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暉
針藥結合治療過敏性鼻炎的臨床觀察
李曉暉
目的 對比分析針藥結合與單純針灸或單純藥物治療治療過敏性鼻炎治療效果之間的差別。方法 120例變應性鼻炎患者 , 將其平均分成針刺結合組(40例)、藥物組(40例)、針灸組(40例)三個組, 并予以相應療法治療。針刺結合組采用針灸和中藥并行結合治療, 藥物組采用單純中藥療法,針灸組采用單純針灸療法。結果 三組患者過敏性鼻炎癥狀均有所減輕, 病情均有所改善, 其中針刺結合組改善效果明顯優(yōu)于藥物組和針灸組,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針藥結合治療比單純療法能更有效得治療過敏性鼻炎。
針藥結合;過敏性鼻炎;單純療法
過敏性性鼻炎(AR), 是嚴重影響患者日常生活的常見病,且其發(fā)病率極高, 中醫(yī)將其列為“鼻鼽”范疇。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 我國AR發(fā)病率為38.5%[1]。其臨床表現(xiàn)為:鼻塞, 鼻癢,流鼻涕, 打噴嚏。目前中醫(yī)治療AR的方法主要是中藥治療和針灸診療。
1. 1 一般資料 隨機選取2012年2月~2014 年2月期間在本院治療的120例變應性鼻炎患者 , 將其平均分成針刺結合組(40例)、藥物組(40例)、針灸組(40例)三個組。其中針刺結合組采用針灸和中藥結合治療, 藥物組采用單純藥物治療, 針灸組單用針灸治療。其針刺結合組中:男21例, 女19例,年齡14~65歲, 平均年齡為(38.1±21.9)歲;藥物組中:男20例, 女20例, 年齡13~65歲, 平均年齡為(37.9±21.6)歲;針灸組中:男18例, 女22例, 年齡12~63歲, 平均年齡為(37.2±22.0)歲。三組患者經(jīng)診斷均確認為過敏性鼻炎, 在病程上也均無明顯差異。三組患者在性別、年齡、臨床癥狀等方面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 2 治療方法 藥物組:為患者開具處方:黃芪30 g, 防風10 g, 麻黃5 g, 五味子5 g, 炙甘草5 g, 蒼耳子10 g, 辛夷花 10 g,細辛3 g, 烏梅10 g, 白芍20 g。服用1劑/d, 7 d一療程。針灸組:采用南京醫(yī)用儀器廠生產(chǎn)的超短波治療儀為患者理療。消毒, 將雙側迎香穴與印堂穴、素骼穴兩組穴位分別交替予以強度為50 mA的電流, 并在電極與皮膚之間放置一小塊紗布, 1次/d, 15 min/次, 7 d一療程。針刺結合組結合兩種療法,同時進行。一個療程間隔4 d后連續(xù)一個療程, 半年后回訪。
1. 3 診斷標準和療效標準 療效標準:痊愈:過敏性鼻炎癥狀全部消失, 無復發(fā);有效:癥狀減輕, 但偶爾復發(fā);無效:癥狀體征無變化。
1. 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5.0統(tǒng)計軟件對資料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 計數(shù)資料以χ2檢驗, 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經(jīng)過治療, 三組患者過敏性鼻炎均有所改善, 均有顯著效果且針刺結合組治療有效率明顯高于藥物組和針灸組。針刺結合組總有效率達92.7%, 而針灸組總有效率77.87%, 藥物組總有效率73.54%.三組臨床總有效率比較,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1 三組患者治療有效率的對比分析[n(%), %]
過敏性鼻炎發(fā)病率高且發(fā)病機制復雜, 復發(fā)率高, 在臨床上已成為又一棘手又迫切需要解決的難題。中醫(yī)上認為其發(fā)病是肺氣虛寒, 脾胃虛弱的體質, 再加上環(huán)境的污染, 空氣中過敏源的增多等方面因素引起的[2]。鼻是肺部的通竅,其易受風寒。而肺部根在于腎, 肺部久病腎部也會有所損傷。故治療AR根本在于益氣固表, 健脾抗過敏, 補腎。本實驗所選取中藥在祛風通竅藥物(蒼耳子、辛夷花、防風、麻黃)基礎上加入健脾藥物(黃芪、炙甘草、白芍)和抗過敏藥物(烏梅、五味子)。經(jīng)實驗證明, 本實驗藥方在一定程度上能治療AR。
鼻翼兩側的迎香穴有治療肺經(jīng)疾病作用, 是治療鼻部疾病的重要穴位, 現(xiàn)代研究有顯示刺激該穴位能有效降低炎癥反應, 抑制組胺形成釋放, 解除鼻塞等過敏性鼻炎癥狀;印堂穴位于兩眉毛中間的前額部位, 其與肺氣相通, 與肺部的病理狀態(tài)有緊密聯(lián)系。素髎穴是督脈經(jīng)上一穴, 位于鼻尖,總領諸身陽經(jīng), 有開竅、通竅之功效[3]。經(jīng)實驗證明, 交替刺激迎香穴和素髎穴及印堂穴對病情也有很好的療效。
針灸和藥物結合其實是在內調患者體質基礎上輔以針灸通絡穴位的結合式療法。藥物治療能溫補肺臟, 脾臟, 腎臟,祛風散寒, 改善過敏體質, 針灸能醒神開竅, 打通經(jīng)絡。針藥合用效果更為明顯, 標本兼治, 在臨床上值得推廣。
[1] 姜峰.過敏性鼻炎與中醫(yī)體質的關系.中華中醫(yī)藥雜志, 2008, 2(23):140.
[2] 張有圣.針藥結合治療過敏性鼻炎52 例.山西中醫(yī), 2000, 8(16):37-38.
[3] 路枚, 曹大明.素髎、水溝穴主治機理新解.中國針灸, 2006, 7(26):487.
2014-04-04]
100120 解放軍總裝備部司令部黃寺門診部耳鼻喉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