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慧君
職業(yè)高中語文課堂上的師生互動,應當是師生在相應的教學情境中,通過互動空間的創(chuàng)設,教學角色的轉換,互動紐帶的探尋,實現師生對某一語文知識的共同認知的過程。
互動作為語文課堂上的一種知識生成的過程,其存在需要一個互動空間。對于職業(yè)高中的語文教學而言,應當怎樣創(chuàng)設這種互動空間呢?
職業(yè)高中的學生在語文學習中存在興趣差異??傮w而言,職業(yè)高中的學生在語文學習中可以生成良好的學習氣氛,但由于學習習慣以及專業(yè)指向等原因,對作為基礎學科的語文學習,難以全身心地投入,這就給互動空間的創(chuàng)設帶來一定的挑戰(zhàn)。筆者的思路是分析并依靠學生的特點(可能會因專業(yè)、年級等因素而異),讓學生在學習中的一些優(yōu)秀表現,如勤于思考、敢于表達等成為課堂的主流,從而為互動空間的創(chuàng)設提供學習基礎。
語文是一門用語言來表現的學科,職業(yè)高中語文教學的重要目的之一是為學生的專業(yè)學習打下聽說讀寫的基礎。因此,職業(yè)高中語文的課堂教學中,師生互動要想依賴于語文而存在,就必須結合語文學科的特點,充分發(fā)揮學生在針對某一文本的聽說讀寫過程中的所思所想,積極引導他們去表達,去碰撞,進而實現師生之間的認知溝通。
師生互動很大程度上與語文教師的教學風格有關,盡管語文教師一般都具有較強的溝通能力,但在實際課堂上還是會出現有些教師善講,有些教師善問,有些教師善聽的現象。要想發(fā)生有效的互動,一般需要教師在聽、問、講的過程中,都有一定的獨到之處,確保能夠以自己的風格營造一種有效的師生互動氛圍。
在師生進入了良好的互動空間之后,只有角色能夠及時切換,師生之間才會有良好的互動語境。眾所周知,互動的主要體現就是語言的交流,而語言的交流必須在一定的語境中才能完成。因此,我們強調在語文教學中師生之間要及時切換角色,確保師生一直能夠處于這種良好的互動語境中。
在《師說》一文的教學中,就“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等句義的理解,尤其是基于這些句子而延伸出去的社會性理解,需要在一個互動的情境中才能完成。得出這一結論,是因為在以往的教學中采取單向講授的方法,結果學生雖然記得住教師的觀點,卻不一定贊同教師的觀點。而職業(yè)高中的學生往往更需要這樣的一種思考能力與獨到觀點,這樣才能在將來的就業(yè)中發(fā)揮相應的作用。于是筆者引導學生在教師、學生兩個角色之間進行切換,而教師的角色也隨之發(fā)生相應的改變。
當學生以學生的身份認識這些話時,他們會思考:古之學者為何必有師?師所傳的道、授予的業(yè)是否解了自己之惑?弟子可以如師嗎,弟子如何才能如師呢?轉換到教師的角色之后,學生的問題不知不覺地又變成:古之學者是否必有師?為師者除了傳道、授業(yè)、解惑之外,有無其他任務?師不必賢于弟子的前提是什么?通過思考這些具有思辨性的問題,常??梢宰寣W生在互動的情境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教學經驗告訴我們,師生互動并不會天然地發(fā)生,很多時候教師很想師生互動,但學生就是動不起來;與之相應的則是學生有時會有表達的欲望,但教師又有可能沒有察覺到,或者察覺到了卻因為沒有預設而最終沒能真正互動起來。師生互動常常演變成一方的獨角戲。因此,尋找互動紐帶,以便為師生互動確定一個良好的契機,就成為一個繞不開的話題。
以剛才的《師說》一文的教學為例,在筆者的課堂上就出現了預設和生成的兩種情況。文章開頭說“古之學者必有師”,筆者就預設了師生互動的環(huán)節(jié),而其中的“必”字由于帶有一定祈使味道,因而很容易為學生所察覺,結果學生討論非常熱烈,師生互動進行得就比較好。而對于“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這一句,筆者起初認為學生會認同這句話,因而沒做過多的預設。結果學生卻在道、業(yè)、惑上面做起了文章,在課堂上追問何為道、何為業(yè)、何為惑?傳、受、解又是不是教師的教學方法等。這些問題一般只有教師才關注,但學生卻出人意料地關注了。顯然,這就有了師生互動的空間,于是筆者再以師生角色切換為策略,成功地進行了一次師生互動。
綜上所述,職業(yè)高中語文課堂上的師生互動策略,關鍵在于空間的創(chuàng)設、角色的切換和紐帶的尋找,只要在這三個方面做足文章,有效的師生互動就必然能夠發(fā)生。