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歲老漢傳承雷鋒精神
本報訊:3月4日,在毛澤東提詞“向雷鋒同志學習”51周年就要到來的頭一天的一大早,現(xiàn)年80歲的抗美援朝老戰(zhàn)士、在本村村頭路邊設“舍茶齋”23年的河南省鄢陵縣安陵鎮(zhèn)于寨村村民周群政,開始了新一天的生活。
“活著,就是為了使別人過的更美好。”雷鋒的話,周群政一直牢牢的記在心里。也正是雷鋒的這句話,也正是雷鋒精神的鼓舞,才使他堅定了23年舍茶不止并要堅持到老的決心。
3月4日早上,周群政在“舍茶齋”門頭的上方懸掛了“向雷鋒同志學習”的橫幅,把平時喝“茶葉棒”改為喝兩天“信陽毛尖”和“鐵觀音”,他還拿起別人從電腦上給他下載的有關(guān)雷鋒的資料進行閱讀,盤算著如何利用給客人倒茶的間隙宣傳雷鋒精神等。
周群政的大兒子周朝云說:“父親學習雷鋒、宣傳雷鋒、發(fā)揚雷鋒精神的做法,我們?nèi)胰硕己苤С?。?/p>
(通訊員:陳寶亮)
汝州市老干部大學新學年開課
本報訊:3月6日,是河南省汝州市老干部大學2014學年開學的日子。伴隨著160余名學員整齊嘹亮的合唱《東方紅》和校歌《我們是老干部大學學員》,市老干部大學新學年第一課如期開課。
學校名譽校長、老領(lǐng)導李三昌在課堂上,組織全體老干部學員學習了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體學習時關(guān)于《把培養(yǎng)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凝魂聚氣強基固本的基礎工程》的講話,學習傳達了中國關(guān)工委﹝2013﹞22號《關(guān)于學習宣傳貫徹中共中央辦公廳<關(guān)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意見>的通知》等文件精神,并就全市關(guān)工委系統(tǒng)在廣大“五老”中開展“十個一”活動和“中華魂”(放飛夢想)讀書活動等工作進行了宣傳、號召、安排和部署。
李三昌號召廣大老干部學員始終堅持學習不放松,活到老,學到老,思想改造到老,自覺樹立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時時處處起到模范和表率作用,為家庭、為社會、為青少年教育、為中國夢的早日實現(xiàn)奉獻晚年余熱。
(通訊員:張帥鋒)
疼愛留守娃的癡心人——秀萍和禹城市宏禹留守兒童學校的故事
她沒有讀過幾年書,卻辦起了愛心學校。這個學校從建校到現(xiàn)在,共培養(yǎng)教育過留守兒童600余人。她和學校孩子們的故事很感人……
一張卡,一碗湯,“一對一”
為了呵護留守兒童稚嫩的心靈,昝秀萍為每個孩子建立了心理輔導的記錄卡,詳細記錄了孩子們階段性的行為表現(xiàn)。通過卡上的不同變化,有針對性的輔導。
昝秀萍說:“孩子吃的好,才能穩(wěn)得住,才能把學校當成家?!睂W校的廚房和宿舍是她每天必到的地方。學生們一日三餐,都是她親自定菜譜和主食的品種。學校用餐的特色——每餐一碗湯,玉米粥、大米粥、雞蛋湯、綠豆湯等輪流上餐桌。
小萌剛到校時看誰都怯生生的,昝秀萍就時常拉著她的小手,變著法子找話題聽孩子訴說。有時昝秀萍晚上還把孩子攬到懷中睡覺。在昝秀萍身邊,小萌體會到了溫暖,臉上漸漸有了笑容。昝秀萍又讓其他小朋友主動與小萌說話、做游戲。在集體氣氛的感染下,小萌很快融入了學校這個大家庭,而且還突顯了出眾的音樂舞蹈才能,成了學校的文藝骨干。這就是昝秀萍“一對一”地關(guān)注重點孩子的例子。
從“我恨你們”到“我想你們”“我愛你們”
對初入學校的孩子,昝秀萍總這樣問:知道爸爸媽媽干什么去了嗎?孩子回答:打工去了。問:你想他們嗎?不少孩子竟生硬地回答:他們只知道外出掙錢,從來不管我。我恨他們!
孩子太小,他們需要的是父母的關(guān)愛,對于父母為生活而奔波的艱辛還不能理解。如何打破孩子與父母心理上的隔閡,昝秀萍有自己的“訣竅”——用愛引導。向孩子們展示農(nóng)民工辛苦勞作、春節(jié)頂風冒雪返鄉(xiāng)的圖片,加上老師的講解,讓他們心中有自己的爸爸媽媽。讓孩子通過講述、寫作文、繪畫等方式,把爸爸媽媽對自己的愛表達出來。
學校設有“親情電話”,方便孩子與在外打工的父母進行親情交流。孩子學會了關(guān)心,才能真情地愛爸爸媽媽。孩子在電話一頭說:“我想你們,請你們注意身體,我會好好努力的!”昝秀萍說,她最高興的是,看到孩子知道如何正確地表達對父母的愛。
150萬元建個學校,10萬元成了每年的“大窟窿”
昝秀萍咬緊牙根,下定決心要建一所高標準的留守兒童學校。她傾盡多年的積蓄,又貸款100多萬元,頂著來自家庭的巨大壓力,花了150萬元為孩子們建起了教學樓。樓房建好了,校園整理好了,可內(nèi)部設施的配備仍需一大筆資金,她又多方籌措。為了在設施上既節(jié)約資金又能保證質(zhì)量,昝秀萍親自跑廠家、轉(zhuǎn)市場。她嗓子啞了,人累瘦了,學校卻亮亮堂堂地建了起來,孩子們搬進嶄新的教學樓,心里樂開了花,可昝秀萍一家則只好蝸居在一處原來作為倉庫的舊房子里。
對于以前做生意的昝秀萍來說,她舍棄了很多。學校每個學生每學期只收180元的培養(yǎng)費,需要寄宿的,每學期僅收1300元,家庭狀況實在困難的,費用全免。各種開銷加一塊兒,收上來的那點兒學費不但補不了這個無底洞,每年還要往里倒貼10萬元。
在昝秀萍眼里,看著“野孩子”變成了“好孩子”,看著每棵小樹都成材,她任何的委屈,任何的煩惱,都煙消云散了。正是有了像她一樣的好心人,留守兒童才有了更多的幸??鞓?,有了更多的歡聲笑語……
(文/馮 東)
(單位:山東省關(guān)工委辦公室)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