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德純 陳彥彬 張麗柯 袁鵬飛
乳腺癌保乳治療的臨床效果觀察
劉德純 陳彥彬 張麗柯 袁鵬飛
目的 探討乳腺癌保乳治療的臨床效果。方法 將本院近年來收治的90例乳腺癌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根據(jù)患者及其家屬意愿將其分為觀察組(早期保乳治療)與參考組(改良根治術)治療, 對兩組患者近期、遠期治療效果進行觀察, 同時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后心理恢復情況及生存時間。結果 兩組患者近期、遠期治療效果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3年內生存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治療后心理恢復情況均明顯優(yōu)于參考組(P<0.05)。結論 給予早期乳腺癌患者保乳治療效果與改良根治術效果顯著, 有助于促進患者心理恢復, 促進患者康復。
乳腺癌保乳;改良根治術;臨床效果
乳腺癌是嚴重威脅女性的惡性腫瘤, 近年來發(fā)病率呈現(xiàn)出上升趨勢, 傳統(tǒng)改良根治術治療雖然能夠抑制腫瘤轉移及復發(fā), 然而多需乳腺全切, 美容性明顯下降, 術后患者心理承受較大的負擔, 同時家庭和諧受到影響[1]。近年來隨著人們對乳腺癌生物學特性研究的不斷深入, 人們逐漸認識到乳腺癌為全身性疾病, 因此逐漸推廣綜合治療。臨床研究結果顯示乳腺癌保守治療效果同樣顯著, 為對乳腺癌保守治療的臨床效果進行觀察, 作者對本院近年來收治的90例乳腺癌患者進行研究分析, 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院自2009年12月~2011年12月收治的90例乳腺癌患者, 所有患者均為女性, 年齡35~65歲, 平均年齡(49.67±4.11)歲, 所有病灶均為孤立病灶, 腫瘤大小≤3 cm, 經(jīng)臨床查體檢查顯示腋窩未發(fā)現(xiàn)腫大淋巴結、遠處轉移及區(qū)域淋巴結, 乳房大小及腫瘤大小之間比例一定。根據(jù)患者意愿將其分為觀察組與參考組, 各為45例,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觀察組:切口取腋窩解剖切口及腫瘤切除切口,手術邊緣距離病灶緣一般在2~3 cm, 對于腫瘤較深者則一并切除正常胸肌筋膜及其周圍部分胸肌。對于原發(fā)腫瘤切除后大部分患者可接受銀夾標記, 從而方便術后放療、術后患者接受全乳腺常規(guī)放療, DT50Gy, 分25次完成, 共接受35 d, 瘤床周圍組織加10~15 Gy, 分為5~7次進行, 化療在7~9 d內完成。在放療治療前, 患者采用乳腺托架對體位進行固定, 模擬定位后采用常規(guī)體表放標記進行大空徑SCT掃描, 將所得結果輸入物理室后對患者治療制定優(yōu)化方案, 對最佳劑量配比及楔形板合適的角度進行決定。參考組接受改良根治術后, 對其是否接受放療及放療的具體范圍進行確定, 根據(jù)淋巴結轉移、腫塊部位及大小確定, 淋巴引流區(qū)域常規(guī)使用劑量為50 Gy, 分為25次進行, 共在35 d內完成。兩組患者化療均為CAF, 共治療6個療程, 其中E:阿霉素60 mg/m2, C:環(huán)磷酰鞍600 mg/m2, F:氟尿嘧啶500 mg/m2,所有患者均在化療治療后接受放療, 患者口服三苯氧胺內治療, 10 mg/次, 2次/d, 連續(xù)治療5年或者患者死亡。
1.3 療效判定 效果判定:局部控制:患者接受放化療手術治療后, 患者隨訪期內未出現(xiàn)復發(fā);遠處轉移:經(jīng)放化療、手術治療后, 隨訪期內原發(fā)病灶之外未出現(xiàn)新病灶;無瘤生存時間:患者接受治療至轉移或復發(fā)時間[2]。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本次研究所有患者的臨床資料均采用SPSS18.0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 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 組間對比采用χ2檢驗, 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手術治療后經(jīng)CT診斷 結果顯示所有患者病灶均徹底清除, 治療率為100%, 治療效果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3年隨訪期內出現(xiàn)6例局部復發(fā), 3例遠處轉移, 轉移復發(fā)率為20%, 參考組3年隨訪期內出現(xiàn)5例局部復發(fā), 4例遠處轉移, 轉移復發(fā)率為20%, 兩組患者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3年內存活患者38例, 死亡為7例, 存活率為84.4%, 參考組3年內存活患者39例, 死亡為6例, 存活率為86.7%, 兩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2 觀察組患者治療后 心理狀態(tài)優(yōu)15例, 平靜26例, 差4例;參考組患者治療后心理狀態(tài)優(yōu)6例, 平靜20例, 差19例, 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丹麥DBCG82TN等采用隨機分組方法在對乳腺癌患者進行研究時, 分別給予保乳治療及根治性切除術治療, 結果顯示兩者復發(fā)生存率、無瘤生存率及無復生存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然而保乳治療的功能效果及美容效果均明顯優(yōu)于改良根治術。從我國臨床報道來看, 國內乳腺保乳治療的5年內生存率、5年內復發(fā)率在88%~100%, 局部復發(fā)率4.6%~6.1%左右, 本次研究結果復發(fā)率及轉移率略高于上述研究, 可能是由于本次研究樣本數(shù)較小緣故。作者結合經(jīng)驗認為保乳手術治療后美容性及功能性均受到以下幾點因素的影響:①TPS治療中最佳劑量配比、楔形板是否恰當,能否保證局部補量;②是否有乳腺托架固定體位, 在乳腺托架體位相同的基礎上是否接受CT掃描等, 在手術中, 對于懸垂、松弛大乳房患者, 保乳治療后接受放療治療時建議采用乳房附屬固定器, 促進乳房劑量分布的均勻性。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與參考組治療后近期、遠期治療效果及患者3年內生存時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然而觀察組治療后心理狀態(tài)明顯優(yōu)于參考組(P>0.05), 由此可知, 保乳治療乳腺癌效果同樣顯著, 能夠有效提高乳房美觀性, 減少患者不良情緒, 促進其生活質量的提高。
[1] 黃潔婷, 李衛(wèi)伶, 蔡小夢.人本位整體護理在乳腺癌保乳規(guī)范化綜合治療中的應用.護理實踐與研究, 2014, 11(01):63-65.
[2] 丁昀, 王瑋, 李建彬.早期乳腺癌保乳術后部分乳腺外照射靶區(qū)的確定.中華腫瘤雜志, 2013, 35(12):881-885.
2014-04-14]
471003 洛陽, 河南科技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乳腺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