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未君
十四、無益之益話收藏
收藏的好處常被人津津樂道。我是從集郵開始收藏的,曾在大學里講授《集郵學》課程。集郵有四益之說:“怡情、益智、會友、儲財”。怡情,指陶冶情操,郵票是藝術品,兼具圖案之美、工藝之美;益智是說增進智識,郵票涉及的知識面很廣,有“百科全書”之稱;集郵重在收集、研究,參加郵展,交換郵品,會友聯(lián)誼,也在情理之中;郵票是有價證券,紀特郵票限量發(fā)行,升值也是自然而然。遠的不說,1980年的庚申猴,8分面值,現(xiàn)已價值不菲,說集郵儲財也是可信的。
把集郵四益擴展成收藏四益,說收藏也是“怡情、益智、會友、儲財”的好事,相信也會得到認同。
歲月荏苒,馬齒徒增,隨著收藏體味的加深,我對這收藏之益,頗生出了一些異想。怡情之事,花鳥魚蟲、音樂書畫,均有怡情之益;益智之功,看書讀報、影視展覽、旅游探險,也都開闊視野,增進學問;說到交友,抽煙喝酒、上網(wǎng)聊天、打牌下棋,交友更方便,更自由;至于儲財升值,更不著四六,收藏品變現(xiàn)難,誰都清楚。買時就認為是寶,要說賣,比割肉還疼。哪像股票基金,甭管賠賺,想賣,鼠標一點,馬上套現(xiàn),那多利索!
收藏不僅這“四益”不彰,還有“四有”之難。收藏要“有識有膽,有閑有錢”,這是收藏的門檻,是基本條件。沒有相關知識,瞎貓碰死耗子,凈等著“吃藥”吧。有識沒膽,也會放過機會。沒有時間,便難以深入;沒有實力,也很難上臺階,上檔次。膽也可指心態(tài),沒有好的心態(tài),收藏不僅不是樂事,倒會成為一種煎熬。
瞧,這不閑的嗎?“玩物喪志”是一句老話。還有一句更甚的老話,叫“好古敗家”。見到一件心儀之物,茶飯不思,反側難眠,變賣家產,債臺高筑,這在收藏界稀松平常。張伯駒早年為收藏故宮流出的國寶,典房賣地,四處借貸,以致晚景凄涼?!锻虏⒉蝗鐭煛分袑懙剑核先思宜ツ瓴≈兀≡?,因級別不夠,又繳不起住院押金,被拒之門外。而張當年所捐國寶,其經濟價值怕買下10個醫(yī)院也不止吧。
人多愛說聚的快樂,散的愁苦不愿提起。殊不知,有聚就有散,聚得越多,散時越苦!藏品講究的是流傳有緒,而越是流傳有緒,每一次易手,多有些說不出的辛酸。常有一些文化名人的藏書流出來,對藏書者來說,那是節(jié)日。那大多是販書人論斤約著賣來的。前輩“黃金散盡為收書”,寶如拱璧,后輩不識此道,棄如敝履,這類連續(xù)劇不時上演著,而愛上收藏的人,誰有能保證不會成為劇中人哪?
原來收藏竟是無益之事。盛世收藏,不愁吃穿,才有如此休閑。收藏也確實是當不得吃,當不得穿,屬于精神消費?!安蛔鰺o益之事,難譴有涯之生?!边@又是句老話。雖則無益,又樂此不疲,這或許是無益之益。識得這益之無益、無益之益,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才算悟到收藏的一些滋味了?!捌返脽o為真滋味,方得生活妙吉祥”,收藏之道,亦可作如是觀。
十五、收藏也是一種游戲
收藏也是一種游戲。
是心靈的游戲,和兒時的游戲差不到那去。兒時當街戲水和泥給你的心靈愉悅,不比你現(xiàn)在花重金買來的瓷器給你的心靈愉悅差多少。前天去省博館長辦公室,有吳昌碩一幅中堂懸掛墻上。我說:館長大人掛的是真跡?先生說是復制品,并贈我一幅此真跡一等的復制品。而后闡述了復制品同樣可以欣賞的意見。其實我一直有這個看法。真跡固然神完氣足,好的復制品也可欣賞。特別是真跡價昂,大眾不得一見,復制品可成千上萬的印刷,有什么不好。所以我見好的畫冊也像寶貝一樣留著。收藏是最較真的事,在這一點上,最較不得真。再高妙的復仿品于真跡也有差別,關鍵是為了那萬分之一的差別你要付出千萬倍的代價,你是否付得起,是否值得付?
收藏還要有點八卦心理,說白了,也是一種游戲心理。比如一只銅墨盒(圖,山水墨盒),有上款。我收時是因為其刻得精美。圖文俱佳,價亦合理。偶有把玩,心清氣爽。后來學會了網(wǎng)上百度,就百度了一把,發(fā)現(xiàn)那上款和徐志摩的父親的字一樣。我少年時是迷過《再別康橋》的。于是和詩友開玩笑,說是大詩人家遺物。這頗有點八卦。常有收藏者居物自重,凡事都認為己是人非,就是少了點游戲心理、八卦心理。其實古人說得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收藏、考證是很嚴肅認真的事,恰恰在這一點上,別那么認真。特別是器物款識文字不確鑿、不豐富的,不可牽強附會。反過來說,器物上的信息足夠確鑿,或考證足夠嚴謹,能夠將猜測坐實了的,那也是常有的事。這也正是考證的魅力所在。拍賣會上常有寄托款的物品出現(xiàn),那可要仔細掂量。拍賣說明一般也寫得學問,說“或為”某某之物,緊接著就長篇大套地介紹這“或為”的文獻行跡名望等,你要以為“或為”是“就是”,也花了“就是”的價錢,那就冤大了。
收藏是一場游戲,是一場夢。說它是夢,是說它給人帶來的最大的收益是心靈的收益,是夢想,是人生的精神寄托,是希望;當然,收藏給人帶來的最大的煩惱也是精神的煩惱,是執(zhí)迷的困惑。收藏是和東西打交道的,東西是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的,收藏也是個過程。我見過許多收藏人,品味各有不同。其實,收藏的觀念決定了品味。而這個觀念的打磨,是要年年講月月講天天講的。是日課,是要經常打磨的,永有進步空間的。有一方閑章,印文是:“世上讀不盡者,書;造詣不盡者,人品?!标P于收藏的幾個基本的為什么,同樣也是讀不盡、造詣不盡的。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