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甘保
摘要:隨著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教學的有效性問題日益引起了人們的重視。本文針對歷史學科自身的特點,通過實際教學案例,分析了什么是有效教學,然后就如何提高歷史課堂教學提出了幾點建議,以期能夠提高教學質量,提高教學有效性,進而達到優(yōu)質教育的目的。
關鍵詞:歷史教學;教學有效性;優(yōu)質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2.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12-0093-02
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師轉變教學觀念,從傳授知識型切實向研究型、合作型教師轉變,要以學生為本,關注學生的發(fā)展。在中學歷史教學中,如何貫徹新課改理念,轉變教學方式從而提高歷史教學的有效性,是備受歷史教師關注的問題。那么,什么是有效教學?如何提高歷史教學的有效性?下面,結合我的教學實際,談一些淺顯的認識。
一、什么樣的教學是有效教學
有效教學的“有效”,主要是指“通過教師一段時間的教學之后,學生獲得了具體的進步或發(fā)展。學生有無進步或發(fā)展是衡量教學是否有效的唯一指標。教學是否有效,并不是指教師有沒有教完內容或教得認真不認真,而是指學生有沒有學到什么或學生學得好不好。如果學生不想學或者學了沒有收獲,即使教師教得很辛苦也是無效教學。同樣,如果學生學得很辛苦,但沒有得到應有的發(fā)展,也是無效或低效教學。”[1]對此,教學論專家、福建師范大學基礎教育課程研究中心主任余文森教授說:“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指通過課堂教學活動,學生在學業(yè)上有收獲、有提高、有進步。具體表現(xiàn)在:學生認知上,從不懂到懂,從少知到多知,從不會到會;在情感上,從不喜歡到喜歡,從不熱愛到熱愛,從不感興趣到感興趣?!币簿褪钦f,學生在學業(yè)上有收獲,懂了、會了,產生興趣了,問題就是這么簡單明了。
首都師范大學趙亞夫教授認為:“歷史教學向來都是‘投入大于‘回報,甚至可稱為‘少(收益少)、‘慢(見效慢)、‘差(不實用)、‘廢(忘得快)的學科。盡管人們從來都抬高它的潛效能,但‘背多分的事實誰也不能否認。因此,歷史教學有效性首先要考慮的問題,不是教的法則,而是要明確學習這門課程究竟有怎樣的價值。歷史教學的有效性,首先取決于教師有怎樣的學科教育觀念,其次取決于教師的專業(yè)知識和技能的水準。”[2]其實,在歷史課堂教學中,教師、教材與學生構成其基本要素,教師要知道“教什么、怎么教”,學生要明確“學什么、怎么學”。如果師生雙方都能從各自角度達到預期目標,這樣的教學就是有效的。所謂“教什么”,就是教師要明確這一課的教學目標?!霸趺唇獭?,是針對教師要實現(xiàn)教學目標而采取的方式方法以及步驟、手段等。以“辛亥革命”為例,新課標要求:“簡述辛亥革命的主要過程,認識推翻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中華民國的歷史意義?!痹鯓訉崿F(xiàn)這一目標?教師可根據(jù)實際情況進行科學合理的設計。如采用探究式學習方法,課前布置探究課題,讓學生搜集、準備論證材料,課堂上展示探究成果,組織學生互評,師生互評,最后教師總結。這種教學方式,使學生可以積極主動地參與道教學過程中,既明確了“學什么”,還懂得“怎么學”,真正體現(xiàn)新課程改革的精神。
二、如何提高歷史課堂教學有效性
1.轉變教學觀念,尊重學生主體地位。之所以造成學生對歷史學科的學習理解為“背多分”,關鍵因素在于歷史課堂教學的呆板、枯燥,歷史教師“一言堂”,學生被動接受,缺乏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據(jù)中國青年報調查,中學生對歷史知識很感興趣,他們不感興趣的是歷史課。這對我們歷史教師無疑是當頭棒喝。顯然,轉變教學觀念,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已成為提高歷史教學有效性的前提。所謂“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知識的傳授固然重要,但歷史教師更重要的任務是啟發(fā)和誘導學生怎樣去學習,引導他們掌握學習的方法,為他們將來的學習以及終身學習打好基礎。
2.更新學習方法,注重能力培養(yǎng)。新的課改浪潮下,新的教學方法也如雨后春筍般涌現(xiàn),其中有些是一線教育工作者的實踐探索,有些是從國外引進的。對于歷史教師而言,改變過去那種“一支粉筆,三尺講臺”的傳統(tǒng)教學方式,更新教學方法,注重對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已成刻不容緩之勢。以“探究式學習”為例:作為充分尊重學生學習主體地位的一種教學方法,它可以有效發(fā)揮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并且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合作學習能力,同時也可以有效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對于教師而言,探究式學習方法既打破了傳統(tǒng)的“填鴨式”課堂教學模式,還能夠與學生一起,對歷史教材中的經典、權威性的論斷進行質疑,在質疑中去論證,去創(chuàng)新。教與學,自當樂在其中。[3]
例如,人教版歷史必修一《古希臘民主政治》這一課,按照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模式,教師講解無論多么透徹,學生都很有可能“不領情”,因為它枯燥難懂。如果采用探究式學習方法,課前設定探究課題“古希臘真的民主嗎?”將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分為三大組,分別從“古希臘民主政治產生的歷史條件”、“古希臘民主政治的特點”以及“古希臘民主政治的影響”三個方面去搜集資料論證自己的觀點。在課堂上,小組推選代表上臺展示自己的探究成果,并相互辯論,最后教師進行點評。那么,這樣的課堂教學,首先是開放式的,它以學生為主體,教師是他們學習的合作者,學生之間,師生之間形成了高度互動。其次,它是質疑的,因為學生以自己搜集的材料論證自己的觀點,打破了“教材怎么寫,老師怎么講,學生就怎么聽”的傳統(tǒng)模式。再次,這種探究活動,培養(yǎng)了學生的學習、思維、合作、質疑以及創(chuàng)新能力。這樣的教學就是有效的。
3.做研究型、學者型教師,不斷提高專業(yè)知識和技能。傳統(tǒng)的觀點認為:“要給每個學生一碗水,教師需有一桶水”。而時下觀點認為:“要給每個學生一桶水,教師需有一渠水”。這就說明,在信息傳播、更新速度加快的今天,“一桶水”理論顯然行不通。怎樣使自己具備“一渠水”?需要歷史教師不斷加強學習,學習新的教育教學理念、方法和技術手段,此外,更重要的是專業(yè)知識和技能的提高。
在這里需要澄清一個認識上的誤區(qū):很多歷史教師認為課改以后,知識的傳授已不再重要。這其實是對課改的一種誤解。事實上,新課程并不排斥或貶低知識本身。恰恰相反,其是為了讓學生通過不同的途徑獲得更多的知識。我們必須認識到,知識作為教學過程中的關鍵環(huán)節(jié),無論在什么情況下,永遠是第一位的。它既是學生發(fā)展的根本保證,也是學生形成正確的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基石。
對于歷史教育工作者而言,由于學科的特殊性,它還背負著要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高度的社會責任感”的重任。因此,我們在鼓勵學生探究、質疑、創(chuàng)新的過程中,一定要合理引導,科學指導,以免創(chuàng)新成為無源之水。
總之,在新課程對教師傳統(tǒng)的教材觀、學生觀、評價觀以及教學方式都產生了巨大沖擊的大背景下,如何提高歷史教學的有效性,是擺在我們這些教師面前的新課題。
教學有效性是指實現(xiàn)新課程標準下的課程預期目標,我們要不斷地研究、學習和總結,努力提高歷史教學的有效性。另外,我們還要進一步提高對自己的要求,盡可能使我們的有效歷史教學轉變成優(yōu)質歷史教學。
參考文獻:
[1]崔允漷.有效教學:理念與策略(下)[J].人民教育,2001,(07):42-43.
[2]趙亞夫.找準歷史有效教學的原動力[N].中國教育報,2007-03-23.
[3]董學好.新課程背景下提高歷史教學有效性的幾點嘗試[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08,(04):7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