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靜波
廣東省深圳市龍崗區(qū)教師進修學校校長,高質量學習創(chuàng)始人
成長于教學一線、服務于教學一線的實戰(zhàn)型教師培訓師
目前,各地教育行政部門正在推行校長輪崗制度,試圖通過這項改革破解當前教育公平的難題。但是,這一新舉措,卻引發(fā)了校長、專家甚至社會各界人士的爭論,大家對其褒貶不一。在此,我也想對校長輪崗制發(fā)表一些自己的看法。當然,這些看法都是思辨的結果,尚未經過實證的檢驗。
我分析,這個政策的制定,可能基于以下四個方面的假設。第一個假設是,一個好校長就是一所好學校,因此,當一個學校辦不好時,就派一個好校長去。第二個假設是,一個區(qū)域內校長辦學水平參差不齊,優(yōu)秀校長資源有限,所以“好校長”要輪崗去提升“差學?!钡霓k學水平。第三個假設是,校長就像行政官員,通過輪崗能防止腐敗,換句話說,即套用行政辦法來管理教育。第四個假設是,輪崗很簡單,只需行政部門一紙命令,與其它相關利益群體無關系。
這四個假設真的成立嗎?
第一個假設,稍加分析后是會發(fā)現問題:一是“好校長”去了“差學?!保湓瓉砉芾淼摹昂脤W校”怎么辦?還能繼續(xù)“好”下去嗎?二是“好校長”去了“差學?!?,就一定能辦好嗎?要知道,一所學校辦學水平欠佳,往往是由歷史原因、資源問題、人際關系問題、師資緊缺問題等多種復雜因素影響而成的,不是憑“好校長”一人之力就可以輕松改變的。另外,“好校長”的管理風格還有可能與學校原有條件不匹配,導致“水土不服”的惡果。由此可見,校長輪崗是有風險的。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好校長”經常輪崗,是不科學、不理性的。一所好學校就是一個好校長的作品,這個作品要成為“精品”,是需要潛心的經營、雕琢和時間檢驗的。蘇霍姆林斯基自1948 年至1970 年一直擔任帕夫雷什中學校長,積累了豐富的學校管理工作經驗,把帕夫雷什中學打造成世界級名校的同時,自己也成為了世界著名教育家。唐盛昌從1989 年至2013 年,24 年間一直擔任上海中學校長。如果每隔五六年就把唐校長“挪窩”,是否還有現在的上海中學?“好學?!蔽幕难永m(xù),是需要一脈相承的教育理念來支撐的,因此,“好校長”是不宜隨便輪崗的,“好學校”也是不宜輕易換帥的。
那么,到底誰該輪崗?——“差校長”!當一位新校長在幾年內沒有把一所學校辦好,應該考慮是否讓其輪崗,換一所學校試試。如果還是不能辦好,此時應該考慮的,就不是簡單的輪崗,而是下崗了。
第二個假設成立嗎?一個區(qū)域內優(yōu)秀校長資源不足,確實是客觀事實。但這與輪崗有關系嗎?從蘇霍姆林斯基、唐盛昌的經歷來看,真的很難說優(yōu)秀校長與輪崗這件事有什么關系。一個校長,不是待過的學校越多,辦學水平就越高。因此,解決優(yōu)秀校長資源不足的問題,最有效的對策不是輪崗,而是培養(yǎng)。
第三個假設的隱喻是,校長在一個崗位待久了,容易“變壞”,比如把學校變成“一言堂”,滋生腐敗等。然而,把行政官員的管理辦法簡單移植到教育系統中來,真的合適嗎?其實,校長根本就不具備行政官員那么大的權力,腐敗與否也不是與任職時間的長短有關,而是與制度設計相關。如果每隔五年就要被輪崗,校長們倒更有可能做出許多急功近利的短期行為來。更可怕的是,輪崗本身可能變成一種權力尋租行為,變成一個“分豬肉”的過程。目前不少地方教育行政部門熱衷于搞輪崗,也許就是出于某種利益的考量。
第四個假設——輪崗由教育行政主管部門說了就行,真的這么簡單嗎?要知道,一所學校,牽涉著眾多的利益相關者。當學校與房價掛鉤時,一位校長的變動不僅關乎學生的學習,還關乎到區(qū)域的經濟問題。因此,校長是走還是留,要讓學生、家長、教師參與到決策中來,發(fā)揚民主,減少負面效應。行政主管一紙命令的方式,既不符合民主的理念,也與現代學校管理制度形成了沖突。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對教育,我們?yōu)槭裁床荒芏嘁稽c耐心?用行政手段來解決教育問題,是對教育規(guī)律的理性尊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