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堂江 /中國教育學會常務副會長、《未來教育家》總編輯
“芳草連天碧,晚風吹我衣,蓮蓬山畔讀詩書,同窗共朝夕……”如該校歌所述,二十年后,當這群山村孩子回想他們的小學歲月,應該是美好和溫馨。
歌詞的作者到宜昌地方政府掛職,他主動關注教育,也真正懂得如何做教育。他用教育的智慧引導學生,用人格的力量感動學生。本刊所編發(fā)他跟學生的兩組即興講話,讓孩子們多次落淚,也讓我們有很多啟示。
一篇關于校歌,一篇關于夢想。與其說,校園歌曲應該怎么寫,夢想班會應該怎么開,不如說啟示著我們,校園文化應當如何構建,教育引導應當如何進行。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對周圍世界的美感,能陶冶學生的情操,使他們變得高雅。”校園文化的構建,應立足于對美的塑造,對個體生命意識的喚醒。當校歌只是進行簡單的地理描述,以及枯燥的理性說教,淪為一種口號式的標語時,這種美的意識就死亡了,教育的功能也就喪失了。為什么現(xiàn)在很多學生不愿意唱校歌,以及推而廣之很多教育現(xiàn)象背后的深層次原因,應值得我們深思。而這篇校歌的作者,注重從貧瘠的山村生活中,挖掘出一種可觸可感的、但常易被忽略的美,在歌詞中傳遞了愛與美,達到了校歌凝聚人心、催人奮進的目的,也就在潛移默化中完成了教育的目的。
他跟山村學生談夢想,雖是即興而講,但樸實之中有思想、有內(nèi)涵,說明平時就有對所從事教育工作的歸結和反思。同時,雖然自始至終是老師在講夢想,但是你會發(fā)現(xiàn),所有夢想的例證都是他和山村孩子們的共同經(jīng)歷,比如大山深處的家訪。他把要傳遞的思想觀念,無形地鑲嵌于學生對這段共同經(jīng)歷的認同感之中,達到了潤物無聲的良好效果。我們一直倡導蹲下來跟孩子說話,我想不僅僅是動作形式上的,還應該包括人格上的平等,情感上的共鳴,以及一些更深層面的東西。
所有偉大的教育思想,均應體現(xiàn)于平常的教育實踐之中;所有睿智的教育理念,均應反映在細微的教育點滴之上。教育的智慧,其實亦應如蓮蓬山中小花,無論外圍環(huán)境,處處皆可綻放。中國教育的改革和發(fā)展,期待更多的教育實踐者,用思想和智慧、愛心和責任,去砥礪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