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等公民”與“二等公民”的理想國
7月30日,國務院公布《關于進一步推進戶籍制度改革的意見》,這被認為是戶籍制度改革全面推開的標志。
“建立城鄉(xiāng)統(tǒng)一的戶口登記制度。取消農業(yè)戶口與非農業(yè)戶口性質區(qū)分和由此衍生的藍印戶口等戶口類型,統(tǒng)一登記為居民戶口?!薄兑庖姟访鞔_了上述改革舉措,標志著我國“農業(yè)”和“非農業(yè)”二元戶籍管理模式將退出歷史舞臺。
“這次戶籍制度改革決心之大、力度之大、涉及面之廣、措施之實是前所未有的,”公安部副部長黃明說,但他隨后的補充顯示了與改革承諾相伴隨的謹慎,“與此同時,具體政策要根據每個城市的情況來決定?!?/p>
農業(yè)戶口、非農業(yè)戶口,隨著戶籍制度改革意見的落地,兩者界限沒有了,但兩個戶口簿背后的福利差別,會隨之消失嗎?
從1950年代起,中國建立起計劃經濟體制,以統(tǒng)購統(tǒng)銷政策為起點,從經濟上把農民固定在農村。之后,又輔助以嚴格的戶籍管理,在制度上限制人口自由流動。從此,中國逐步形成了城鄉(xiāng)二元社會。
戶口制度的輻射力量是驚人的,其背后逐漸附加了從社會保障到教育、醫(yī)療、公共服務等幾乎所有公民權益的城鄉(xiāng)化差異。城鄉(xiāng)之間建立起一種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基礎上的全方位不平等,由此也衍生了長期二元社會結構下城市市民的“一等公民”與農業(yè)人口的“二等公民”的社會地位。這種因戶籍而產生的身份差別是“世襲”的,吃“農業(yè)糧”的農村人與吃“商品糧”的城市人成為兩個階層。
不僅農村人的戶口不能進城,各個城市之間的戶口也不能流動,特別不能向待遇好的城市流動。不僅是不能流動到外地,就連本地也不能流動了,人在哪里,就是哪里的“奴仆和工具”。在戶口面前,無數人間悲劇就此上演,那些血淋淋的現(xiàn)實,就在昨天向我們發(fā)出嘶喊。
在過去的幾十年里,發(fā)生過太多因戶口而命運迥異的故事。三年自然災害時期,戶口有關生和死。改革開放后,因戶籍結不了婚、因為無法上戶口而摔死親生骨肉的事件時有發(fā)生。
一本50多歲的戶口本,深刻地改變了中國人的生活。對于普通人而言,它承載過希望,也禁錮過理想——戶口本在決定凡人命運的同時,也承擔了妨礙幸福的罪名。
自由遷徙是
公民的基本權利和自由
市場經濟制度天然要求遷徙自由。
戶口改變了中國,并不僅僅是城鄉(xiāng)二元對立的問題。上世紀80年代以后,一種潛在的流動一次次沖擊舊有的戶籍制度,但其微弱的力量并不足以撼動戶籍制度的牢籠。在一紙暫住證面前,孫志剛慘死;為了一個北京戶口,無數人一輩子絞盡腦汁,最終還是枉然;農村留守兒童越來越多,他們面臨的是教育缺失、社會倫理缺位。
有多少中國人變身為卡夫卡小說《城堡》的主人公K,面對近在咫尺的城堡,卻窮盡一生之力也進不去。
為了改變不合理的制度,我們付出太多。
終于有一天,城市向農民開放,卻變了模樣。人們終于拿到了那張紙,以全新的身份在城市“流浪”。當他們返回身去,曾經的家園和土地卻消失不見了……
任何人為的割裂都不叫和諧,任何有違公平的制度都不會長久。新的戶籍改革拉開帷幕,有時候,需要遠觀才明白什么是創(chuàng)造歷史,而順應民意消弭城鄉(xiāng)二元結構的做法,無須在歷史盡頭回望,就已經知道它已經創(chuàng)造了歷史。
我們回顧戶籍制度如何將帶入牢籠,展望新的制度帶給我們的美好前景。在戶籍面前,每個人都是平等的,似乎,唯有站在歷史的天空下,破除了人為藩籬的牢籠,我們才體會到,作為一個公民的權利和自由,在一個國家內自由遷徙是多么重要。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