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淑梅
摘要:歌唱是一種生活,從它的本源來講,它是人們感知世界、觸景生情、見物思人等具體生活場景、生產(chǎn)實踐中情感、情緒的表達,或喜或悲,或哀或怨,或怒或樂。從我國悠久文化中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jīng)》、三國時曹操著名的詩作《短歌行》,及至唐詩宋詞等在當時興盛至極的文化產(chǎn)品,無不以歌唱的形式在當時流行。歌唱更是一門藝術,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只有通過系統(tǒng)、持久、科學的訓練,才能使歌唱有美感、愉悅和享受。要達到這樣的水準或境界,成為一名優(yōu)秀的歌者甚至歌唱家,絕大多數(shù)人要通過接受專業(yè)的聲樂教學才能實現(xiàn)。一個優(yōu)秀的歌者應該用悅耳的聲音、清晰的語言、適合的節(jié)奏來表達真實的情感。本文從歌唱的基本功,即姿勢、呼吸、發(fā)聲、吐字四個環(huán)節(jié)對聲樂教學略作探析。
關鍵詞:聲樂教學 基本功 姿勢
一、歌唱的姿勢
歌唱發(fā)聲時的站姿很重要,正確的姿勢可以給人美感,還有利于歌唱時的發(fā)聲和歌曲的情感表現(xiàn)?!白藙菔呛粑脑慈粑前l(fā)聲的源泉”,良好的歌唱姿勢不但是發(fā)聲時發(fā)聲器官能得到正常的發(fā)揮,而且有利于我們運用科學的發(fā)聲方法。正確的姿勢是:兩腿放松與雙肩平行,自然站立,面部保持一種積極向上的狀態(tài);頭要正,眼睛平視前方稍高的位置,兩肩放松,雙手自然下垂,胸微向前挺起,腹部微微收起。女生可以用丁字步站姿;男生兩腳自然分開,與肩同寬就可以。在平時教學中,經(jīng)常會發(fā)現(xiàn)有的學生出現(xiàn)端肩、鎖肩、上身不松弛,或低頭、歪脖、歪嘴、皺眉、全身僵持、面部緊張等現(xiàn)象,這需要老師正確引導,及時糾正,有意識地克服或避免平時養(yǎng)成的不良習慣。最簡單的辦法是多看鏡子,以便隨時糾正自己的不良站姿。當然這些方法只適合用在練習和教學過程中,實際舞臺表演與日常學習訓練密切相關,但其內(nèi)涵和形式更加豐富多彩,在此不再贅述。
二、歌唱的呼吸
呼吸是每個人的生理本能,在身心平靜的時候呼吸并不是一件難事,只要隨意把橫膈膜慢慢地輪流做收縮與放松的動作,就能供給我們所需要的空氣。但歌唱的呼吸是一種有意識、有控制的呼吸,它比我們生活中的呼吸要夸張一些,起伏很大。通常說“練歌就是練氣吸,誰學會了呼吸誰就學會了歌唱,好的聲音一定要有好的氣息支持”,那些實力派歌手和有知名度的歌唱家無一不是如此。在聲樂教學中,我們經(jīng)常強調(diào)吸氣不能出聲,胸自然挺起,兩肋向外擴張像張開的翅膀,只有如此,才能在歌唱過程中形成飽滿流暢的氣息。
長期以來,在聲樂教學界形成的輔助歌唱的呼吸法有四種:鎖骨呼吸法、胸式呼吸法、腹式呼吸法、胸腹式聯(lián)合呼吸法。通過多年的聲樂教學實踐,筆者覺得胸腹式聯(lián)合呼吸法是最好的呼吸法,因為它是唯一可以吸入大量氣息而又不會引起胸腔緊張和身體任何一個部位不適的呼吸法,尤其是對于初學者不會引起端肩、鎖肩、上身發(fā)緊等不良現(xiàn)象。它的特點是:吸氣時橫膈膜下降,胸腔底部向下擴張,同時兩肋向周圍擴張,空氣由鼻吸入肺,使胸腔全面擴大,自然挺起。這種呼吸法說起來很簡單,但要熟練、恰當?shù)剡\用到聲樂訓練中并不容易,需要一個長期訓練的過程,其最簡單的訓練法就是“聞花香”,用鼻慢慢地深吸氣,感覺腹部擴張上升,停止吸氣兩秒鐘,這時腹部仍然是擴張的,再將氣慢慢呼出,腹部隨著氣息的呼出而慢慢收縮。在吸與呼的過程中,我們很容易體會到胸部、腹部的上下運動。以此促使氣沉丹田、“沉于底”,從而為歌曲的表達、演唱凝聚良好的、充足的氣息支持。
三、歌唱的發(fā)聲
歌唱的發(fā)聲練習是一種綜合性基本技能訓練,它包括兩部分內(nèi)容:一是發(fā)聲方面的訓練,即我們經(jīng)常所說的單純的練聲。二是演唱方面的訓練,即我們在聲樂課上的歌曲練唱。因此,歌唱的發(fā)聲練習是學習歌唱技能必須進行的基本功訓練,是聲樂學習最基本、最基礎的練習。訓練時一定要有計劃,循序漸進,持之以恒,科學練習,不斷提高。例如對于初學者,首先用“u”母音來練習,打開喉嚨,穩(wěn)定喉結(jié),再選用單母音做長音慢速練習,鍛煉橫膈膜對歌唱的支持力量,這樣有利于學生辨聽自己的發(fā)音狀態(tài),最后再根據(jù)每個學生的音色、音高、音韻寬度等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發(fā)聲練習,循序漸進地進行訓練,以達到提高歌唱的能力。
對于初學的學生來說,往往缺乏對正確聲音的鑒賞能力,分不清什么是正確的聲音,什么是錯誤的聲音,所以對與初學聲樂的學生我們不主張他們自己獨自練聲,最好在老師的陪同下進行科學發(fā)聲練聲。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因為其聲音經(jīng)過變聲期后會發(fā)聲很大的變化,或暗或明或?qū)捇蛘茈y早早預測,其發(fā)聲練習要遵循孩子的年齡特點、生理特點、心理特點,有針對性地設計練聲曲進行教學,同時要兼顧好兩方面的問題,既要科學練聲,還要保護其嗓音,切不能急于求成,過早地為他們定型劃分類別。
2012年的6月,筆者有幸聆聽了著名歌唱家馬秋華老師的聲樂講座,她說:“什么是歌?什么是唱?為感動而歌,為情感而唱,不能只歌不唱,也不能只唱不歌”。因此,既是單純的發(fā)聲練習也要有強弱、力度、速度、音量大小等的變化,運用到歌曲演唱中,要唱得有激情、有表現(xiàn)力。除了“為感動而歌,為情感而唱”外,歌唱的發(fā)聲練習還要善于動腦,善于聽辨,分析自己的不足,借鑒他人的長處,這樣才可以有大的進步。
四、歌唱的吐字
歌唱不同于器樂演奏,它在音樂進行的同時還包括著語言的表述,它是由曲調(diào)和語言共同表達同一種思想感情的藝術形式。歌唱中的吐字一般分為字頭、字腹、字尾三部分。作為一名歌唱演員,一定要注意用聲音技巧和準確的吐字、咬字,清楚地表達歌曲的內(nèi)涵給觀眾,通常我們用“字正腔圓”來概括歌唱的標準。在咬字時一定要注意字的起音,字身的保持和字尾的歸韻。歌唱中的語言比生活中的語言要夸張積極一些,它需要足夠大的腔體,適合的氣息和高位的聲音作保障。正確熟練地掌握咬字吐字技巧,不僅是為了把字音準確、清晰地傳達給聽眾,更重要的是咬字和吐字與歌唱發(fā)聲相結(jié)合,達到“字正腔圓”、“聲情并茂”的歌唱效果。
總之,聲樂是集文學、音樂為一體的藝術。要獲得悅耳動聽的歌聲,給人以美的享受,必須經(jīng)過一個嚴格的訓練過程,沒有捷徑、沒有速成,一定要有專業(yè)的老師指導,才能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