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麗玲
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手術與開腹子宮肌瘤剔除術效果對比
陳麗玲
目的 對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手術與開腹子宮肌瘤剔除術在子宮肌瘤治療中的應用效果進行分析。方法 選取本院于2011年9月~2013年9月收治子宮肌瘤患者85例, 隨機分為兩組, 對照組42例采取開腹子宮肌瘤剔除術治療, 觀察組43例采取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 對兩組治療效果、術中及術后情況進行對比。結果 觀察組手術用時顯著短于對照組, 術中出血顯著少于對照組, 體溫及胃腸功能恢復時間、起床活動時間及住院時間均顯著短于對照組。結論 在子宮肌瘤治療中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手術創(chuàng)傷較小且失血量少, 不會對患者腹腔造成過多干擾, 便于患者術后快速康復, 值得在臨床中推廣。
子宮肌瘤;腹腔鏡;開腹;胃腸功能
子宮肌瘤屬于常見良性腫瘤, 40~50歲女性為其好發(fā)人群[1,2], 且其發(fā)病率為20%~30%[3]。目前子宮肌瘤常用治療方法包括藥物治療、手術治療, 其中手術治療是最主要治療方法。河南省濮陽市婦幼保健院在為子宮肌瘤患者進行治療時, 對照組給予開腹子宮肌瘤剔除術, 觀察組給予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 其中觀察組治療效果顯著, 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于2011年9月~2013年9月收治子宮肌瘤患者85例, 年齡為30~48歲, 平均為(39.4±2.5)歲;其中漿膜下肌瘤32例, 肌壁間肌瘤53例。所有患者體內(nèi)肌瘤的數(shù)目均不足3個, 將存在凝血功能障礙、嚴重內(nèi)臟功能異常、宮頸癌及惡性病變患者排除。將85例患者隨機分為兩組, 對照組42例, 觀察組43例, 兩組患者在年齡、病情、病程等基本資料方面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可展開對比。
1.2 方法 對照組采取開腹子宮肌瘤剔除術治療:在下腹正中處做直切口, 或在恥骨聯(lián)合線上做弧形切口, 在直視下將腹壁切開, 促使子宮暴露后展開子宮肌瘤剔除術, 利用1號微喬線對腫瘤穴創(chuàng)面進行連續(xù)縫合, 對盆腔清理后對腹部切口進行縫合。觀察組采取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對患者展開全身麻醉, 取頭低腳高截石位并展開常規(guī)消毒, 于腹部做4點穿刺, 利用氣腹針向患者腹部穿刺后將適量二氧化碳氣體充入其中建立氣腹, 氣腹壓力為14 mmHg。利用Dexon將帶蒂肌瘤的蒂部扎住, 利用電凝切斷并加以止血;無蒂肌瘤用單極電凝自子宮肌層直接切至瘤體組織處。對肌瘤假包膜進行分離, 促使肌瘤可完整剝離, 對創(chuàng)口展開電凝止血,同時對肌層與漿膜層進行縫合, 將瘤腔關閉, 利用粉碎器對剔除的肌瘤進行粉碎后取出。
1.3 觀察指標 記錄兩組患者手術用時及術中出血情況,對術后胃腸功能恢復正常時間、體溫恢復時間、起床活動時間及住院時間進行對比。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利用統(tǒng)計學軟件SPSS 17.0展開統(tǒng)計學分析, 用)形式表示計量資料。對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組內(nèi)數(shù)據(jù)展開t檢驗, 當P<0.05時, 二者間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手術用時、術中出血情況對比 所有患者均順利完成手術, 相鄰臟器均未受到損傷, 術后均未應用鎮(zhèn)痛劑;對照組手術用時為(97.5±3.2)min, 術中出血量為(195.8±2.1)ml;觀察組手術用時為(84.3±2.8)min, 術中出血量為(129.5±2.5)ml;觀察組手術用時顯著短于對照組, 術中出血顯著少于對照組(P<0.05)。
2.2 兩組患者術后時間指標對比 觀察組體溫恢復時間、胃腸功能恢復時間、起床活動時間及住院時間均顯著短于對照組(P<0.05), 具體見表1。術后經(jīng)3個月隨訪, 所有患者傷口均良好愈合, 月經(jīng)恢復正常且性生活無異常。
子宮肌瘤即子宮纖維瘤、纖維肌瘤, 是女性生殖器官良性腫瘤中最常見的類型, 由子宮平滑肌細胞增生引發(fā)。近年來子宮肌瘤發(fā)病率居高不下且不斷升高, 對女性身心健康及生活質(zhì)量造成了嚴重影響。子宮肌瘤不僅可導致患者盆腔緊迫, 引發(fā)月經(jīng)周期縮短、月經(jīng)量變多等癥狀, 嚴重時還可造成不孕癥[4], 因此需及時采取有效措施展開治療。
手術治療是子宮肌瘤治療的主要方法, 其中子宮肌瘤剔除術應用較為廣泛。子宮肌瘤剔除術不僅可對子宮生理功能、患者生育能力及盆底解剖結構完整性等加以保持, 同時這一術式給患者下丘腦-垂體-卵巢-子宮軸造成的影響相對較小, 不會影響患者手術后身心健康快速恢復。開腹子宮肌瘤剔除術是對子宮肌瘤患者生育功能及子宮加以保留并展開治療的傳統(tǒng)術式, 然而這一術式常會給患者腹部造成較大創(chuàng)傷,不利于患者術后的快速恢復。在腹腔鏡技術逐漸成熟及操作設備不斷改進下, 尤其是在女性關于生活質(zhì)量的要求不斷提高下, 腹腔鏡手術以其創(chuàng)傷較小、失血量少、住院時間較短、對腹腔造成的干擾較小、便于患者術后快速康復等優(yōu)點, 在子宮肌瘤治療中的應用日益廣泛。采取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手術還可對子宮生理功能予以完整保留, 故而該方法已成為了子宮肌瘤臨床治療的首選方案。在本次研究中, 觀察組經(jīng)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展開治療, 對照組經(jīng)開腹子宮肌瘤切除術進行治療, 結果顯示, 觀察組手術用時顯著少于對照組,術中出血顯著少于對照組, 這和孫延清[5]等人的研究結果一致, 說明腹腔鏡手術在治療子宮肌瘤時更為安全、可靠。另外,觀察組體溫恢復時間、胃腸功能恢復時間、起床活動時間及住院時間均顯著短于對照組, 這揭示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比開腹手術療效更加顯著。部分學者認為腹腔鏡手術后子宮肌瘤復發(fā)率比開腹手術高, 可能的原因是腹腔鏡下器械觸摸感覺差, 無法對處于子宮漿膜下、深部肌壁間的肌瘤有效觸摸, 故而患者術后有復發(fā)風險, 因此, 在利用腹腔鏡進行治療前, 應先展開宮腔鏡檢查及超聲檢查, 對子宮肌瘤位置、數(shù)目確定后再展開腹腔鏡操作。另外, 在治療時還應對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的適應癥予以嚴格把握, 這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①手術醫(yī)師腹腔鏡下縫合等技巧熟練;②患者為多發(fā)或單發(fā)子宮漿膜肌瘤, 肌瘤直徑最大值不超過10 cm, 特別是帶蒂肌瘤較為適宜。③多發(fā)肌瘤患者肌瘤數(shù)量應在4個及4個以內(nèi)。然而腹腔鏡手術在應用時存在一定局限性, 當肌瘤較大時會導致術中大量出血, 致使縫合難度加大, 在將肌瘤取出時所需時間較長, 而當肌瘤過深過小時, 由于無法觸摸探查, 故而易造成肌瘤遺漏。同時, 手術醫(yī)師應具備豐富的開腹經(jīng)驗與內(nèi)鏡操作訓練, 手術費用也比開腹治療更高。
綜上所述, 在子宮肌瘤治療中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手術創(chuàng)傷較小且失血量少, 不會對患者腹腔造成過多干擾, 便于患者術后快速康復, 值得在臨床中推廣。
[1] 黃英.陰式與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剔除術的臨床分析.重慶醫(yī)學, 2010,39(8):975.
[2] 王康榮.巨大或多發(fā)子宮肌瘤行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和開腹剔除術臨床療效比較.中國全科醫(yī)學, 2010,13(33):3804.
[3] 葛小紅.腹腔鏡與陰式子宮肌瘤剔除術臨床療效對比分析.中國全科醫(yī)學, 2012,15(25):4083.
[4] 謝曉華.快速流程在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剔除術后的應用.實用醫(yī)學雜志, 2012,28(5):768.
[5] 孫延清.剖宮產(chǎn)術中子宮肌瘤剔除術92例臨床研究.重慶醫(yī)學, 2011,40(19):1910.
457000 河南省濮陽市婦幼保健院
表1 兩組患者術后各時間指標對比
組別例數(shù)體溫恢復時間(h)胃腸功能恢復時間(h)起床活動時間(d)住院時間(d)對照組423.2±0.528.7±3.42.8±0.47.7±1.3觀察組431.5±0.317.5±3.21.1±0.25.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