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永輝
新材料作文是提供一則材料或圖畫并略作提示,但不提供話題,要求考生根據(jù)自己對材料或圖畫的感悟、理解,自定立意、自選文體、自擬標題進行作文。常見類型有:①寓言(故事)類材料作文;②整合類材料作文;③哲理、詩詞類材料作文;④實驗調查類材料作文;⑤漫畫類材料作文。
一、以果求因法(又叫因果探究法)
很多材料中的事件要素往往以因果關系的形式存在??忌绻軓脑蚯腥耄瑥牟牧纤信e的現(xiàn)象來推測其結果,或由材料所列舉的結果來分析其原因,是審題立意行之有效的方法。如:
閱讀下面的文字,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他32歲以前一事無成,讀了三個大學,沒得到一個學位,換了十幾個工作,老婆也離他而去。開始創(chuàng)業(yè)時只有1200美元,但他領導的公司發(fā)展成為世界上第二大軟件公司。他是拉里·埃里森,世界上最大數(shù)據(jù)庫軟件公司甲骨文的老板。
拉里·埃里森為什么能成功?從材料所列舉的結果來分析其原因,可知:拉里·埃里森堅持夢想,屢敗屢戰(zhàn),終于天道酬勤。據(jù)此可立意為:心若在,夢就在。
二、關鍵詞句法
關鍵詞語往往是材料的“文眼”,它蘊涵著材料的主旨,因此可以把它作為把握材料作文審題立意的突破口。如:
閱讀下面的文字,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在搜索馬航失聯(lián)航班MH370的隊伍中,有許多參與救援的民用飛機,其中就有《指環(huán)王》導演彼得·杰克遜的私人飛機。富豪有飛機不稀奇,但為富且仁值得尊敬。
審讀材料,考生要抓住關鍵句:“富豪有飛機不稀奇,為富且仁值得尊敬?!逼渲嘘P鍵詞“為富且仁”“尊敬”,是審題立意的突破口。據(jù)此可立意為:達則兼濟天下。
三、辨明關系法
任何事物是相互聯(lián)系的,而且從不同角度思考,會有不同的聯(lián)系。事物間的關系主要有依存關系(如學與問)、主次關系(如奉獻與索?。?、取舍關系(如自卑與自強)和條件關系(如繼承與創(chuàng)新)等。辨明這些關系和角度,抓住矛盾雙方的一面,或將矛盾雙方結合起來立意即可。如:
閱讀下面的文字,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廣州高三女生盧凱悅拿到哈佛、斯坦福、麻省理工等11所名校錄取通知書。盧凱悅自認不是學霸,只是喜歡思考,愛看《紙牌屋》、讀《經(jīng)濟學人》。她的同學認為她的成功在于情商高。
材料中盧凱悅認為成功源自思考,她的同學則認為成功在于情商。辯證地來看材料,考生可抓住一方面立意:天才來自勤奮、成功與情商有關;也可結合兩方面立意:學會思考,培養(yǎng)情商。
四、互補疊加法
對于多則材料作文題,其材料一般性質是同一的,且互為補充的,只有將它們疊加起來分析理解,才是科學合理的,也只有這樣,才能提煉出正確的觀點。若只偏重于某則材料的含義,分析問題便過于片面。如:
閱讀下面的文字,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材料1:佛羅倫薩詩人但丁說:“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吧!”
材料2:波蘭諺語:“常問路的人不會迷失方向。”
材料1表明要有“走自己的路”的堅定信念,而材料2則表明要有“常問路”的虛心精神。結合兩則材料內涵可立意為:“邊走邊問”,才能少走彎路,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
五、聯(lián)系實際法
一些作文題將某些思想、觀點、認識通過數(shù)據(jù)、寓言、漫畫等內容反映出來。這就需要考生善于從中聯(lián)系我們的現(xiàn)實生活,挖掘其中的含義。如:
閱讀下面的文字,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哲學家在草地上給弟子上最后一課,問:“如何除掉這些雜草?”弟子甲說:“用鏟子鏟?!币艺f:“用火燒。”丙說:“撒上石灰?!倍≌f:“連根拔去?!闭軐W家說:“都試一下。如果沒有除掉,一年后再來此相會?!币荒旰?,弟子都來了,哲學家未來。但他的弟子看到滿地茂盛的莊稼而無一根雜草,終于悟到了一個真理:欲無雜草,必須種上莊稼。
這道文題主要考查考生有沒有自己的思考和對現(xiàn)實的關注。草喻生活中的假惡丑,莊稼喻真善美,審此類題目時,要聯(lián)系實際,化抽象為具體。據(jù)此可立意為:提升心靈的境界;要從根本上解決問題;要學會“站在巨人肩膀上”,提升人生的高度。
六、概括中心法
對于一些中心和實質并不明顯的材料,考生可先將材料進行分層,然后將各層意思整合起來,概括中心,即,人物+事件+結果。最后,提煉道理,且最好將觀點句壓縮成主謂賓句子。如:
閱讀下面的文字,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四川高縣星山村,一座簡易石橋是孩子們上學必經(jīng)之路。六旬的羅光林每天堅持護送孩子們過河。27年來,“送完老子又送小子”,護送孩子超300個,無一次落水。去年他不慎摔傷腰背,四級殘疾,但仍咬牙堅持。
這則材料有兩層意思,一是羅光林是護“花”使者,用行動傳遞愛心;二是一個人做一件好事容易,做一輩子好事不易。兩者結合起來概括中心,提煉道理,可立意為:愛心是堅持的動力;愛心需要堅持;大愛無私。
七、求同求異法
若文題提供多則意義接近的材料,從相同點出發(fā)可提煉觀點,但往往缺乏深度,如從相同的材料中尋求它們的不同點,則往往能挖掘出深度,得到更有分量的結論。若所給的多則材料選取事物不同,或形異而實質相同,我們可進行分析比較,尋找材料間的共同點,從共同點入手提煉觀點。如:
閱讀下面的文字,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材料1:馬路墻角的一隅,傳出了二胡聲。一個搪瓷缸,里面盛滿了紙幣和硬幣。二胡的主人是一位盲人,頭發(fā)并不凌亂,衣服雖舊,倒也干凈整齊。他沒有拉《二泉映月》等悲情的曲子,而是拉著《遠方的客人留下來》《纖夫的愛》等歡快的曲子?!耙粋€瞎子,竟能拉得這么好!”不知誰小聲冒出一句?!把巯沽?,心不能瞎呀!”他淡然地回答。
材料2:火車站的一角,幾位四肢健全者,蓬頭垢面,匍匐在地,作揖叩首。有個青年婦女帶著孩子,面前的地上用粉筆寫了一行字:“孩子餓了,給10元吃飯吧?!边€有一位身上掛著一張白紙,上寫“父親病危,無手術費,請好心人幫忙”的字樣。
考生審題時要注意將兩則材料進行對比,材料1的主角是位盲人,用音樂傳遞樂觀的生活態(tài)度。材料2則是一群健全者,不自食其力,沿街乞討。兩則材料同是表達乞討,折射的人格卻完全不同。據(jù)此可立意為:人要自立、自強;人窮不能志短。
上面的幾種方法是可以相互聯(lián)系、綜合使用的,每則材料都可從多個角度分析立意,然后再選擇最佳的角度構思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