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佩芳 楊 波 朱 婧 施慶紅
上海市浦東新區(qū)周浦醫(yī)院,上海,201318
冠心病是心血管內科的常見病,尤其在老年人群中的發(fā)病率更高,且有逐年上升的趨勢,對老年人的身體健康構成嚴重威脅,同時也是造成老年人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1]。冠心病在急性發(fā)作早期得到治療,可獲得較為理想的治療效果,改善患者的預后[2]。良好的健康教育可幫助患者早期判斷疾病的危險,及早就醫(yī),降低其死亡的風險[3]。然而,以往健康教育的成效不明顯,難以扭轉患者就醫(yī)不及時的現狀[4]。本研究探討“冠脈癥狀及早應對”健康教育對老年冠心病患者的應用效果,以期提高患者冠心病急性發(fā)作的應對能力。
選取2011年4月-2013年4月在上海市某醫(yī)院心血管內科行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的老年冠心病患者60例,按照隨機數字表將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0例。觀察組中,男性19例,女性11例,年齡60-82歲,平均(70.16±6.64)歲;對照組中,男性23例,女性7例,年齡60-79歲,平均(69.81±7.12)歲。兩組患者性別、年齡、婚姻狀況、受教育程度、冠心病家族史、急性冠脈綜合征病史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冠心病的診斷參照中華醫(y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制訂的《冠心病診斷和治療指南》中的相關標準[5]。所有患者均確診冠心病,并接受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排除年齡<60歲的非老年患者,受教育程度在小學以下,語言理解和表達能力差的患者,同時患有其他嚴重疾病的患者。
對照組進行常規(guī)冠心病健康教育,統一于入院時進行健康宣教。①治療指導。遵從醫(yī)囑,按時服藥。②飲食指導。低鹽低脂,適量蛋白,充足維生素、無機鹽和微量元素,控制總熱量,忌煙酒及高脂高膽固醇食物。③生活指導。注意天氣變化,保持心情舒暢,控制情緒波動,適度運動訓練。
觀察組則在常規(guī)冠心病健康教育的基礎上進行“冠脈癥狀及早應對”健康教育。健康教育的實施參照美國國立心臟、肺和血液學研究所編制的“心臟病發(fā)作跡象與應對措施”,并結合我科實際制定而成的健康教育手冊中的具體步驟進行實施[6]。健康教育手冊主要包括3個部分的內容:介紹冠心病發(fā)病的臨床癥狀;強調發(fā)病時及時正確應對的必要性;出現疑似癥狀應當如何應對。觀察組在住院期間,由接受過專門培訓的研究員采用一對一、面對面的形式對其進行健康教育,每次半個小時,住院期間一共進行2次。兩組患者均隨訪至出院后3個月。
所有患者均在入院和出院時、出院1個月后以及3個月后由接受過專門培訓的調查員進行隨訪并完成調查問卷的填寫。調查問卷為心臟病發(fā)作應對問卷,并經過1位統計學專家、2位護理學專家以及1位心血管專家測評,證實該問卷具有良好的內容效度。在使用該問卷之前,先進行小范圍的預調查,并建立數據庫,證實該調查問卷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調查問卷共包括識別癥狀、使用救援醫(yī)療服務、知識掌握、態(tài)度以及控制5個方面,得分越高,說明患者的心臟病發(fā)作應對能力越好。調查問卷由患者自行或者口述完成填寫,調查員審核調查問卷填寫是否正確,回收問卷。采用數據錄入軟件Epidata,通過雙人雙錄的方式進行錄入并建立數據庫進行分析。
兩組患者入院時的識別癥狀、使用救援醫(yī)療服務、知識掌握、態(tài)度以及控制5個方面的測評結果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出院時、出院1個月以及出院3個月,5個方面的評測結果均顯著高于入院時及對照組對應時期(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心臟病發(fā)作應對能力測評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與入院時比較,bP<0.05。
冠心病是脂質代謝異常,引起脂質在動脈內膜沉積,逐漸形成斑塊,造成冠狀動脈狹窄,心肌缺血缺氧并產生一系列的臨床癥狀的疾病,可引起心肌的急性缺血缺氧而出現心絞痛、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甚至發(fā)生心源性猝死,對患者的生命安全構成嚴重威脅。在冠心病急性發(fā)作的早期,如果能夠及時就醫(yī),可通過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等手段,快速恢復心肌的供血供氧,迅速控制病情,改善患者的預后,降低患者的死亡率[7]。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經過健康教育后,各方面評測結果均顯著優(yōu)于入院時。健康教育可幫助患者及時發(fā)現疾病癥狀,提高早期就診的機率[8]。因此,實施有效的健康教育,對維護患者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有重要的意義。我國冠心病急性發(fā)作的醫(yī)療救援服務使用率較低,若要提高使用率則需要專業(yè)的院前急救措施保護,幫助患者更快獲得進一步??浦委焄9]。國外的研究顯示,經過相應的健康教育后,冠心病急性發(fā)作患者的醫(yī)療救援服務使用率可明顯增加[10]。
本研究中,觀察組采用“冠脈癥狀及早應對”健康教育,而對照組則采用常規(guī)冠心病健康教育,經過干預后,觀察組識別癥狀的能力顯著高于對照組,這說明“冠脈癥狀及早應對”健康教育可更有效幫助患者識別冠心病急性發(fā)作的臨床癥狀,這與汪雪玲等的研究結果基本一致[11]。說明掌握正確的冠心病相關知識,可幫助患者在疾病急性發(fā)作的時候,做出準確的判斷和決定,及早就醫(yī)[12]。觀察組經過“冠脈癥狀及早應對”健康教育干預后,相關知識的掌握程度顯著增加,且優(yōu)于對照組。趙秋利等的研究結果也證實了這一點[13]。提示老年冠心病患者心臟病發(fā)作時的態(tài)度可對其最終的應對決策構成重大的影響。在本研究中,觀察組患者的態(tài)度和控制方面均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這說明“冠脈癥狀及早應對”健康教育能夠提高患者的態(tài)度和控制水平??刂坪蛻B(tài)度兩個方面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患者的就醫(yī)決定,提高患者這兩方面的水平可提高患者就醫(yī)決定的準確性[14-16]。
綜上所述,對老年冠心病患者實施“冠脈癥狀及早應對”健康教育,能夠顯著提高患者發(fā)病時識別癥狀、使用救援醫(yī)療服務以及掌握知識的能力,提高其態(tài)度和控制的水平,幫助患者及早做出就醫(yī)決定。
[1]Mohammad FI, Awawdeh S,Saleh A,et al. Total Level of Serum Homocysteine in Males and Females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 of Different Age Groups[J].American Journal of Biochemistry and Biotechnology,2010,6(2):116-119.
[2]Barth J,Schneider S,Von Kanel R,et al. Lack of Social Support in the Etiology and the Prognosis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Psychosomatic Medicine,2010,72(3):229-238.
[3]Mooney LA, Franks AM. Impact of health screening and education on knowledge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risk factors[J].J Am Pharmac Assoc, 2011,51(6):713-718.
[4]Zhu L, Ho SC, Sit JWH,et al. The experiences of Chinese patients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J].J Clin Nurs,2012,21(3):476-484.
[5]中華醫(y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中華心血管病雜志編輯委員會.冠心病診斷與治療指南[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07,35(3):195-206.
[6]Dracup K, McKinley S, Riegel B,et al. A nursing intervention to reduce prehospital delay in acute coronary syndrome: 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J].The Journal of Cardiovascular Nursing,2006,21(3):186-193.
[7]Review: Enoxaparin during PCI is better than unfractionated heparin for reducing mortality in coronary heart disease[J].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2012,156(10):5-12.
[8]Chan CW, Lopez V, Chung JW,et al. A qualitative study of the perceptions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among Hong Kong Chinese people[J].Journal of clinical nursing,2011,20(7): 1151-1159.
[9]李紅霞,陳正英.老年冠心病病人的健康教育需求調查分析[J].臨床和實驗醫(yī)學雜志,2010,9(1):26-27.
[10]Allen JK, Dennison CR. Randomized Trials of Nursing Interventions for Secondary Prevention in Patients With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and Heart Failure Systematic Review[J].The Journal of cardiovascular nursing,2010,25(3):207-220.
[11]汪雪玲,徐麗華.“冠脈癥狀及早應對”健康教育對冠心病患者心臟病發(fā)作應對水平干預效果[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2,18(17):1997-2001.
[12]Cornally N, McCarthy G.Help-seeking behaviour: a concept analysi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ursing practice,2011,17(3):280-288.
[13]趙秋利,李金秀.急性心肌梗死高危者院前延遲行為意向測評量表的編制及信效度檢驗[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2,18(25):2981-2986.
[14]龍艷芳,李映蘭.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決定就醫(yī)延遲及干預研究現狀[J].護理研究,2010,24(32):2915-2917.
[15]張艷梅,薛晶.冠心病患者社區(qū)護理干預研究現狀[J].護理學雜志,2009,24(23):82-84.
[16]祝秋萍,周海蕓,陳惠娟.不同入院次數冠心病患者健康教育需求差異分析[J].護理學雜志,2008,23(17):6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