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軍
靈渠在廣西興安縣境內(nèi),流向由東向西,將興安縣東面的海洋河和興安縣西面的大溶江相連,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運河之一,有著“世界古代水利建筑明珠”的美譽(yù)。靈渠于公元前214年鑿成通航,距今已2219年,仍然發(fā)揮著功用。
興安位于桂林的東北方,令無數(shù)人神往的漓江就發(fā)源于興安縣西北部的貓兒山。漓江就是由這片土地向南流淌,流向桂林,流向陽朔,流出了數(shù)百里如畫如詩的青山碧水,滋養(yǎng)出一片流光溢彩的繁華。很多人并不知道,那名揚(yáng)天下的漓江中,就有通過靈渠注入的碧水清流。與桂林山水勝境的繁華、熱鬧相比,古老的靈渠確實就顯得有些沉寂、落寞,很有點風(fēng)光不再的味道。
靈渠景區(qū)包括分水塘、鏵嘴、大天平、小天平、南北二渠、三將軍墓、秦堤、飛來石、四賢祠等景致。整個景區(qū)是“行盡靈渠路,興安別有天。經(jīng)緣橋底入,舟向市中穿。槳腳揮波蕩,篷窗買酒便。水程今轉(zhuǎn)順,翹首望前川”之嶺南水鎮(zhèn)風(fēng)情。
我們跨上南渠的滄浪橋,就見橋側(cè)碑上刻著“靈渠”兩個大字。放眼望去,滿渠碧水,蜿蜒曲折,馴服流穿。渠道兩岸,綠樹成蔭,房屋林立。渠上架著各式各樣的石拱橋、冰泥橋,倒映水中,甚是好看。石階上,歡聲笑語,家庭主婦們在洗滌衣服、器皿,孩子們在戲水、玩紙船,三三兩兩的游人、卿卿我我的戀人,我們似置身江南水鄉(xiāng)。發(fā)現(xiàn)這里其實是一個娛樂休閑的好去處,如果有生之年可以與心愛的人定居在此,拉拉手、聊聊天、下下棋、打打牌,那日子是多么的愜意!
沿渠前行不到50米,來至一座古石橋前。橋僅一孔,石呈墨色;雖歷經(jīng)滄桑,仍不失其光彩。據(jù)記載,這是唐代建筑,距今已有一千多年。從這里去京都長安,說是有萬里之遙,故命名“萬里橋”。導(dǎo)游笑著說,靈渠之地離西安其實不到七千里,要不是唐代尺子比今天的短,那就太夸張了。我們認(rèn)為靈渠的魅力絕不需要依靠熱鬧來體現(xiàn),靈渠的價值和吸引力也并不以游客多少來衡量。它在經(jīng)過了兩千多年的風(fēng)雨歲月,經(jīng)歷了眾多的朝代更迭之后,仍在沉靜中釋放出令人無法抗拒的力量,使走近它的人變得心境平和,甚至有了那種進(jìn)入圣地般虔誠的心態(tài)。此橋一頭在中國,一頭通向海外,多少外國游客也涉足橋上,此橋曰萬里倒也名副其實!
從萬里橋前行,出興安縣城,便到了秦堤。秦堤緊靠湘江,寬敞筆直,十分堅固。堤旁夾竹桃嫣紅似火,流水清澈如鏡,“飛來石”也聳立在我們眼前。我們沿石兜了一圈,頓生神奇之感。這里周圍并無嶙峋的石山,莫非真是天外飛來?此時,導(dǎo)游為我們說開了。
相傳修堤那年,有條豬婆龍在這里興風(fēng)作浪。當(dāng)時是位姓張的石匠師傅主持筑堤,堤基筑成一試水就被沖垮,張師傅被按軍令砍了頭。接著由一位姓劉的師傅繼續(xù),但也遭到同樣命運。于是,又由一位姓李的師傅接替。此時,有個峨眉山僧人云游到此,一見豬婆龍作怪,民怨沖天,就用趕山鞭一指,倏地飛來一塊巨石,將它鎮(zhèn)住。很快,堤筑成了,靈渠也竣工了。但在慶功宴上,李師傅卻很謙虛,贊揚(yáng)了張劉兩位師傅,并不把功勞都記在自己名下。他死后,人們便將三人合葬在秦堤彼岸,并修廟紀(jì)念。到了明代,又被朝廷晉封為鎮(zhèn)國將軍,改稱“三將軍”墓和廟。現(xiàn)在廟毀墓存,碑記猶在。凡到靈渠游覽的人,無不來謁墓。可見,為人造福的人,人民是永遠(yuǎn)不會忘記的。
聽完了傳說,又端詳了一下飛來石。石高2米多,周徑23米,頂上很平,四圍陡峭;一株古樹從縫中挺拔而出,生機(jī)勃勃,像給巨石打了把遮陽傘。導(dǎo)游說這并不是天上飛來的隕石,而是自然形成的石山,只不過石匠師傅聰明,就地修了個腰帶形的斬山通道,面對分水大壩,起了阻擋急流的作用,故后人又稱它“砥柱石”。這傳說反映了人民征服自然的愿望,表現(xiàn)了人民的聰明才智。
從巨石往前走,便到了靈渠的心臟。只看,右邊南渠的進(jìn)水閘門大開,由小天平滾下的江水就從這里源源而流。像這樣的斗門,古代36處,如順次啟閉,可增高水位,能使船只越過高地。既行舟楫,兼利灌溉,是船閘的先導(dǎo),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通航設(shè)施。秦漢以后,中原地區(qū)與嶺南交流,多取道于此。同時還修了個泄水天平,壩長42米,就是遇上特大洪水,也會乖乖地從這里泄入湘江,保護(hù)了堤岸,也保障了岸邊人民的安全。
我們站在南斗閣前,只見“人”字形大壩屹立江中。大天平長380米,小天平長124米,壩基全部用巨石壘砌,以層層魚鱗石作黏合材料。江水從壩上滾滾而下,宛如一幅美麗的水晶簾。那白花花的波光,猶如鯽魚斗水,歡蹦亂跳;又像雄獅怒吼,激蕩河谷。我們?yōu)檫@景象所吸引,脫掉鞋襪,卷起褲管,從小天平蹚水到分水塘的鏵嘴。鏵嘴用麻石砌坡,雄踞江心,把江水一劈為二,分向大小天平流去,起到倒泄橫流、保護(hù)大壩的作用。我們爬上鏵嘴頂,迎面豎著一座四角碧瓦古亭,這就是分水亭。有人集宋人名句為一楹聯(lián),懸于亭上:逆水而來順?biāo)?,卸帆仍是掛帆時。形象地道出了分水奇景。亭內(nèi)存有“湘漓分派”和“伏波遺跡”兩塊明清碑刻。鏵嘴尾端,還有復(fù)制的當(dāng)年修大小天平時測量用的土石儀和指南盤;我們飽覽湘漓分水景色之余,不由想起彭榕的《鏵嘴觀瀾》:“澎湃洶洶激上磯,橫流倒瀉震聲威。驚疑蟄起龍分水,舞爪掀鱗勢欲飛。”這是對分水奇觀的生動寫照,也是對古代人民創(chuàng)造力的高度贊揚(yáng)。
有人用“北有長城,南有靈渠”的說法來證明它的歷史地位,但兩者的氣質(zhì)是不同的。在長城的雄壯和險峻中,透露出拒敵千里的冷漠;在靈渠的寧靜與從容里,洋溢著溝通心靈的溫情。如果長城會令人想到金戈鐵馬的征戰(zhàn),想到烽火連天的歲月,靈渠則會使人更加向往與自然和諧相處,在青山綠水間守持天地,擁有價值。著名史學(xué)家范文瀾先生說過,靈渠是一個靈巧的工程。是的,如果說都江堰和鄭國渠以氣勢磅礴著稱,那么靈渠則以精巧玲瓏見長。由于現(xiàn)代公路鐵路的興起,航道作用逐漸消失?,F(xiàn)在則已形成以它為中心的排、灌、蓄、引的“長藤結(jié)瓜”式的水利網(wǎng),既讓沿岸千萬畝農(nóng)田旱澇保收,又使兩岸人民代代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