關系如此,與其他人的關系亦如此。甚至,當家庭成員之間出現(xiàn)矛盾,家庭氛圍變得緊張的時候,孩子也會變得“麻煩”,以此作出回應,表示他“收到”了相關的信息。相反,他就會滿足、愉悅、安之若素。陶行知先生曾寫道:“人人都說小孩小,小孩人小心不小。你若以為小孩小,你比小孩還要小?!惫痪渚湔嫜?。
即便孩子還不會說話,他們也能敏銳地讀懂人間百態(tài)。他們的每個行為、每種表現(xiàn)都表達著無言的心聲,都在向我們傳遞某些信息,警醒我們去改變。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