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玉蘋
邏輯性地思維就是有過程、有步驟地思維,而語言是思維的外殼,作家把“心靈作品”以精確的文字組合成清晰可辨、且能表情達意的“物化文章”的過程,就是嚴密的邏輯思維活動過程。
一、從學生閱讀、寫作過程中反思邏輯思維訓練在語文教學內容缺失帶來的硬傷
以下是學生選詞寫話練習案例:
在一個響晴的冬天,它不像那些地方,它是溫晴的。那里的人住得很安適,地方很寬敞,那里的人氣色很好,肌膚是黃紅色的,那里的風景像一幅幅水墨畫,那里的草很軟,像地毯一樣,有澄清的湖,湖里的水藻顯得很綠,天空藍汪汪的。
這段文字,乍一看,有好詞、修辭,似乎寫得不錯。但細讀,讀出的是一團凌亂。句與句之間,內容之間沒有絲毫的合理的邏輯順序。
在句、段、篇的習作中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倒可以很好的解釋目前一些教學現(xiàn)象的根本原因。
學生自讀完一篇文章后,不能弄明白文章講什么或表達什么。是因為學生邏輯思維紊亂,無頭緒,理不清文章脈絡。
課堂上,學生回答問題時,常常只會用一兩個詞表達,不知如何把自己要回答的內容組織起來有條理的清晰表達出來。是因為學生的邏輯思維斷層。
學生作文思想混亂、跳躍,不是含混疏漏,就是重復累贅;前提對不上結論,文章說不到問題的中心。這是因為邏輯思維欠嚴密,其生成文章的能力也較差。
二、把邏輯思維訓練滲透在語文教學內容中的案例分析
1. 形成習慣性的閱讀邏輯程序
任何一個結論的得來都是有一個邏輯思維的程序。如,課文《看云識天氣》講究“言有序”“章有法“,是一篇邏輯思維清晰的范讀好文章。“理清思路,把握結構”這是本文顯性的教學內容,設計兩個思考題:1. 選擇題:從四個句子中辨析出哪句是本文的中心句,并說理由。2. 文章的結構如何?請從文章中找出相關的關鍵句來分析其思路。這兩道題其實隱含了另一隱性的教學內容——邏輯思維訓練。引導學生學會分析文章的結構,從文中搜集信息,并加以合理、科學、有序的邏輯推理,最后得出問題的結論或措施。
習慣性的邏輯閱讀思維形成后,就算閱讀篇幅很長的文章,如《最后一課》、《故鄉(xiāng)》等文,都能快速整理出思路脈絡。
2. 形成辨識的思考邏輯程序
畢淑敏《孝心無價》閱讀理解中有這樣一道題:
1. 作者不喜歡“苦孩子求學的故事”也不喜歡“父母病重在床,斷然離去的游子”,這是為什么?(用原文回答)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文選段:
1. 我不喜歡一個苦孩子求學的故事。2. 家庭十分困難,父親逝去,弟妹嗷嗷待哺,可他大學畢業(yè)后,還要堅持讀研究生,母親只有去賣血……3. 我以為那是一個自私的學子。4. 求學的路很漫長,一生一世的事業(yè),何必太在意幾年蹉跎?5. 況且這時間的分分秒秒都苦澀無比,需用母親的鮮血灌溉!6. 一個連母親都無法摯愛的人,還能指望他會愛誰?7. 把自己的利益放在至高無上位置的人,怎能成為為人類獻身的大師?我也不喜歡父母重病在床,斷然離去的游子,無論你有多少理由。地球離了誰都照樣轉動,不必將個人的力量夸大到不可思議的程度。在一位老人行將就木的時候,將他對人世間最后的期冀斬斷,以絕望之心在寂寞中遠行,那是對生命的大不敬。
題析:這道理解題看似簡單,但答對的學生不多。因其缺少邏輯思考推理的過程。
第一步是結合文題,提綱挈領,整體把握全文內容和主旨,其次是將題目回歸到原文的相應位置,根據題目要求瞻前顧后,篩選出所需的信息,直接選取或提煉加工成答案。如第一段較晦澀、復雜,可數句合并,確定重點。1句引題,2句事實,3、4、5、6、7句評價,扣文題,自然是6句最應合主旨的。
3. 形成嚴密的寫作邏輯程序
“選擇最少兩個詞,運用一組關聯(lián)詞,使用一種修辭,圍繞一個話題寫一段話”,這是我教授每一課所必需的教學內容。它除了可提高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語言的能力,還可提升學生寫作邏輯能力。
如以下一段有關“初中生活”的寫話練習參考示例:雖然初中生活只有短暫的三年,但是回首往事,我仍然難以忘懷:在美麗的校園里,我們就像一棵棵小樹苗,在老師的精心培育下,茁壯成長;課堂上,老師瀝盡心血傳授我們知識,我們心會神凝地聽講;課后,同學們討論問題,津津樂道。春華秋實,我相信在我們的努力下,一定會在中考中結出豐碩的果實。
此類寫話練筆篇幅短小,但結構嚴謹,思路清晰,語言、思想的層次分明。學生長期練習,可練就“文從字順、表情達意”的寫作功夫。
責任編輯 邱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