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來到哥本哈根中心的一家老人院。陪伴我的是一位丹麥女人,還有一個機器人。
外面下著傾盆大雨,我褲腿濕到膝蓋。房間內(nèi),暖氣開到最高。我擔心,自己可能就要冒蒸汽了。
這家養(yǎng)老院目前共有5個機器人。
“羅森伯格中心退休老人之家”是丹麥國營機構(gòu),副經(jīng)理安尼婭·韋斯特爾加德告訴我,“去年,政府給我們配置了機器人,作為試點。以前,政府都是出錢請清潔工,到每一家養(yǎng)老院、退休老人之家去搞衛(wèi)生,成本非常高?,F(xiàn)在,機器人承擔了一部份清潔工作,剩下的可以由老人自己以及他們的家人分擔。”
如果此刻你的眼前浮現(xiàn)出如《星球大戰(zhàn)》一般的北歐版C3PO機器人形象,請原諒我描述不周。老人之家里的機器人其實一點都不擬人,而是又矮又胖、有點像盤狀,大小和色拉盆差不多。
按下開關(guān)啟動,機器人可以感覺到房間內(nèi)的障礙在哪里,轉(zhuǎn)來轉(zhuǎn)去,吸走塵土,直到有人下令停止。安尼亞說:“機器人在我們這兒搞試點可以說是非常成功。最開始,我們用機器人清理老人們的臥室,但是,老人有時候會被絆倒。現(xiàn)在,等到晚上人都睡了,我們用機器人打掃客廳、走廊等公用地。機器人幫了大忙。”
與世隔絕
這項計劃在丹麥引起很大爭議。有人非常擔心,機器取代人,會加劇老年人與世隔絕的風險。也有人擔心,清潔工會被迫下崗,增加失業(yè)。
但是,也有人贊揚這會大大提高效率。他們認為,社會可以填補空缺:如果引進義工探訪體制,即便身邊都是機器,老年人也不會覺得孤單。再說,他們還可能喜歡有更多的隱私。
我在一間臥室中走訪了一位79歲的老人,他退休前是知識分子,留著如棉花糖一般的大胡子。房間里,墻上掛滿了色彩亮麗的現(xiàn)代繪畫,到處擺滿了書籍。
老人快活地說:“老年人原本就不應(yīng)該指望清潔工作伴,因為這本身就說明社會有問題。我有家人、有朋友,如果機器人來打掃地毯,沒問題?!?/p>
他探過身來、悄悄地說:“但是,我可不準機器人動我的書?!?/p>
自己動手
來了機器人清潔工,并不是羅森伯格中心退休老人之家唯一的變化。政府今年1月還推出新措施,旨在減少官僚主義、簡化工作程序。原來,新來的老人都要接受檢查、決定每個人需要的護理程度,現(xiàn)在,他們自動獲得每天182分鐘的護理時間,需要更多護理、必須首先提出特別申請。
安尼婭對這一變化感到謹慎樂觀。她說:“如果護士能有更多的時間去護理、同時政府也能節(jié)省開支,這當然最好了。但是,我們還在適應(yīng)過程中。我還不清楚新政策效果怎么樣?!?/p>
但是,另外一項措施收到了良好效果。丹麥首相托寧·施密特在新年演講中提議,老人在護理中應(yīng)該起到更大的作用、應(yīng)該幫助做家務(wù)。
安尼婭說:“我們這兒的老人餐后開始自己動手清理餐具,雖然只是小事一樁,但卻幫了大忙?!?/p>
聊完天,我們走進客廳。安尼婭把機器人放在地板上,按了一些按鈕,機器人立刻開始行動。
不管你喜不喜歡,地毯上,朝你飛奔而來的,可能也正是未來。
(編輯/唐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