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青鋒
小兒腎盂積水術后尿路感染病原學分析
常青鋒
目的 對小兒腎盂積水術后尿路感染展開病原學分析, 探討有效的護理干預措施, 為尿路感染的有效預防提供參考。方法 選取2011年12月~2013年12月于本院行小兒腎盂積水術的134例患兒, 術前均無尿路感染, 對患兒術后7 d尿液標本進行采集并展開細菌培養(yǎng)。結果 134例行小兒腎盂積水術患兒尿路感染發(fā)生率為59.0%, 從79例尿路感染患兒中共檢出83株病原菌, 革蘭氏陰性桿菌69株, 革蘭氏陽性球菌12株, 真菌2株, 不同病原菌對不同抗菌藥物有不同程度耐藥性。結論 小兒腎盂積水術后容易發(fā)生尿路感染, 在術后置管時應遵循無菌操作要求, 同時對尿路感染的發(fā)生予以積極治療, 從而提高患兒手術效果。
腎盂積水術;尿路感染;病原學;小兒
在小兒泌尿系統(tǒng)畸形中先天性腎盂輸尿管連接處梗塞并發(fā)腎盂中重度積水十分常見, 通常需要經手術方法加以治療
[1], 且術后需常規(guī)進行1~2周輸尿管支架管與腎盂引流管進行引流, 然而在置管過程中很容易出現(xiàn)尿路感染, 這不僅會導致患兒術后康復時間及住院時間大大延長[2], 嚴重時可對患兒腎臟造成實質性損害。為對本院行小兒腎盂積水術后尿路感染加以有效預防與治療, 作者選取134例手術患兒, 對其尿路感染展開病原學分析, 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1年12月~2013年12月于本院行小兒腎盂積水術的134例患兒, 所有患兒術前均無尿路感染,其中男84例, 女50例, 年齡45 d~11歲, 平均(27.5±3.8)個月。
1.2 方法 所有患兒均于本院行小兒腎盂積水術, 在術后7 d對患兒尿液標本進行采集, 并展開細菌培養(yǎng)。根據2007年美國臨床試驗標準化研究所制定的相應標準對菌株加以鑒別并展開藥敏試驗, 所用質控菌株為金黃色葡萄球菌ATCC25923, 銅綠假單胞菌ATCC27853與大腸埃希菌ATCC25922, 均由衛(wèi)生部臨床檢驗中心供應。
2.1 小兒腎盂積水術后尿路感染發(fā)生情況及病原菌分析134例行小兒腎盂積水術患兒有79例術后出現(xiàn)尿路感染,尿路感染發(fā)生率為59.0%。從79例尿路感染患兒中共檢出83株病原菌, 革蘭氏陰性桿菌69株(83.1%), 其中大腸埃希菌45株(54.2%), 陰溝腸桿菌9株(10.8%), 銅綠假單胞菌7株(8.4%), 肺炎克雷伯菌8株(9.6%);革蘭氏陽性球菌12株(14.5%), 其中糞腸球菌8株(9.6%), 鏈球菌屬1株(1.2%), 屎腸球菌2株(2.4%), 金黃色葡萄球菌1株(1.2%);真菌2株(2.4%)均為白色假絲酵母菌。
2.2 病原菌耐藥性分析 大腸埃希菌、陰溝腸桿菌及肺炎克雷伯菌對亞胺培南和美羅培南完全敏感, 對其他藥物均有不同程度耐藥性, 且陰溝腸桿菌對各種藥物的耐藥性較低。糞腸球菌與屎腸球菌對頭孢哌酮/舒巴坦、頭孢唑啉及亞胺培南均完全敏感, 對其他抗菌藥物耐藥性均較低, 具體見表1。
表1 不同致病原耐藥性分析(%)
在為小兒行腎盂積水術后需安置引流管, 雖然很多醫(yī)院在置管時盡量采用細菌粘附生長較為困難的硅膠管, 同時術后預防性給予2~4代頭孢霉素對感染加以控制[3,4], 但術后尿路感染事件仍時有發(fā)生。
在本次研究中, 134例行小兒腎盂積水術患兒尿路感染發(fā)生率為59.0%, 這一結果說明尿路感染在小兒腎盂積水術后發(fā)生率較高。通過對本次研究中79例患兒發(fā)生尿路感染的原因進行總結, 作者推斷造成小兒腎盂積水術后尿路感染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①本次研究中感染大部分是在引流管四周皮膚中寄生, 因此逆行感染是造成尿路感染的重要原因, 即細菌可順置管和組織間隙向腎盂中逆行感染, 或直接順著引流管進至輸尿管、腎盂中, 最終引發(fā)感染。②一般情況下腎盂技術后需置管1~2周加以引流, 然而若置管時間過長則會導致腎盂輸尿管正常生理環(huán)境遭受破壞, 可導致黏膜合成的分泌型免疫球蛋白(SIgA)受到破壞;在術后輸尿管蠕動會明顯降低, 這會對尿液沖刷細菌的作用造成不利影響, 可為細菌定居與繁殖提供便利[3]。③患兒在手術打擊或術后飲食結構不合理時, 可導致機體抵抗力大幅降低, 從而導致尿路感染發(fā)生率大幅增加。④術后長時間給予患兒抗生素應用, 特別是廣譜抗生素的長時間應用很容易引發(fā)二重感染。
有報道稱[4]小兒尿路感染主要致病菌為革蘭氏陰性桿菌, 本次研究從79例尿路感染患兒中培養(yǎng)出83株致病菌,其中革蘭氏陰性桿菌69株, 數(shù)量最多, 革蘭氏陽性球菌12株,真菌2株, 這和上述報道結果一致。革蘭氏陰性桿菌中最常見的為大腸埃希菌, 其次為陰溝腸桿菌、肺炎克雷伯菌及銅綠假單胞菌等, 而革蘭氏陽性球菌中以糞腸球菌和屎腸球菌最為常見。通過對各種致病菌展開藥敏試驗, 可知大腸埃希菌、陰溝腸桿菌及肺炎克雷伯菌對亞胺培南和美羅培南完全敏感, 對其他藥物均有不同程度耐藥性, 且陰溝腸桿菌對各種藥物的耐藥性較低。糞腸球菌與屎腸球菌對頭孢哌酮/舒巴坦、頭孢唑啉及亞胺培南均完全敏感, 對其他抗菌藥物耐藥性均較低。從這一結果中可以看出, 小兒腎盂積水術后尿路感染致病菌對于目前臨床常用抗生素有一定耐藥性, 因此在治療中應根據藥敏試驗結果對抗生素予以合理應用, 以促進治療效果得以有效提高。
綜上所述, 小兒腎盂積水術后容易發(fā)生尿路感染, 在術后置管時應遵循無菌操作要求, 給予針對性護理干預措施,對尿路感染的發(fā)生予以有效控制, 從而提高患兒手術效果。
[1] 陳敏廣,何雪梅, 梁海燕.尿路感染患兒的病原體特點及初選抗菌藥物耐藥的治療分析.中國全科醫(yī)學, 2013,16(28): 3388-3390.
[2] 程卯袁,夏冰, 郭遠瑜.女性留置尿管尿路感染病原體分布及藥敏分析.中國全科醫(yī)學, 2013,16(25): 3019-3021.
[3] 周成,周慧潔, 吳碎春, 等.125例尿路感染患兒行氣囊導尿管導尿的問題分析及對策.中華護理雜志, 2013,48(5): 453-454.
[4] 張悅,夏玲.規(guī)范管理預防導尿管相關尿路感染的研究進展.中國全科醫(yī)學, 2013,16(16): 1930-1933.
2014-03-13]
455000 河南省安陽市婦幼保健院小兒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