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思禾
1.子路問君子。子曰:“修己以敬?!痹唬骸叭缢苟押??”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堯舜其猶病諸!” (《憲問》)
【解說】孔子講過:君子懷德。所謂君子,就是追求德性完善的人。所以,當子路問怎么做一個君子時,孔子回答說:君子要用恭敬嚴肅的態(tài)度來修養(yǎng)自己。子路很奇怪,難道就是這樣嗎?他覺得這太不夠了??鬃友a充說,修養(yǎng)自己從而對周圍的人有益。子路又追問,孔子就回答說,修養(yǎng)到最后,君子對所有人都有益。不過,這是最高的要求了,恐怕堯舜還為難??!子路層層追問,孔子一一作答,君子修己以成仁的品格越發(fā)清晰。
2.子曰:“君子不器?!保ā稇梿枴罚?/p>
【注釋】器,器物。
【解說】孔子說,君子不應該僅僅像一個器物而已。什么是器物呢?有專門用途的東西就是器物。比如鼎是烹飪用的,筆是寫字用的。對人而言,專注于某項技能而不及其他,那就像器物一樣了。我們現(xiàn)代社會教育偏重于培養(yǎng)專業(yè)技能,而不是人的德性通識。一個國家需要專門人才,但也需要有操守有通識的優(yōu)秀人才。君子不器,而貴在求道。在這個意義上,君子代表了中國古典人格的典范。
3.子曰:“質(zhì)勝文則野,文勝質(zhì)則史。文質(zhì)彬彬,然后君子?!?/p>
(《雍也》)
【注釋】質(zhì),內(nèi)在的質(zhì)地。文,外在的文飾。
【解說】本章孔子強調(diào)說,君子內(nèi)在的樸實與外在的文雅要統(tǒng)一起來。質(zhì),人的內(nèi)在品格樸實厚重;文,人的言談儀表優(yōu)雅得體。一個人太注重內(nèi)在,忽略了優(yōu)雅的風度,這是有缺憾的。反之,一個人華麗優(yōu)雅,卻沒有真實的道德感,這更不夠。孔子希望二者能夠統(tǒng)一起來,這樣作為君子就完美了。
4.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于比。”(《里仁》)
【注釋】適,音dí,一定。莫,不肯。比,音bì,執(zhí)守。
【解說】《論語》中幾次提到君子和義的關系。《里仁》篇講到“君子喻于義”, 《衛(wèi)靈公》篇講到“君子義以為質(zhì)”,《陽貨》篇講到“君子義以為上”,本章講到“義之于比”。義就是行事正當合理,沒有偏私??鬃诱f,君子在天下行事為人,沒有一定要做的,也沒有一定不做的,最關鍵的是與道義相守??鬃舆@句話可以作為我們的人生準則,時刻牢記。
5.子曰:“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保ā缎l(wèi)靈公》)
【注釋】諸,之于。求,要求。
【解說】在《論語》中,君子小人總是相對而言。君子一種表現(xiàn),小人另一種表現(xiàn)。這指的是社會精英和一般民眾的區(qū)別,也是有德者和無德者的區(qū)別。在今天,也可以理解為一個人有道德自覺時和沒有道德自覺時的不同表現(xiàn)。君子求諸己,就是事事從自己這里找原因,看看有哪些不足;小人求諸人,就是總看別人做得夠不夠,好不好。這里的君子小人之別,即儒家講的恕道,君子就是踐行恕道之人。
6.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保ā妒龆罚?/p>
【注釋】戚戚,憂慮不安。
【解說】有一次孔子的學生問他,什么是君子?孔子回答:君子不憂不懼。這一回答和本章可以相互佐證。坦蕩蕩是不憂不懼,長戚戚就是有憂有懼。為什么君子能夠內(nèi)心坦蕩,小人卻不能呢?孔子回答說:君子自我反省,沒有什么愧疚不安的地方,當然坦蕩蕩了。而小人汲汲于名利,患得患失,當然憂慮不安。拿今天的話說,心理健康的不一定是君子,但君子一定會心理健康。
7.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保ā蹲勇贰罚?/p>
【注釋】和,不同要素之間相輔相成。同,完全的一致。
【解說】君子和小人怎么處理和別人的關系呢?君子有德,故而能夠與人和諧相處,又不失自己的原則。小人則相反,一味與人保持一致,以至于丟掉了自己。和人相處是一件很難的事,古往今來都是如此。太近了不好,太遠了也不好;一味逢迎不好,一味特立獨行也不好。這里面有非常微妙的東西。和而不同是一條大原則,如何做到,這需要細細思量。
8.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jié)而不可奪也。君子人與?君子人也?!?/p>
(《泰伯》)
【注釋】六尺之孤,指幼小的君主。百里,方圓百里的國家。
【解說】曾子在孔門中以樸厚著稱,特重大節(jié)。他對君子的理解也是這樣。托六尺之孤,就是把一個危殆的政局交給一個人;寄百里之命,就是把國家的存亡交給一個人。遇到重大的關節(jié),不妥協(xié),不畏懼,能保持志氣,完成使命,這就是真正的君子吧!儒家認為君子最終是要承擔國家和社會的責任的。
【總結】
儒家認為,君子是一個社會的中堅力量。君子多了,國家就會有希望;小人多了,國家會有危機。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全社會的道德水準取決于少數(shù)有標桿意義的群體,這些人是整個社會的道德方向。如果官員、法官、教師失去道德,那遠比一般人群不講道德更可怕,因為這些人本來代表了社會的公義。社會精英把握住方向,整個社會就不會失去價值評判的能力,也就不會陷入冷漠和殘忍之中。儒家強調(diào)社會中堅的道德示范意義,提倡君子人格的養(yǎng)成,這實在是很深刻的觀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