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昱+錢也
在2014年的重慶新聞界,“君從何處來——重走湖廣填四川移民之路”這一大型系列報道,聲勢浩大,好評如潮,就像蛋糕上可口的櫻桃,戒指上熠熠生輝的鉆。采訪活動于5月30日啟動,6月18日即重慶直轄17周年之際形成高潮。當時,重慶日報以每天一個版或大半個版連續(xù)推出14組27篇報道;重慶晨報刊發(fā)文字10萬字,圖片上百張,拍攝視頻20多條,發(fā)布微博、微信上百條;重慶晨網(wǎng)制作集圖文視頻于一體的專題,通過新媒體集群進行全媒體傳播。據(jù)報道,此次系列采訪的閱讀人次超過1000萬。顯然,它的影響,不僅僅在重慶,不僅僅于一個特定人群,不僅僅對一個特定年代。
中共重慶市委宣傳部和重慶市新聞工作者協(xié)會、重慶市報刊協(xié)會專門為它召開研討會,中宣部新聞閱評組專發(fā)簡報,充分肯定。
誰知,這個大型系列報道的誕生和推出,竟源于巴南周氏的尋根故事。
巴南尋根
我們從哪里來?這個問題始終追問著每一個人。
周德勇也不例外。
2003年開始尋根的周德勇,自己也沒有想到,他開啟的尋根之旅,會在11年后產(chǎn)生巨大影響。
周德勇的爺爺出生在四川省巴縣長生橋惠民鄉(xiāng)三合土。相傳周家是因湖廣填四川而到這里來的,這里便是他們移民填川后的落腳地。因此,周家子孫的籍貫都是填的“四川巴縣”。
2003年4月20日,周德勇和妻子第一次來到這個傳說中的故里,尋根問祖。
如今,這里已經(jīng)改為重慶市巴南區(qū)惠民鎮(zhèn)龍鳳村三合土社。
周德勇走村串戶,拜訪老人,首先要找的就是家譜。周氏家譜不少,但沒找到有他們家這個支系的家譜。當?shù)厝烁嬖V他,這里周姓人家多,曾經(jīng)有一塊八棱碑,上面就記載了周家的事,只可惜毀于“文革”。當?shù)亻L者張上元這樣描述八棱碑:“八棱碑高三米左右,兩人合抱這么大。下面有基座,中間是碑體,上面有個石頭的帽帽,頂頂是個圓的,旁邊立了四根一尺見方的石柱子。八棱碑后面有三座周家的祖墳?!?/p>
這么大的東西,總會留下些殘剩的石料吧。沿著這個線索,周德勇就在附近的山坡上、竹林中、房前屋后搜,甚至挨家挨戶地尋訪。終于,找到了兩段殘碑。
在一家農(nóng)戶的柴草棚里,他先找到了用于搗米、已變成石臼的半截八棱碑。碑體上的文字相當清晰,記載了周家先祖的名諱,“我一看,再對照我們家的輩分,實在驚喜,這就是我家祖上的八棱碑!”
不過,當他找到另外半截碑體時,情況卻非常不好——那是在一家農(nóng)戶的廚房里。一個鋁制的蓋子扣在碑的上面,被挖空的碑體中間盛滿了水,外面的文字因為常年的浸潤,只有一側(cè)尚看得清楚。周德勇說:“真可惜?!钡还茉趺凑f,這畢竟是老祖宗留下的東西,一件湖廣填四川的物證。
當時,這兩塊碑均為私人擁有。周德勇只能大體考證一番,望石興嘆,最終滿懷心思離去。
6年后,2009年,巴南文管所收來了這兩段塊八棱碑,并制作了一套拓片送給周德勇。
由于碑體殘損,碑文斷斷續(xù)續(xù),不大連貫。但大體可以看出,周家先祖移民入川插占為業(yè),“玨始祖系湖□□□□□□□□于斯,生予四孫十二人”后,經(jīng)過幾代人的艱辛努力,不僅立住了腳,解決了生存問題,而且繁衍壯大。但是,由于“□□□□無稽,以致派字各異”,于是“合族議建清明會”,將各房派字標示清晰,“旨示久遠,勒石□先祀,賴以不廢而□倫於焉”。
碑文采用陰刻方式,碑的頂端橫刻了“合族敬宗 垂之永遠”八個楷體大字,每面一個。在“垂”字之下又豎刻“垂遠故始”四個大字,“意思是周家發(fā)展將會源遠流長,大家不要忘本,不要忘了是從這里開始的,因此要齊心意合,尊敬先祖,一代一代傳承下去”。每一面刻了不少文字,有的就記述了一個分支,周德勇家的世系刻在“宗”字下面。從殘碑上目前只能看到從高祖起共九代的名字,“德”字輩是第十二代。
在全碑開頭的“合”字下面,許多字已經(jīng)模糊了,但有幾個字還清晰可見:“縣孝感鄉(xiāng)民籍”“三合土鳳凰山”等字樣?!斑@個碑文很清楚地說明了周家是來自湖北麻城孝感鄉(xiāng)的移民,落戶在了惠民鄉(xiāng)三合土這個地方。”巴南區(qū)文管所所長黎明告訴重慶晨報記者,2008年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時,文管所對900多處清朝墓葬進行了查證,根據(jù)墓碑的記載,“99%都是來自湖廣、江西等地的移民。巴縣人口經(jīng)過大移民,從康熙二十三年的1.5萬人,到嘉慶元年,只用了112年,人口就增到近22萬人。”
據(jù)周德勇說,他們這一房人的入川始祖叫周鳳藻,相傳輩分為“鳳啟廷朝世單興,善仁柱永德昌榮,孝友齊家光祖獻,詩書訓子顯科名”。經(jīng)過對八棱碑文字的初步考證,除個別字音同而字不同外,碑文記載的輩分和周家傳人的輩分相吻合,與在麻城的記載和口口相傳的歷史相吻合,周德勇說:“這就證明,今天的重慶市巴南區(qū)惠民街道龍鳳村三合土社確實是我們周家的故鄉(xiāng),而當年的湖北省麻城縣孝感鄉(xiāng)則是我們祖上的故土。”
“湖北省麻城縣孝感鄉(xiāng)又在哪里呢?”周德勇把尋根的目光瞄上了湖北。孝感市在武漢的西北方向,出麻糖,很有名,是湖北的名特產(chǎn)品。每次去湖北,他都要買點回來送給老人,以慰鄉(xiāng)愁。
但殊不知,此“孝感”非彼“孝感”。
周德勇的朋友何智亞、藍勇等都是研究湖廣填四川的專家,他們告訴他,湖廣填四川時的“麻城縣孝感鄉(xiāng)”,在武漢的東北方向,如今的麻城是隸屬黃岡市的縣級市。在明代,麻城還有“孝感鄉(xiāng)”,是當時麻城縣的四鄉(xiāng)區(qū)之一,鄉(xiāng)政府所在地稱“孝感鄉(xiāng)都”,后來就沒有了。近年來,經(jīng)麻城本地學者和有關(guān)專家多方考證,確認明成化八年(1472年),孝感鄉(xiāng)并入仙居鄉(xiāng)。由于鄉(xiāng)名不在,故“孝感”也就失傳了。如今的位置大體在麻城市西南部的鼓樓街道辦事處沈家莊,轄區(qū)1200平方公里。
2013年國慶,靠著重慶市歷史文化名城專家委員會張德安等人的指點,周德勇自駕1000多公里到麻城尋訪,“一到麻城,心情澎湃,這就是我們的故土,我們的根在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