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靖 杜文娟
(天津市兒童醫(yī)院中醫(yī)科,天津 300074)
青瀉湯治療嬰幼兒食積郁熱證腹瀉60例臨床觀察
王 靖 杜文娟
(天津市兒童醫(yī)院中醫(yī)科,天津 300074)
腹瀉,嬰兒;中藥療法
嬰幼兒腹瀉是小兒秋冬季的常見病、多發(fā)病,是一組多因素、多病原引發(fā)的,以大便次數(shù)增多和大便性質改變?yōu)樘攸c的消化道綜合征[1]?,F(xiàn)代醫(yī)學認為,嬰幼兒腹瀉病因多為病毒感染,與喂養(yǎng)及護理不當密切相關。嬰幼兒腹瀉屬中醫(yī)學小兒泄瀉范疇。在嬰幼兒腹瀉中大便性狀表現(xiàn)為綠稀便者較為多見,且病情多遷延難愈,對于這種病證,臨床常用治法健脾利濕、固腸止瀉、祛風鎮(zhèn)驚之類多不效。2012-10-2014-01,我們應用青瀉湯治療嬰幼兒食積郁熱證腹瀉60例,并與蒙脫石散治療60例對照觀察,結果如下。
1.1 診斷標準 西醫(yī)診斷標準參照1998年全國腹瀉病診斷標準[2],大便顏色為綠色,大便性狀稀薄,為水樣便或黏液樣便,病程≤2周,每日腹瀉次數(shù)>3次,體溫≤38 ℃,輕中度脫水征或無明顯脫水征,嘔吐≤3次/d。糞檢查:無紅細胞,白細胞0~3/高倍視野(HP),脂肪細胞或有或無。排除中重度營養(yǎng)不良及其他全身性疾病。中醫(yī)辨證標準參照《中醫(yī)兒科學》[3]關于“泄瀉”相關內容制訂,食積郁熱證:大便次數(shù)增多,便色呈草綠色或綠如苔,或為墨綠色,大便或為水,或稠黏如膠,或稀薄多泡沫,且食后多腸鳴轆轆,腸鳴后大便即下,時有腹痛(哭鬧),多面紅、唇紅,不論發(fā)熱或不發(fā)熱,多有手心熱,眉部皮膚隱隱發(fā)紅,肛門多紅,舌質紅,脈滑數(shù),指紋紫。
1.2 一般資料 全部120例均為我院中醫(yī)科門診患兒,隨機分為2組。治療組60例,男34例,女26例;年齡5~18個月,平均(11.3±2.1)個月;病程4~8 d,平均(6.4±2.3)d。對照組60例,男33例,女27例;年齡5~17個月,平均(11.4±2.3)個月;病程4~9 d,平均(6.4±2.4)d。2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3 治療方法
1.3.1 治療組 予青瀉湯。藥物組成:熟大黃2 g,焦檳榔3 g,人參3 g,炒神曲 6 g,焦山楂6 g,陳皮6 g,厚樸3 g,蒼術3 g,澤瀉6 g。治療后2 d復診,大便顏色由綠轉黃者方中減熟大黃、焦檳榔、人參,酌情加炒白術6 g、茯苓6 g。日1劑,水煎取汁150 mL,分早、晚2次服。
1.3.2 對照組 予蒙脫石散 (商品名:肯特令,浙江海力生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9980050,規(guī)格:3 g/袋) 治療,<1歲3 g/d,1~2歲4.5 g/d,均分3次服用。
1.3.3 療程 2組均治療7 d后統(tǒng)計療效。
1.4 療效標準 顯效:大便性質為軟便及次數(shù)<3次/d,大便顏色轉為黃色或棕色,全身癥狀消失;有效:大便性質變?yōu)槌砑按螖?shù)較前減少50%,大便顏色由綠明顯變淺,全身癥狀明顯改善;無效:大便性質、次數(shù)、顏色及全身癥狀均無改變或加重[4]。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應用SPSS 13.0統(tǒng)計軟件包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數(shù)資料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
2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1。
表1 2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與對照組比較,*P<0.05
由表1可見,2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療效優(yōu)于對照組。
嬰幼兒腹瀉中出現(xiàn)綠稀便既常見又難愈,病因呈多樣性?,F(xiàn)代醫(yī)學認為,嬰幼兒腹瀉病因多為病毒感染,與喂養(yǎng)及護理不當密切相關。出現(xiàn)綠稀便原因:常與機體饑飽狀態(tài)下膽汁分泌的化學變化有關,與鐵的攝入量和吸收情況相關等。嬰幼兒腹瀉屬中醫(yī)學小兒泄瀉范疇。如錢乙在《小兒藥證直訣》曰:“吐沫瀉青白色”、“不思飲食,大便青白色”。對其的病因病機,歷代醫(yī)家認識不一,明·萬全定名為驚瀉,屬熱;宋·錢仲陽歸于臟冷所致;明·《普濟方》中記載膠黏為熱,清稀為寒;明·秦景明謂傷風瀉。我們認為小兒泄瀉多屬食積郁熱證,虛實夾雜,以實證為主。青瀉湯化裁于一捻金、保和丸、平胃散,源于古方,各取其方意,不生搬硬套,遣方精準。方中熟大黃、焦檳榔、人參取一捻金扶正泄熱之意,此3味藥用量雖輕,但為方之君藥,祛邪不傷正,合通因通用之妙,大便顏色由青轉黃,即減去,中病即止。熟大黃可泄熱導滯,輔以焦檳榔行氣導滯,合“通因通用”之意;人參扶正益氣。炒神曲、焦山楂、陳皮取保和丸消積之意;陳皮、厚樸、蒼術取平胃散燥濕和中止嘔之意;澤瀉一味取“利小便,實大便”之意。青瀉湯治療小兒泄瀉綠稀便的轉歸順序,大便性質顏色由青綠轉黃,這種大便顏色的改變往往先于大便次數(shù)好轉,此時停用熟大黃等通下之品,加用炒白術、茯苓,此為健脾之意,大便顏色由綠轉黃的改變,提示該證病機的轉變,利于我們對本證治療的準確把握,更有利于我們對本病證治的理解,準確抓住中病即止的時機?,F(xiàn)代藥理學已證實,大黃雖具有刺激腸道引起瀉下的功能,但其所含的鞣酸成分還有收斂作用[5],故小劑量服用大黃后,始則暢瀉繼而瀉下自止,并無持續(xù)久瀉之弊。觀察結果表明,青瀉湯治療嬰幼兒腹瀉療效優(yōu)于蒙脫石散,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 吳瑞萍,胡亞美,江載芳.實用兒科學[M].6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95:1238-1253.
[2] 全國腹瀉病防治學術研討會.中國腹瀉病診斷治療方案[J].中國實用兒科雜志,1998,13(6):381-382.
[3] 汪受傳.中醫(yī)兒科學[M].2版.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07:100-106.
[4] 方鶴松,魏承毓,段恕誠,等.腹瀉病療效判斷標準的補充建議[J].中國實用兒科雜志,1998,13(6):384-385.
[5] 張金喜,林翠茹.大黃臨床應用研究進展[J].江蘇中醫(yī)藥,2010,42(5):80-81.
(本文編輯:董軍杰)
王靖(1973—),男,副主任醫(yī)師,學士。研究方向:小兒脾胃病的臨床研究。
R723.11;R723.110.531
A
1002-2619(2014)06-0831-02
2014-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