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龍
中圖分類號:G633.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09-0037-02
新課程的教育理念是變學生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突出學生為主體,注重學生的發(fā)展。在教學過程中必須樹立以學生為本的觀念,教育學生學會學習、學會生存、學會做人。提倡學生自主的、合作的和探究式的學習。面對新教材,我們應該怎樣讓學生自主的學習呢?
一、尊重學生搭建課堂學習的良好平臺
課堂教學中,教師經(jīng)常忽略的一環(huán)是,要充分尊重學生的情感和人格,尊重學生的差異和個性,不能忽視任何一個學生。每個人,尤其是處于成長期的中學生,內心深處都是渴望得到尊重的。教師在實際課堂教學中,應該關注每一個學生,積極鼓勵學生站起來提問發(fā)言,甚至到講臺上講解,給學生創(chuàng)造輕松的學習體驗環(huán)境。教師應當認真傾聽學生的討論,不隨意打斷學生的發(fā)言,對學生的見解和想法不責備不苛求,努力建設和諧融洽的課堂氛圍,以贊許的眼光來搭建學生課堂學習的良好平臺。“以學生為主體”,就不能在教學中用老師的威嚴來教育學生、管理學生、傳授知識。這就要求老師在教學上必須營造民主教學、民主管理的氛圍,尊重每一位學生的人格尊嚴和價值,平等的對待每一位學生,以和藹的態(tài)度去感化每一個學生,以激勵的話語來鼓舞每一個學生,想方設法來打動學生們的心靈,這樣才能調動學生們的學習積極性,激發(fā)他們學習的動力,發(fā)掘他們的潛力。
二、提出問題喚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歷史學科的過去性使學生感覺比較乏味,而傳統(tǒng)觀點的誤區(qū)認為歷史課就是背背而已,又使學生對其難度認識不夠,所以不能引起足夠的重視。這就需要我們利用有啟發(fā)性的問題吸引學生。例如學習《動蕩的中東》一課時,向學生提問中東地區(qū)的矛盾有哪些?如何正確認識“歷史”這個因素有一定的難度,學生討論的效果不高,我抓住這個機會進行啟發(fā)提問,回顧了中東地區(qū)的歷史,引入四次中東戰(zhàn)爭,理解了歷史的因素。
除了精心設疑之外,我還鼓勵學生質疑。現(xiàn)代教育理論認為:“最精湛的教學藝術,遵循的最高原則就是讓學生自己提問題?!薄罢麄€教學的最終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正確提出問題和回答問題的能力。任何時候都應鼓勵學生提問。”在自主學習課堂中,我依據(jù)這一理論,大膽的鼓勵學生提問題。先提出一個實際問題,組織學生討論。在討論過程中采用競賽的方法鼓勵學生多提問題。
三、課堂上要培養(yǎng)學生們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必須想方設法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12~16歲的初中生,他們愿意聽樂于記形象性強的人物事跡和故事,所以教師在授課時就要充分利用這一特點,鼓勵學生自己復述歷史事件,調動學生積極性;然后老師再對歷史人物那鮮明而富有特色的個性進行描述,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鮮明、突出,這樣就把把簡單枯燥的文字變成生動具體的場面,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我在《三國鼎立》的教學中,我分別播放了“官渡之戰(zhàn)”“赤壁之戰(zhàn)”兩個戰(zhàn)役的短片,看完每個短片后都讓學生復述戰(zhàn)役的經(jīng)過并分析戰(zhàn)役中的關鍵人物,然后老師再對故事中的重點人物袁紹、曹操、許攸、諸葛亮、黃蓋、周瑜等進行刻畫,這樣不僅吸引學生,讓學生學得有趣,而且讓學生理解了這些關鍵人物在戰(zhàn)役中的作用 ,真正學到知識。
四、以動引他們,突出學生學習的主體性
課堂是學堂,學生要學會學知識,還要學會做人,學會生存,學會合作。當學生的主體作用發(fā)揮出來后,合作學習更成為一種需要,通過課堂內互動,讓不同思維在合作中碰撞,讓他們發(fā)現(xiàn)問題,激勵他們去探索,去創(chuàng)新。
在課堂上,學生能看懂、讀懂的教師就不要再講,否則就是浪費時間,學生能發(fā)現(xiàn)的教師不要點明,否則就是限制了學生的思維發(fā)展。教師應該信任學生,解放學生,調動學生,促進學生。讓他們自主學習,自己探索,自己創(chuàng)新。
五、學生分組討論合作學習也是調動學生積極性的好方法
課堂上死氣沉沉根本談不上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教學效果肯定不理想,要調動學生積極性必須搞活課堂,讓學生們動起來,特別是思維動起來。一般是把全班學生分成幾個學習小組,課堂上設計出個別特別的問題,先讓小組內部合作學習,進行討論、歸納、總結,然后再與全班同學進行分享。這樣就改變了以往課堂教學活動的死板,使每個學生都暢所欲言地參與學習。例如:我在《三國鼎立》的教學中,設計了“三國政權建立后,如果你是一國的皇帝,你首先想做什么?為什么?”的問題 ,讓學生分組討論、歸納、總結,然后讓每組的學生代表發(fā)言,最后老師根據(jù)學生歸納要點進行點評。但是這一教學方法需要注意的問題是,在課堂上把握一個“度”的問題,不能實行“放羊式”教學,老師必須得適當傾聽指導。
六、讓學生在學習中有成就感
人人都想成功,學生也不例外。學生們在學習中有很多的失敗,老師一旦無休止的指責學生的失敗,學生就會在長期的批評和自責中喪失了自尊和自信,形成了“我怎么也不行了”的錯誤想法,導致破罐子破摔的惡性行為,這樣必然會導致學生在課堂上不發(fā)言,不動手,甚至形成了厭學的消極態(tài)度。要讓學生在學習中有成就感,首先要求老師在課堂上對學生的觀點或行為少批評、多激勵、多鼓勵、多表揚,讓學生感受學習上的成就感、體驗成功的快樂。
在初中歷史的課堂教學中,只要做好觀念轉變,尊重每一個學生,適當?shù)卣{動興趣和激發(fā)熱情,這樣學生才能在歷史課堂中真正地“活”起來,才能構建一個寬松的學習天地和舞臺,改善歷史學科的教學與學習。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課堂是學習展示的平臺。我們必須給學生足夠的自主學習、探究合作的機會,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環(huán)境中主動參與,在學習知識的同時品嘗成功的喜悅。
(責任編輯 劉凌芝)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