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來
“圍城”這個“城里人想出來、城外人想進去”的外來名言,據最地道的解釋,其實應該就是專講情感的俚語;就像我們說“一蟹不如一蟹”,一定跟吃河鮮無關。民國時的著名小說《圍城》里,作者就借一個怪哲學家的嘴說過,這是來自羅素引用的一句英國古話,把結婚比作金漆的鳥籠,籠子外面的鳥想住進去,籠內的鳥想飛出來;所以結而離,離而結。
想逃出來的人想離婚,我實在不能描摹那種情感。盡管筆者同齡人結而離離而結的已不在少數(shù),但是窗外人窺不到屋內景致,實在不知道想離婚的人,都想些什么——所以這里只能寫些那半邊的“圍城”:想沖進去、想結婚的人——
話說,這么描述也未必準確;這半邊的“圍城”,是那些想讓我們沖進去、想讓適齡、大齡們去結婚的父母們。他們是怎么想,甚至怎么做的,是一些很有趣的風景。遠的不說,今年1月14日,《墨爾本日報》頭版整版刊登了一則《給兒書》:“爸媽再不逼你結婚了,今年回家過年吧”,瘋傳互聯(lián)網。那位遠在中國廣州的慈母通過各種方式聯(lián)系到《墨爾本日報》刊登這條消息勸兒回家過年,慈母之心令人唏噓。兒子因被逼婚逼得太緊躲在了大農村不與家人聯(lián)系。這種把苦澀的玩笑開上國際的例子,實在是一百年后文學史必談的掌故。
但是今天看我輩的爸媽,未必比一百年前那些操心逼婚的父母來得高明,未來估計也超不過這種格局——歷史在時代的浪濤中未嘗有過改變——不過是一些“不孝有三、無后為大”的擔憂吧;甚至“無后為大”,現(xiàn)在開始退步成“不婚為大”了。
還有一個帖子讓人頗有些感慨,是一位母親與剛找到女友的兒子之間的對話,讓我們看清了那位躲在墨爾本村莊里的單身漢之所以單身,抑或是情感性對立的存在,大略是有其來由的。
“她多大了?1987年的?比你大兩歲娶這么大個姑娘回來當媽啊?”“她現(xiàn)在在哪工作?在上海?在上海你想怎么樣,是你過去還是她過來?你過去?你長本事了?。筐B(yǎng)你這么多年白養(yǎng)了?”“她爸媽是干嗎的?××局長?咱可不高攀這種人家!”
這組對話之中,母親對兒子介紹的女友的各種否定與否定之否定,句句在理,卻又句句害人,像是握一把只有刃沒有柄的刀;彼此都受傷,《老子》說的“曲則全、枉則直”的道理,現(xiàn)在對這些中年婦女是不起作用的。我敢肯定上面那位躲在墨村不肯回家的娃,必也有經歷過這個階段。我們盡可以怪這位母親不討人、不討自己孩子開心,自然會一步步咽下苦果,因為似乎只有挑剔人的失望,從來沒有放任者在乎的道理——逼婚最緊最絕望的父母,往往是開始管得嚴、查孩子對象如審賊。
當然,我們也是有不那么泄氣的模范家長,只是有時候未必是父母罷了。我就很喜歡《紅樓夢》里老太太史老太君說給薛姨媽和一大家子媳婦、其實也是說給寶玉和黛玉聽的話:你如今也聽著,不管他根基富貴,只要模樣兒配得上,就來告訴我。就是那家子窮,也不過幫他幾兩銀子就完了。只是模樣兒性格兒難得好的。
有這樣的奶奶、家長在,我等大好青年,怎么會等到大齡還沒個著落——可惜、可悲了現(xiàn)在的一些孩子。臺灣斯斯文文的蔣勛先生,曾給少婦上課講《紅樓夢》,告訴她們嫁入豪門以后怎么言談舉止,上面賈母那句,大概是在比較高級的教程里面的吧。
(楊大義薦自《廣州日報》)
責編:水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