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麗芳
中國夢與革命傳統精神有著內在聯系,實現中國夢必須弘揚革命傳統精神。
一、實現中國夢與革命傳統精神的內在聯系
2012年 11 月 29 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觀“復興之路”展覽時提出了“中國夢”的理念。3個月之后,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閉幕會上,他說:“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就是要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既深深體現了今天中國人的理想,也深深反映了我們先人們不懈追求進步的光榮傳統”“全國各族人民一定要弘揚偉大的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不斷增強團結一心的精神紐帶、自強不息的精神動力,永遠朝氣蓬勃邁向未來”。 這就明確闡釋了中國夢的基本內涵:國家富強、民族振興和人民幸福是中國夢的根本內容,是代代中國人不懈追求的目標。為了達到這個目標,弘揚民族精神必不可少。弘揚民族精神,既要弘揚中國古代以來形成的勤奮、團結、向上的民族精神,更要大力弘揚近代以來中國人民在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實現國家富強和人民共同富裕的歷史進程中形成的偉大的民族精神。而中國共產黨在領導各族人民進行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偉大實踐中,形成的愛國主義、改革創(chuàng)新、走群眾路線等許多優(yōu)良革命傳統,則都是中華民族精神的發(fā)揚光大,是中華民族長期形成的民族精神在當代的新表現,它為中華民族精神增添了富于時代精神的新內涵,使中華民族精神進入了一個嶄新的發(fā)展階段。中國革命傳統精神是實現中國夢的前提和基礎,實現中國夢必須繼承和發(fā)揚中國革命傳統精神。
二、繼承和發(fā)揚中國革命傳統精神
愛國主義精神。愛國主義精神是中國革命傳統精神的核心。從古至今,中華民族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靈魂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中華民族之所以能夠歷經磨難、飽經風霜而依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靠的就是從愛國主義精神中激發(fā)出來的強大凝聚力、戰(zhàn)斗力;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夠領導全國各民族人民不斷奪取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新勝利,就是因為始終高舉中華民族偉大旗幟,用愛國主義激勵人們不斷奮斗。正如毛澤東同志所說:“我們中華民族有同自己的敵人血戰(zhàn)到底的氣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礎上光復舊物的決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在中國共產黨成立后,我黨培育并形成的革命傳統精神,極大地拓展了愛國主義的內涵,使中華民族展現出了嶄新的精神風貌。
在革命戰(zhàn)爭中,經過艱苦的環(huán)境歷練,我們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革命精神,如:堅定信念、艱苦奮斗、實事求是和勇于創(chuàng)新的井岡山精神;堅忍不拔、自強不息和勇往直前的長征精神;自力更生、艱苦創(chuàng)業(yè)的延安精神;敢于斗爭、敢于勝利的進取精神,依靠群眾、人民參與的民主精神以及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和艱苦奮斗的西柏坡精神等等。它們是中華民族愛國主義優(yōu)良傳統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發(fā)展與創(chuàng)新,促使中國革命最終取得成功,并成為我們不斷進步的重要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新中國成立以后,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人民以極大的熱情投入到了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建設進程中,用血肉之軀再建中華之輝煌。在這個艱難的歷史過程中,中國人民堅持集體主義,團結一致,勤奮工作,形成了多種具有實踐意義的愛國主義精神。如:抗美援朝精神、鐵人精神、焦裕祿精神、雷鋒精神、女排精神、孔繁森精神、抗洪精神、抗擊非典精神、青藏鐵路精神、載人航天精神等。大力弘揚愛國主義精神,不僅能夠激發(fā)每一位中華兒女的愛國情懷,最大限度地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而且還能形成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實現中國夢的巨大精神動力。
改革創(chuàng)新精神。改革開放以來,我們?yōu)榱藢崿F當代中國的發(fā)展進步,逐步解放思想,改變觀念,解決影響發(fā)展的體制弊端,極大地發(fā)展了社會生產力,創(chuàng)造了舉世矚目的發(fā)展成就,形成了以改革創(chuàng)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事實雄辯地證明,改革創(chuàng)新是激勵我們在時代發(fā)展中與時俱進的精神力量,是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不斷開拓進取的不竭動力。
改革創(chuàng)新精神就是革故鼎新、獨立自主、艱苦奮斗、與時俱進,就是敢為人先、解放思想、銳意改革、敢闖敢干、開拓創(chuàng)新。在改革開放的實踐中,勞動人民群眾經歷并學習了很多新東西,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思想日益理性成熟,中國人不再像以前一樣盲從迷信,而是以實踐作為檢驗真理的標準,取得了重大進步和巨大成績。為了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進一步發(fā)展,為了使改革開放事業(yè)有新的成績和突破,為了實現中國夢,就必須以改革創(chuàng)新的精神,來正確引導人們的時代精神,推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建設。
改革創(chuàng)新精神是從歷史到當代的延伸與變革,是從民族到世界的不斷擴大。中國發(fā)展離不開改革創(chuàng)新精神,改革創(chuàng)新是中國精神的主旋律,始終鞭策我們在改革開放中不斷進步。
群眾路線的指導精神。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夢歸根到底是人民的夢,必須緊緊依靠人民來實現,必須不斷為人民造福。”堅決貫徹黨的群眾路線,是實現中國夢的必要前提和切實保障。中國夢始終與人民群眾息息相關,貫徹我黨從革命戰(zhàn)爭年代以來形成的群眾路線,真正依靠人民群眾的智慧和力量,我們就一定能夠把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yè)不斷推向前進,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提及“中國夢”,很容易讓人聯想到“美國夢”。而比較中國夢與美國夢,我們就會發(fā)現,它們之間最大的不同在于美國夢強調個人奮斗和金錢成功,而中國夢強調個人命運和國家是一體的。追溯近代以來中國人的追夢史,其實就是中國共產黨帶領全體人民自立、自強、追求幸福的歷史。在中華民族獨立和解放過程中,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中,黨的群眾路線的指導精神始終發(fā)揮著重要作用。
習近平總書記在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的講話中指出:“生活在我們偉大祖國和偉大時代的中國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機會,共同享有夢想成真的機會,共同享有同祖國和時代一起成長與進步的機會。有夢想,有機會,有奮斗,一切美好的東西都能夠創(chuàng)造出來。全國各族人民一定要牢記使命,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用 13億人的智慧和力量匯集起不可戰(zhàn)勝的磅礴力量?!比嗣袢罕娛菤v史的創(chuàng)造者,是真正的英雄。他們是社會發(fā)展的力量和源泉,是推動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主體力量和根本動力。深入貫徹黨的群眾路線,必須堅持“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通過施以科學的組織程序和激勵機制,最大限度地調動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為我們的偉大事業(yè)提供最堅實的群眾基礎和不竭動力。建國以來尤其在改革開放的新時期,在基層民主政治生活的發(fā)展中,我黨不斷豐富著聯系群眾、服務群眾的途徑與方法,切實增強了我黨的凝聚力和創(chuàng)造力,提高了我國的社會生產力。在當前新形勢下,我們更加應該深入貫徹黨的群眾路線,不斷推進改革創(chuàng)新,使廣大人民群眾通過靈活多樣、切實有效的渠道投身到社會主義各項事業(yè)的建設中,為實現中國夢而共同努力奮斗。
(作者單位:湖南工業(yè)大學思政部)
責任編輯:劉秉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