鈕文新
改革過程中人們經常忘記改革的目的,而漸漸偏向了與西方技術接軌?,F(xiàn)在最常聽見的說法是:國際通行規(guī)則。這是中國改革中的一個重大誤區(qū)。所謂國際規(guī)則,其實就是美國規(guī)則,是它們核心利益的體現(xiàn)。中國要搞的市場化改革必須是以維護中國的核心利益為根本目標,這同時也是“中國特色”的具體體現(xiàn)。
我依然認為,中國經濟改革的核心是金融改革。因為,金融改革難度最高、牽涉面最廣,關乎經濟的方方面面。更重要的是,金融改革關系到中國國民經濟利益的保全和完整。
為什么這樣說?首先必須要理解金融的實質。如果說實體經濟是“固體”,那金融經濟就是“流體”。金融化、證券化過程,實際就是把“固體”轉化為“流體”的過程。一旦“固體”變成“流體”,“固體”資本所創(chuàng)造的財富就可以“悄無聲息地流走”。
金融還有另一個基本特征:效率極高。實業(yè)企業(yè)的商品周轉,相對于金融周轉過程不知道要慢多少倍。
當今世界的一個金融風氣就是“金融效率越來越高”。這到底是好事還是壞事?尤其是金融危機發(fā)生之后,世界各國都在思考這樣的問題。但中國好像是個例外。中國金融主管機構的認知是:美國是因為過高的金融效率出事,但中國恰恰是金融效率過低。不僅不需要減低金融效率,而且還應該提高。
為什么要強化中國的金融效率?適宜中國經濟特征的“金融效率”之度何在?中國金融監(jiān)管機構是否有人在研究這樣的問題?或許有,但目前還沒有見到或聽到過這方面的言論。
一定有人會譏諷這樣的說法。因為在他們看來,這種事情應該由市場決定。那應該是由商品市場需求決定、還是由金融市場需求自身決定、還是兩者共同作用的結果?因為它們的結果完全不同。美國就是以金融市場的需求決定金融效率,其金融杠桿率最高可達200倍,最低也有60倍。但這樣的杠桿率中國承受得起嗎?但我們卻看到中國的金融杠桿率越來越高。
表面上看,截至2014年第二季度,相對于121.0萬億元廣義貨幣供應量M2余額和28萬億元基礎貨幣余額,中國貨幣乘數(shù)不過4.32倍。但這是假象。因為,中國28萬億元的基礎貨幣有22.3萬億元被中央銀行以各種手段鎖定(法定存準等),實際供給到商業(yè)金融機構的現(xiàn)金M0余額只有5.7萬億元。M2相對于M0(流通中現(xiàn)金)的貨幣創(chuàng)造目前已經是21.23倍,這才是真實的金融杠桿率。
近年來,中國的金融杠桿率在不斷提高。這說明,中國金融正在趨于短期化,而且越來越不適合實體經濟的發(fā)展需求。市場現(xiàn)實也恰恰符合了這樣的判斷:中國貨幣投機越來越盛行,表明金融效率越來越高;但與之相對,實體經濟越來越沒錢,融資成本越來越高。這樣的金融狀況不可以再持續(xù)下去,因為它將導致巨大的金融風險,所以必須要降低金融自我循環(huán)的效率,增加金融服務于實體經濟的效率。我們需要的是為實體經濟服務的“慢金融”,而不是金融自我循環(huán)的“快金融”。我們不需要金融自我循環(huán)的高效率,因為它是破壞中國經濟的罪魁。
(作者系CCTV證券資訊頻道總編輯)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