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燁
摘要:勃拉姆斯是德國浪漫主義的巨匠,和巴赫、貝多芬齊稱為“3B”,為德國乃至世界的音樂發(fā)展都做出了重要的貢獻。與當時其它音樂家所不同的,勃拉姆斯被稱為是浪漫的古典者,在作品中表現(xiàn)了眾多的古典因素。鑒于此,本文從浪漫主義音樂談起,就勃拉姆斯鋼琴作品的古典因素進行了具體的分析。
關鍵詞:勃拉姆斯 鋼琴作品 理想因素 研究分析
一、古典主義向浪漫主義的傳承
古典主義和浪漫主義是音樂發(fā)展史上兩個最為重要的階段,兩者之間是一種傳承和發(fā)展的關系,更是一種音樂發(fā)展的必然。18世紀下半葉,在海頓、莫扎特和貝多芬三位古典主義音樂巨匠推動下,逐漸形成了一種對稱、理性和嚴謹的音樂風格,雖然其在形式上十分完美,但是卻使情感抒發(fā)受到了限制。而從當時的社會發(fā)展環(huán)境來看,伴隨著歐洲各國工業(yè)革命的完成,社會生產力極大豐富,由此帶來的人們思想上的變化則是:對于人的價值有了進一步肯定和明確。最先強調在藝術創(chuàng)作中抒發(fā)情感的是文學,當時的一些文學家,特別是詩人,經常喜歡在作品中虛構出一個場景,然后將自身的情感,傾注在這些場景中的人物身上。受到浪漫主義文學影響,一些音樂家如舒伯特、舒曼、肖邦等,也開始將更多的情感融入作品中,而且為了使情感表達更為充分,則對音樂形式方面進行了一系列創(chuàng)新,由此拉開了浪漫主義的帷幕??梢钥闯?,從古典主義向浪漫主義的發(fā)展,受到了多個方面的綜合影響,也是一個必然的過程。
二、勃拉姆斯鋼琴作品的古典性分析
首要需要明確的是,從古典主義向浪漫主義的發(fā)展,兩者之間更多的是一種音樂觀和音樂風格的變化,并沒有嚴格意義上界定和優(yōu)劣之分。古典主義音樂家可以創(chuàng)作出浪漫主義風格音樂作品,同理,浪漫主義時期的音樂家,也同樣可以創(chuàng)作出古典風格的作品。勃拉姆斯無疑是后者的代表,被稱為是浪漫的古典者。下文中,筆者將以勃拉姆斯的兩首代表作——《b小調狂想曲》和《g小調狂想曲》為例,對其中的古典性進行了具體的分析。
(一)曲式的古典性
曲式是整部音樂作品的骨架,對于音樂作品中風格有著決定性影響。從兩首作品的名字看來,兩首作品都叫做狂想曲,通常意義上來說,為了更好地表現(xiàn)這種狂想,創(chuàng)作者一般會選擇較為豐富和超前的曲式。但是在這兩首作品中,勃拉姆斯卻意外使用了古典調式。前文中提到,古典主義音樂講究對稱和均衡。作為其曲式來說,更像是一個架構,這個架構一旦被確立,所有音樂變化都要在這個架構中展開?!禸小調狂想曲》中,勃拉姆斯使用了奏鳴曲式,這是古典主義音樂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曲式結構,作品的呈示部、展開部、再現(xiàn)部和尾聲部四個部分十分調理和清晰,將整首作品有機分為了四個部分,卻不給人以孤立的感覺,四個部分還是組成了一個整體。《g小調狂想曲》中,則使用了三段式結構,ABA′三個部分有條不紊的徐徐展開,給人以完整和統(tǒng)一之感。雖然是兩首狂想曲,但是勃拉姆斯卻使用了古典的調式,僅從形式上來看,可以說是古典主義鋼琴音樂的典范之作。
(二)旋律的古典性
旋律是音樂的靈魂。在浪漫主義時期,旋律更是成為了音樂家們所重點關注的要素,并在多個環(huán)節(jié)上進行了創(chuàng)新,使旋律成為了情感的有力載體。而在古典主義音樂中,對于旋律是有著嚴格要求的,多數作品的旋律走向都比較平穩(wěn),多按照極進向前發(fā)展,最終結束在和弦的主音上。在勃拉姆斯的這兩首作品中,也表現(xiàn)出了這種特點?!禸小調狂想曲》中,整個旋律線條是由兩個對稱樂句共同組成的,兩者之間的交替出現(xiàn),共同推進著旋律的發(fā)展。而且這種交替本身,還為作品憑添了幾分活力?!秅小調狂想曲》中,則是一條旋律線的反復展開,即以一個音樂主題為基礎,所有的音樂變化都是圍繞著這個主題而進行的,這都是古典主義音樂的典型特征。
(三)主題的古典性
主題是音樂的主旨,音樂作品的主題一旦明確之后,所有的音樂創(chuàng)作都要繞圍繞著主題的表達而展開。一般來說,古典主義音樂的音樂主題在形式上都較為短小,且數量不多,與浪漫主義音樂的形式龐大、數量繁多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而勃拉姆斯的這兩首作品的主題,顯然是古典性的,兩首作品中,都采用了以小見大的形式,選取一個短小的、具有動力性的樂句為主題,然后用豐富的手法對其進行發(fā)展和變化。如《b小調狂想曲》中,開篇的第一句就出現(xiàn)了整個樂曲的主題,這不僅讓觀眾對后來的音樂發(fā)展有一些擔憂,但是勃拉姆斯卻憑借著自身精湛的技法,對其進行了不同的表現(xiàn),絲毫沒有單調和枯燥之感?!秅小調狂想曲》中,則將全曲中多次出現(xiàn)的三連音作為了主題,從而使整個作品的情緒更加歡快,音樂發(fā)展也有了持續(xù)的動力。
(四)調式的古典性
古典主義音樂中,所有的轉調都要和曲式特征相一致。如《b小調狂想曲》中,呈示部是g小調,展開部是d小調,再現(xiàn)部是c小調,而尾聲則又回歸到了g小調,這種T—S—D—T的調性變化,正是典型的奏鳴曲式調性布局,在古典主義的奏鳴曲中十分常見。《g小調狂想曲》中,運用了皮卡迪大三度,即不論之前的調性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最后都要終結于主調的大三和弦上,由此體現(xiàn)出一種結束感。這種處理方式因為被音樂之父巴赫所推崇,幾乎成為了古典主義音樂在調性變化上的標志特征。所以兩首曲子的調性布局都是在古典主義的創(chuàng)作法則之內的。
三、對勃拉姆斯鋼琴作品古典性的思考
通過對勃拉姆斯兩首作品的分析可以看出,勃拉姆斯確實是一個“浪漫的古典者”,其作品中充滿了各種古典主義因素。但是其又是一個浪漫主義風格的音樂家,那么兩者之間是不是相矛盾呢?答案是否定的,從音樂創(chuàng)作角度來說,浪漫主義音樂雖然強調情感的抒發(fā),但是如何抒發(fā)卻是一個需要理性思考的問題。換言之,就是將情感和作品更加有機地融合在一起,這種融合越緊密,越和諧,情感的表達也就越充分。對此很多浪漫主義音樂家都進行了不同的嘗試。如舒伯特,其善于在作品中營造出一個個意象,并選擇一個意象作為自己的化身,對于這個意象的描繪過程,也就是自身情感抒發(fā)的過程;又如舒曼,其在意識到自己具有雙重人格之后,便在作品中虛構出了弗洛列斯坦和約斯比烏斯兩個人物形象,一個冷靜沉穩(wěn),一個熱情大方,正是自己性格的真實寫照。而肖邦則將戲劇的結構融入到了鋼琴作品中,效仿戲劇的形式,為作品設置了開端、發(fā)展、高潮和結局,使情感獲得了淋漓盡致的抒發(fā)。而勃拉姆斯則從音樂形式上入手,在他看來,情感的宣泄是需要有一個載體和渠道的,否則就會陷入一個茶壺里煮餃子——有口倒不出的尷尬境地,而這些規(guī)整的古典主義形式,則像是一個個有序的河道,使情感得到了順暢的流淌。表面上看起來像是古典主義風格的作品,其實是一種舊瓶裝新酒和一種創(chuàng)新的浪漫主義音樂作品。這是勃拉姆斯的個人特色之一,也是其音樂創(chuàng)作上所做出的獨到貢獻。
綜上所述,浪漫主義時期之所以被稱為是音樂史上最偉大的一個時期,一個重要的原因就在于,該時期誕生了多位世界音樂巨匠和大量不朽的音樂作品,而且每一位創(chuàng)作者的創(chuàng)作理念不同,作品的形式和內容也不同,共同構建出了一個百花齊放的盛景。勃拉姆斯就是一位優(yōu)秀的代表。在崇尚情感表達的浪漫主義時期,勃拉姆斯并沒有盲從,而是進行了理性的思考,通過對古典形式的追求,為這些情感的激流架起了一條條渠道,反而使其流淌得更加流暢。其獨到的思考和創(chuàng)新精神,都是值得我們充分學習和借鑒的,本文也正是本著這一態(tài)度和目的,對其作品中的古典性進行了分析,以期能夠獲得對其作品更加深刻而本質的認識。
參考文獻:
[1]李文正.浪漫音樂的反叛者——勃拉姆斯[J].藝術百家,2005,(05).
[2]李金菁.淺析貝多芬鋼琴奏鳴曲的演繹風格[J].滄桑,2010,(04).
[3]程超.初探李斯特與勃拉姆斯鋼琴狂想曲的民族性和交響性[J].北方音樂,2011,(03).
[4]于盼.古典主義與浪漫主義交響曲的比較[J].商業(yè)文化(學術版),2008,(09).
[5]楊小麗.淺談勃拉姆斯鋼琴變奏曲的創(chuàng)作風格[J].藝術教育,2011,(0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