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華杰
蒲公英治療慢性盆腔炎的臨床觀察
彭華杰
慢性盆腔炎;蒲公英;緩解疼痛
盆腔炎性疾病是稱女性上生殖道及其周圍組織的一組感染性疾病。主要包括子宮內膜炎、輸卵管炎、輸卵管卵巢膿腫、盆腔腹膜炎。炎癥可局限于一個部位, 也可同時累及幾個部位。最常見的為輸卵管炎?,F(xiàn)代醫(yī)學治療疾病主要選用抗生素, 療效欠佳, 副作用大, 易復發(fā)。本科用中藥蒲公英配合其它中藥水煎后保留灌腸治療盆腔慢性炎癥64例, 取得了較好療效, 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126例本院治療慢性盆腔炎患者。中醫(yī)辨證為濕熱瘀結, 年齡18~68歲。隨機分為治療組(蒲公英)64例, 對照組(抗生素)62例, 兩組在年齡、性別、病程等方面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與排除標準 中醫(yī)診斷參照《中醫(yī)婦科學》[1], 西醫(yī)參照《婦產科學》[2]。
排除標準:①病程較長, 已長時間應用抗生素者;②年齡在18歲以下或70歲以上;③妊娠期婦女;④精神病患者;⑤嚴重直腸病患者;⑥合并其它嚴重內科病者。
1.3 治療方法 治療組:蒲公英30 g, 白頭翁15 g, 紅藤15 g,水煎濃縮至100 ml, 月經凈后2 d開始保留灌腸, 1次/d, 10 d為一療程。對照組:口服頭孢羥氨芐, 2次/d, 2片/次, 10 d為1療程, 1療程后統(tǒng)計療效。
1.4 觀察指標 治療前后患者腹部疼痛程度, 盆腔包塊大小及伴隨癥狀。
1.5 療效評定 基本治愈:癥狀及伴隨癥狀基本消失;顯著有效:疼痛明顯減輕, 盆腔包塊有明顯縮小, 伴隨癥狀減輕或消失;有效:疼痛有緩解, 盆腔包塊有縮小;無效:疼痛無緩解或輕微緩解, 包塊未見明顯變化。
1.6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tǒng)計軟件包進行處理, 計量資料采用χ2檢驗, 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間痊愈率與顯效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但兩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 見表1。
表1 兩組間療效比較(n, %)
與應用抗生素相比, 中藥蒲公英治療慢性盆腔炎效果更好。
慢性盆腔炎屬中醫(yī)學“婦人腹痛”、“癥瘕”、“帶下病”等的范疇。主要機理為沖任阻滯, 胞脈失養(yǎng), “不通則痛”;沖任虛衰, 胞脈失養(yǎng), “不榮則痛”。臨床上常見的有腎陽虛衰, 胞脈失養(yǎng), 氣滯血瘀, 濕熱瘀結及寒濕凝滯等類型, 其中最為常見的證型為濕熱瘀結。宿有濕熱內蕰, 流注下焦, 阻滯氣機, 瘀積沖任;或經期產后, 余血未盡, 感受濕熱之邪,濕熱與血相搏結, 瘀阻沖任, 胞脈經行不暢, 不通則痛, 以致本病。主要證候:小腹疼痛或有積塊, 伴腰骶脹痛, 低熱起伏,帶下量多, 黃稠, 有臭味, 小便短黃, 舌紅, 苔黃膩, 脈弦滑而數(shù)。蒲公英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 全國遍產, 藥源極為廣泛。性甘, 苦寒, 歸肝, 胃經。功用:清熱解表, 消腫散結。功專解毒消腫。有報道[3]顯示蒲公英在治療外陰癤腫(陰部毛囊炎癥)及巴氏腺膿腫有較好的療效。配合白頭翁、紅藤、金銀花等藥同用, 濃煎灌腸治療久治不愈的慢性盆腔炎、附件炎, 不僅清熱解毒, 而且活血化瘀。臨床取得了明顯高于內服藥治療的效果, 治療所需的時間縮減一半。
[1] 豐有吉.婦產科學.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 2012:279.
[2] 馬寶璋.中醫(yī)婦科學.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2005:218.
[3] 翟鳳霞.胡玉荃婦科臨證精粹.北京:人民學出版社, 2011:194.
2014-03-14]
450000 鄭州市中醫(y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