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客氣地說,《變形金剛4》是一部爛片:牽強的劇情,似乎編劇長期被拖欠稿酬以此報復社會;冗長的打斗,讓人昏昏欲睡;演員亂七八糟,表演都過于簡單,有時甚至幼稚。然而,這部爛片在中國的票房卻扶搖直上,打破《阿凡達》的紀錄指日可待。從《變形金剛4》在網絡上的口碑可知,它已被釘在引進大片的歷史恥辱柱上,可為何仍然暢銷無阻?無它,中國元素耳。
自從李冰冰涂著可怕的家暴式的黑眼圈出場,影片就進入了中國時刻,大可改名為《擎天柱的中國夢》。從北京打到廣州;又打到香港,讓港人與中央政府心連心;再從重慶天坑中喚出史前機械怪獸。與此同時,插入中國企業(yè)廣告25處,最長的是伊利舒化奶,總裁逃命到天臺,生死關頭都要用慢鏡頭去喝的奶;最短的是周黑鴨,不到1秒。
在筆者觀影時,每當中國品牌出現(xiàn),影院里就響起驚呼與笑聲。對于硬邦邦植入的各種中國廣告,中國觀眾不但沒有生氣,反而樂不可支。他們看到親切的中國元素,就產生了一種臨幸好萊塢的奇特快感:地主小姐的香床,我們革命群眾也是可以上去滾一滾的。
事實上,精通中國觀眾心理的導演邁克爾·貝,在這部電影中還有大量未遂的中國元素設計:長城打斗,炸毀鳥巢水立方,解放軍大部隊出鏡,中國戰(zhàn)斗機從遼寧號航母上起飛對抗威震天……要是這些場景都拍出來,估計《變形金剛4》在中國的票房還得翻倆跟斗。
從《2012》中諾亞方舟在西藏打造,到《鋼鐵俠3》中同樣充斥的中國企業(yè)植入廣告,再到《地心引力》中女主角桑德拉·布洛克在中國的天宮空間站獲救,乃至《X戰(zhàn)警:逆轉未來》中自稱是“最好的中國元素”的范冰冰,好萊塢似乎已找到叩開中國市場大門的終極利器:拍攝中國場景,插入中國廣告,在影片中使用中國演員。
對西方觀眾來說,中國元素可以滿足他們的好奇心。盡管中國正在融入世界,但大部分西方觀眾對這塊神奇土地所知仍不算多;對中國觀眾來說,中國元素可以滿足他們的民族自豪感,甚至有種對外輸出價值觀的愉悅幻覺。
然而,這種“中國風”能夠吹多久呢?我并不樂觀。你可以借助一顆星表現(xiàn)希望,也可以借助落日的光輝表現(xiàn)熱忱,但你終歸不能僅僅靠一些浮光掠影的風景與商品來表現(xiàn)中國。
西方刮起中國風,最早大約在18世紀的歐洲。華美感性的中國風情出現(xiàn)在歐洲詩歌、戲劇以及小說當中,浸入歐洲人的藝術與生活。當時中國風是如此盛行,以至于愛爾蘭著名的劇作家奧利佛·戈德史密斯寫下了一個饒富意味的夢:泰晤士河結冰的河面上正在舉辦時尚展覽會。許多馬車滿載中國家具、飾物及火藥,在冰上來來回回,很快就將貨品賣個精光。作家信心大增,也推個獨輪車到冰上販賣商品——“中國道德”??墒潜孢B一小車“中國道德”都承受不了,立即裂開,獨輪車和所有東西都沉入水底。
這是我讀過的西方對中國最具幽默感且最惡毒的戲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